梁家河
广播纪实文学《梁家河》,是在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纪实文学《梁家河》和*广播电视总台有关纪录片和音视频资料的基础上改编录制而成。作品讲述*总书记在梁家河的知青生活,记录梁家河几十年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1、制作背景
为庆祝建党97周年,*广播电视总台从6月28日起推出12集大型广播纪实文学《梁家河》,以极富有感染力的声音、极为专业的音频制作向海内外受众奉献精彩的“有声版”《梁家河》。
2、内容特点
广播纪实文学《梁家河》,是在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纪实文学《梁家河》和*广播电视总台有关纪录片和音视频资料的基础上改编录制而成。作品讲述*总书记在梁家河的知青生活,记录梁家河几十年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广播纪实文学《梁家河》充分发挥广播音频特色与多媒体传播优势,由央广十佳播音员主持人苏扬、黎春倾情播讲,作品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制作精益求精,感染力强。作品在忠于原著内容的前提下,音频版对语言表达进行了符合广播传播的可听性再创作。为增加作品感染力,丰富声音元素,音频作品中使用了*总书记讲话原声。为适当突出地域特色,节目中还使用了陕北民歌、民间音乐等营造氛围。
广播纪实文学《梁家河》共计12集,每集25分钟,从6月28日起在央广中国之声、文艺之声、娱乐广播等频率连续播出。其新媒体版通过央广网、央视网、国际在线、央视新闻、央广新闻、中国广播客户端等陆续播发,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矩阵传播。同时,*广电总台已经组织五种少数民族语言译制播讲,并翻译成多种外语对外播讲。
广播纪实文学《梁家河》音频作品,还将制作成光盘向相关学校机构推广赠送。
3、各集简介
第一集:*回来了
讲述*总书记在梁家河的知青生活,追寻人民领袖的初心;记录梁家河几十年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激发砥砺前行的信心。
第二集:美味的酸菜
梁家河的酸菜,*念念不忘。2004年8月14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在接受延安广播电视台《我是延安人》栏目记者专访时说:“(刚开始)什么都不会吃、不爱吃,五谷杂粮,那哪里是五谷杂粮,是糠菜半年粮。慢慢地我们就学会了,什么都吃了,没有还不吃啊。最后最爱吃老百姓送来的东西,这家送一个玉米糕,那家送来一个高梁米的团子,吃得都很好。酸菜成为我最好的美味佳肴,以至于到后来,我到现在我还想念那个酸菜。”
第三集:“逃离”
1968年12月22日,*主席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这句话一落地,全国1700万青年学生——约1/10的城市人口,就响应号召,离开城市走向农村,开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人生历程。
青年*也成了这支迁移大军中的一员,起点是首都北京,终点是革命圣地延安。
不过,*离开北京更像是一种“逃离”。
第四集:北京娃村里娃
像变了一个人,*努力弥合着北京娃和村里娃的差异,而这意味着一种脱胎换骨的转变。
第五集:修身
“那个时候,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这代人自小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上山下乡的时候,我15岁。我当时想,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读书、修身。”
第六集:我就是一个农民
到梁家河两三年后,*已经能够说一口流利的延川话,他与当地人一样,把土豆叫“洋芋”,把馍馍叫“酶酶”。
2009年11月,他到延安考察,仍能讲一口流利的延川话。吃饭的时候,他问陪同的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能不能听懂“酶酶”是什么东西,赵乐际说不知道,他解释说:“‘酶酶’就是馍馍,白面馍馍,也就是馒头,是延川土话。”
他熟悉梁家河的每一条沟、每一座山,熟悉梁家河村子里的每户人家。
第七集:沼气专业户
1974年1月,黄土高原已进入隆冬,马上就要过春节了,梁家河的乡亲们开始忙着准备年货。
*刚刚当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他一直琢磨着能为改变梁家河的面貌做些什么,琢磨着推动梁家河发展的切入点。
灵感在苦苦思索中不期而至。一天,*正在翻看着报纸,当月8日《人民日报》刊载的千里之外的四川省大办沼气的两篇报道深深地吸引了他——如果我们这儿也能用沼气煮饭、照明该多好啊!
第八集:要为人民做实事
从梁家河到文安驿,一个来回30多里,社员买日用品步行去一次得花大半天时间。这个事一直让*惦记着。梁家河普及沼气后,他就谋划着给村里人办更多的事。
第九集:泪别梁家河
1969年年底,跟*一起到梁家河插队的知青王燕生当兵走了。其后,不断有知青离开。
返城的闸门打开了。1971年,国家开始在知青中招工、招干、招生、征兵。每年有千余名知青通过这些方式离开了延安。到1976年年末,留在延安的北京知青只剩下918人。
1973年,*试图叩开返城的大门,他希望上大学读书深造,毕竟读书是他最大的愿望。
第十集:要做行动上的巨人
“铁锁”是武晖的小名。
“来,小朋友,进来进来!”窑洞内,知青对着窑洞门外的武晖轻声叫着。
武晖没有动,衣衫破烂的他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他其实也不是小朋友,只不过身材瘦小,显得小罢了。
那年,武晖14岁,比*仅仅小一岁,在知青到来之前,他刚从学校回到梁家河。他是一名初中生。
武晖没有进去,站在门口听他们说话。他看知青,如同在看一个新世界。
第十一集:家家户户过上了好光景
改革开放让梁家河村民过上了好日子。
刘瑞莲小名“争气儿”,曾是一个苦孩子。在她的儿时记忆里,她和弟弟妹妹夏天几乎没有穿过鞋,晚上四个娃娃合盖一床被子,就连吃顿白馍馍都是奢望。
17岁那年,刘瑞莲嫁给了梁家河村民巩政福。婚后的生活依旧艰难,一家人的饭桌上仍是少不了野菜。刘瑞莲说,在能吃的野菜中,一种叫“洋脑梢”的植物叶子最难吃,嚼在口中扎乎乎的,吃在胃里消化不了。她一吃就胀肚子,连着吃上几天手和脸就肿了。
*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后,先后办起了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缝纫社要选三名妇女当社员,刘瑞莲没想到自己也被选上了,欣喜得一晚上没睡好觉。
第十二集:走进新时代
2017年10月18日,梁家河的村民们齐聚村党支部,期待着中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开幕。
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掌声不断,梁家河村党支部会议室同样回响着热烈的掌声。
听了*总书记的报告后,村民们感觉句句都说到了心坎上。
“咱不能忘了过去的苦,不能忘了今天的好光景是咋来的!”
“用总书记的话说,这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进入新时代,把咱的旅游办好,把产业发展好,把村子建设好!”
“咱不能给总书记丢人,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呀!”
大家热烈地讨论着,满怀信心地憧憬着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