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穿针》原文和翻译、《七夕穿针》赏析与评价 南北朝柳恽
《七夕穿针》原文
代马秋不归,缁纨无复绪。
迎寒理衣缝,映月抽纤缕。
的皪愁睇光,连娟思眉聚。
清露下罗衣,秋风吹玉柱。
流阴稍已多,馀光亦难取。
《七夕穿针》翻译及赏析
《七夕穿针》拼音对照参考
dài mǎ qiū bù guī, zī wán wú fù xù.
代马秋不归,缁纨无复绪。
yíng hán lǐ yī fèng, yìng yuè chōu xiān lǚ.
迎寒理衣缝,映月抽纤缕。
de lì chóu dì guāng, lián juān sī méi jù.
的皪愁睇光,连娟思眉聚。
qīng lù xià luó yī, qiū fēng chuī yù zhù.
清露下罗衣,秋风吹玉柱。
liú yīn shāo yǐ duō, yú guāng yì nán qǔ.
流阴稍已多,馀光亦难取。
七夕穿针鉴赏
七夕是中国传统节令之一,相传在七夕的晚上牛郎织女一年相会一次。据《荆楚岁时记》记载,这天晚上,妇女们纷纷以彩色线穿七孔针,于庭院中陈列瓜果乞巧。民俗流风所及,七夕也成为六朝诗人咏歌的热点。除了歌唱牛郎织女外,“七夕穿针”的作品也不在少数。如梁简文帝萧纲诗“怜从帐里出,想见夜窗开。针欹疑月暗,缕散恨风来”、刘遵诗“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向光抽一缕,举袖弄双针”。柳恽的《七夕穿针》,虽然题材也是传统的闺怨,但比起前面各家来,诗的内容更加丰富,意境也开拓得较深。
诗歌发端“代马秋不归,缁纨无复绪”,且不提七夕穿针,而先说明丈夫从军代地(今河北、山西北部),妻子独处闺中,各色衣裳,无心料理。然而瞬间已到七夕,须为丈夫打点冬装,于是归结七夕穿针这一诗题:“迎寒理衣缝,映月抽纤缕。”旧注引《周礼·春官》中“中秋夜,击土鼓、吹豳诗以迎寒”解释“迎寒”,似乎牵强。这两句诗使用修辞中的“互文格”,即“映月迎寒,抽纤缕理衣缝”,在月光下迎夜凉、穿针孔、缝衣衫。单纯的穿针娱乐变为实际的裁衣寄远,于是民俗与社会问题浑融浃洽,天衣无缝。下文便描写女主人公飞针走线时的容貌神情。“的皪愁睇光,连娟思眉聚。”的皪,光亮鲜明。连娟,纤细弯曲。眼波媚丽,奈何凝愁远望;眉山春妍,只是紧蹙不舒。全无佳节兴致,更添独居抑郁。这是人物的正面描写。接着诗人再从侧面对环境进行渲染:“清露下罗衣,秋风吹玉柱。”玉柱,这里代指筝瑟等乐器。罗衣沾露,只为伫立已久,可见时已夜深。秋风拂弦,可见心绪撩乱,置琴不顾。清露点点,微响悠悠,两句勾勒出一片凄清氛围,蕴含着恍惚失神的人物形象。结尾转到人物心理:“流阴稍已多,馀光亦难取。”一夜光阴大半流逝。残夜馀光欲留无计。寥寥十字,辞约义丰,既是慨叹牛郎织女欢会短暂;又是自伤良宵虚度,比之牛郎织女,尤为不及。这两句将节日与日常生活收束合一,将人生感慨与神话传说收束合一,将世间凡人与天上星宿收束合一。神韵超远悠渺,耐人寻味。
此诗的人物描写,堪称细腻。随着时光的推移,由夜晚到中宵再到残夜,或是穿针缝衣的举止,或是颦眉含愁的神情外貌,或写幽清环境,或状嗟伤心绪,移步换形,内涵充实。从而使整首诗歌也显得清隽雅丽,卓然出群。正如清人陈祚明所说的,“柳吴兴诗如月华既圆,云散相映,光气满足。”(《采菽堂古诗选》卷二十五)
《七夕穿针》翻译、赏析和诗意
代替秋天不回来,黑色丝绸不再绪。迎寒理衣缝,在月光抽纤缕。
的皪愁眼光,连娟思眉聚。
清露下罗衣,秋风吹玉柱。
流阴逐渐增多,余光也很难取得。
* 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AI),仅供参考
网友对《七夕穿针》的评价
暂无评论
上一篇: supreme羊驼真假怎么辨别
下一篇: 不知肉味
推荐阅读
-
《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原文和翻译、《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赏析与评价 宋代吴文英
-
《凤栖梧·甲辰七夕》原文和翻译、《凤栖梧·甲辰七夕》赏析与评价 宋代吴文英
-
《奉和七夕应令》原文和翻译、赏析与评价 唐代徐铉
-
《渔家傲(七夕立秋)》原文和翻译、《渔家傲(七夕立秋)》赏析与评价 宋代秦观
-
《鹊桥仙(次东坡七夕韵)》原文和翻译、《鹊桥仙(次东坡七夕韵)》赏析与评价 宋代黄庭坚
-
《捣衣诗》原文和翻译、《捣衣诗》赏析与评价 南北朝柳恽
-
《七夕穿针》原文和翻译、《七夕穿针》赏析与评价 南北朝柳恽
-
《鹊桥仙(七夕)》原文和翻译、赏析与评价 宋代向子諲
-
《思佳客(七夕)》原文和翻译、赏析与评价 宋代袁去华
-
《忆秦娥(七夕)》原文和翻译、赏析与评价 宋代袁去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