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烟台市区西部,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1985年3月20日开始动工兴建,是全国首批14个*开发区之一。2002年9月19日,烟台市*对开发区进行了区划调整,将蓬莱市的大季家镇和福山区的古现镇划归开发区。区划调整后,开发区总面积扩至228平方公里,全区辖4个办事处,17个居委会,107个行政村,总人口达到31万人、户籍人口15.3万。烟台开发区已开发71.7平方公里,建成区48平方公里。在国家商务部组织的*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排名中,连续多年名列第六位。
1、园区介绍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中国山东半岛黄海之滨,位于北纬37°、东经121°,北与北京、大连隔海相望,南与上海、青岛陆路相通,东与韩国、日本一衣带水,是21世纪中国重点开发的环渤海经济圈内的重要生长点。毗连烟台市中心区,距烟台港13公里,距烟台火车站12公里,距烟台国际机场只有30分钟路程。1984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中国首批14个*开发区之一。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220平方公里,定位为区域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龙头、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和高标准的现代化城市新区,建设成为一流*开发区。
2、经济发展
2013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GDP)1070亿元,增长11%;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484亿元,增长9.1%;固定资产投资365亿元,增长20.2%;进出口278.5亿美元、出口163亿美元,分别增长3.2%和12.1%;财政总收入170.6亿元,增长10.7%;地方财政收入60.1亿元,增长18.3%。
3、主要产业
烟台开发区形成了以机械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化纤纺织、生物医药等为主要特色的主导产业,建成了LG数字移动通讯、斗山机床(烟台)有限公司、斗山工程机械(大宇重工)、泰和新材、电子网板、东星电装、华润锦纶等一批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知名度的骨干企业。创出了斗山机床、斗山(大宇)挖掘机、CDMA手机、荣昌肛泰、龙凤钢琴、纽士达氨纶等一批名牌产品。
2001年,全区产值过亿元,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分别达到20家和25家,人均利税超5万元的企业达30多家。烟台开发区已有60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承担国家、省“火炬”计划70多项,开发新产品150个。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发展迅速,已有80名海外留学人员进驻创业,参与开发区建设,兴办项目80多个,年可形成产值4亿元、利税2亿元。被中国国家科技部、人事部、教育部、外国专家局确定为“国家留学人员示范区”;国家人事部批准在此组建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由留美著名生物工程科学家罗永章博士领衔开发的YH—16一类抗癌新药,是建国以来国家批准的第一个,基因类一类新药,已列入国家“863”和“973”计划。
2001年,烟台开发区实现GDP60亿元,工业产值13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3%和30%;完成工业利税10亿元,出口额3.8亿美元,分别增长33.3%和22.3%;完成预算内财政总收入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8亿元,分别增长41.5%和47.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增长222%。全区GDP、工业总产值、工业利税和区级财政收入增长率,分别比烟台市平均水平高出22个、19个、22.3个和29.2个百分点。综合实力在国家首批14个开发区中名列第8位,在49个*开发区中综合实力列第12位。在外经贸部组织的2000年度*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中位居第6位,基础配套、经营成本、人力资源、社会环境、技术创新5类指标,进入了前10名。
4、对外贸易
全区进出口贸易大幅攀升。完成进出口总额46.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8.9%。其中进口总额26.14亿美元,增长65.3%;出口总额20.11亿美元,增长100.3%。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6.98亿元,比上年增长42.7%。实现财政总收入22.31亿元,比上年增长48.8%;其中区级财政收入8.5亿元,增长47.9%。
5、基础设施
在烟台开发区投资的各类项目,由管委负责将道路、供排水、供电、供热、通信配套至项目用地红线。
公路:由烟台至北京的206国道,由中国最北端黑龙江省同江市至中国最南端海南省三亚市的同三高速公路,均从开发区经过。
铁路:通过中国铁路动脉胶济-蓝烟铁路,烟台火车站贯通全国铁路网。目前正在建设沿渤海湾德州至烟台铁路、烟台至大连轮渡铁路。
港口:烟台港为中国10大枢纽港口之一,具有万吨级以上的泊位15个,与世界100多个港口通航。
机场:烟台国际机场开通35条国际、国内客货航线,每周航班127个。
供水:拥有独立的供水系统,供水能力为20万立方米/日。
供电:由与华东电网相连的山东电网双回路、双电源供电,电力充足。已建成110KV变电站四座、35KV变电站四座。正在建设220KV变电站。
供热:建成区实行集*热。现已建成总供热能力360吨/小时的东西部两座热电厂。
通信:总装机容量10万门,程控交换机容量达5万门,实装市话4万门。可办理国际、国内直拨电话、电传、传真、移动通信、数据通信、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通信等多种电信业务,为投资者提供分组交换、DDN、帧中继、ADSL和IP宽带上网等服务。
煤气:管道煤气规划供气量为14.5万立方米/日,现供气能力为2万立方米/日。
天然气:现有供气能力为2万立方米/日,二期规划供气能力为5万立方米/日。
海关:开发区设有海关办事处,依法为企业办理海关登记备案、进出口货物报关和查验,办理进口生产用设备的免税和出口产品退税手续,审批企业的保税仓库和保税工厂,为加工贸易项下的进口货物进行保税。
商检:开发区设有商品检验检疫局,依法对进出口商品进行商品检验,实施出口商品普遍优惠制,签发一般产地证书,对进出口商品质量鉴定和企业的资产价值鉴定。
银行:中国各商业银行均在开发区设有支行,为投资者提供贷款服务,办理开设帐户和国际、国内结算业务,外汇调剂和管理。
厂房住宅:区内已建成多种功能通用厂房,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还建有上百万平方米的住宅和别墅,可供投资者购买或租用。
生活设施:建有五星级酒店、三星级酒店及各种档次的宾馆、酒店、购物商场,国际学校和幼儿园、中小学、职业中专。设施先进的医院、电视接收系统、高尔夫球练习场、海滨浴场、保龄球等健身旅游设施也已建成,可以提供舒适、良好的商务和生活服务。
6、发展优势
1984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诞生了。20年的这个金秋时节,在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这片热土上,它的建设者们正在收获着累累硕果,播种着明天的辉煌。二十年风雨历程,二十年春华秋实。二十年里,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17.7亿美元,先后吸纳了26个“世界500强”企业落户,经济总量以两年翻一番的速度快速增长……短短二十年,开发区已由一个人烟稀少的荒沙滩脱胎换骨成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开发区金沙滩那汹涌的涛声正向世人宣告:开发区,这艘烟台精心打造的远航巨舰,正扬起驶向更加广阔发展空间的风帆。
开发区建区20年,是对外开放的20年,是招商引资的20年。建区伊始,开发区的决策者们就意识到,项目是开发区建设的生命线,项目引进的数量和质量,在很大管理方式上决定着开发区建设的速度和水平。20年来,烟台开发区围绕招商引资工作,不断拓宽发展新思路,大胆调整开放战略,为开发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把握投资趋势
烟台开发区在科学分析把握外商在华投资趋势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巩固港台,强化日韩,拓展欧美”的招商引资思路。对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商,继续发挥联系多、基础好的优势,鼓励外商扩大投资,吸引伙伴投资;对日、韩两个一衣带水的国家,紧紧抓住其产业转移和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机遇,采取设立海外专业招商处、高层互访等形式,加深彼此的了解和沟通;对欧美国家和地区,一改过去“漫天撒网”的做法,以美国、德国为突破口,逐渐拓展到北美、北欧、中欧、环太平洋的重点国家和地区,集中力量打攻坚战。
为了提高项目引进的层次,开发区对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大公司以及国内500强企业建立了招商档案,选择重点逐一研究,制作有针对性的招商专案。对于高新技术产业、能够形成产业规模、辐射带动力强及出口创汇能力高的项目,开辟“绿色通道”,促使它们早注册、早建设、早受益。
20年来,先后有26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开发区扎根发芽、开花结果。截至2004年9月底,开发区20年累计引进外商投资项目818个,投资总额46.4亿美元。其中投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12个。
作为一个位于地级城市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敢于公开瞄准大城市开发区,叫板“*开发区十强”。在一些人看来似乎是不可能的。但烟台开发区经过20年的努力拼搏,却将这一目标变成了现实:2000年,烟台开发区经济实力在49个*开发区中还排在13位,到2002年,一举超过5个*开发区,跻身八强。据商务部最新公布的2003年49个*开发区综合评价,烟台开发区列第七位。
近几年尤为明显。GDP在2000年实现45亿元的基础上,2003年达到140亿元,三年累计完成300亿元,是前16年的1.3倍;三年平均增长45.8%,比全国开发区高出16个百分点,比全市高出31个百分点。
烟台开发区经济的快速提高得益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他们紧紧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和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机遇,适时做出决策,由原来发展六大支柱产业调整为倾力发展机械汽车和电子信息两大龙头产业,把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
7、发展现状
建成区面积26平方公里,居住人口20万人。30个国家和地区、17家世界500强企业进区投资,韩国、香港、美国、日本、新加坡、*、德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排投资额前10位。
外资结构:韩国46%;香港24%;日本7%;美国6%;新加坡5%;*3.5%;德国3%;英国2%;其它3.5%。
形成机械设备、汽车及其零部件、电子信息、化纤纺织、食品加工、精细化工及生物制药等支柱产业,是全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挖掘机生产基地、电子网板生产基地、氨纶丝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生产基地。
在中国*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中居第6位,在所有7类指标中,基础设施配套能力、低经营成本、人力资源及供给水平、社会及环境、技术创新环境等5类指标均进入前10位。
到2001年底,在建区面积2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6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固定
资产投资180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20亿元。主干道路框架已延展到36平方公里范围内,实现了双回路供电和集*热,建立了先进完备的通讯系统。围绕提升硬件水平,相继启动建设了第二水厂、第二热源,加快了海滨度假区开发,兴办了国际学校和涉外医院,加大了对城区的绿化和美化。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山东省唯一通过认证的区域,并被国家环保总局和联合国环境署命名为中国工业园区环境管理示范区。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25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来区投资,累计兴办外资项目480多个,项目总投资30亿美元,合同外资额1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投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5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