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远哲
李远哲(1936.11.19—)中国*知名科学家。1936年出生于中国*省新竹市,1961年在台北清华大学获硕士学位,次年赴美国求学深造。1974年前往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同年加入美国国籍,1979年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86年,因首先以分子角度来研究化学反应的动力学而与达德利•赫施巴赫以及约翰•波拉尼共获诺贝尔化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人。1994年1月15日,放弃美国国籍,回到*接替吴大猷担任“*研究院”院长至,2006年10月19日卸任。现任国际科学理事会会长。
中文名:李远哲
出生地:*省新竹
外文名:YuanTsheLee
出生日期:1936年11月19日
国籍:中国
职业:化学科学家
民族:汉族
毕业院校: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
星座:射手座
主要荣誉: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美国国家科学奖
祖籍:福建南安
1、人物简介
李远哲,本姓林,汉族,1936年11月29日出生于*新竹,祖籍福建南安。先后就读于新竹国民小学、新竹中学、*大学化学系。1961年在台北清华大学获硕士学位,次年赴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深造。1974年加入美国国籍,同年前往加利福尼亚大学化学系任教授,同时担任劳伦斯•柏克莱实验室高级主任研究员。197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86年,因首先以分子角度来研究化学反应的动力学而与哈佛大学的达德利•赫施巴赫以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约翰•波拉尼共获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应用交叉分子束实验方法在反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李远哲研究的是,把交叉分子束实验方法应用于一般的化学反应,特别是研究较大分子的化学反应,利用激光激发已被加速但尚未碰撞的分子或原子,以此控制发生化学反应的类型。
1994年1月15日,李远哲放弃美国国籍,回到*,出任“*研究院”院长至2006年10月19日卸任。现为国际科学理事会会长。
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
2、人物履历
1936年11月29日,李远哲出生在中国*省新竹。父亲李泽藩是知名画家,母亲蔡配是小学教师。
1943年入新竹公学校,是校棒球队及乒乓球队队员。
1949年入新竹中学,是校网球队队员,并在学校乐团吹长号。
1955年保送进入“国立”*大学化工系,次年转入化学系。学士论文由郑华生(Hua-shengCheng)教授指导,研究用纸电泳分离锶与钡。
1959年“国立”*大学学士毕业。
1959年入“国立”清华大学(新竹)原子科学研究所放射化学组硕士班,论文由浜口博(H.Hamaguchi)教授指导,研究温泉沉淀物矿质北投石(Hulutolite)含有的天然放射性同位素。
1961年留清华担任助教一年,跟从C.H.Wong教授,分析tricyclopentadienylsamarium的X线结构。
1962年赴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就读化学系博士班,论文由马汉(BruceMahan)教授指导,研究电子激发的碱金属原子的化学离化过程(chemiionizastiaonprocessesofelectronicallyexcitedalkaliatoms)。在此期间,李远哲逐渐对离子-分子间作用以及分子散射的动力学(ion-moleculereactionsandthedynamicsofmolecularscattering),尤其是利用交叉分子束研究反应动力学(crossedmolecularbeamstudiesofreactiondynamics),产生兴趣。
1965年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博士毕业。1967年2月前往哈弗大学,在达德利•赫施巴赫(DudleyR.Herschbach)教授处从事博士后研究。赫施巴赫让两位研究生跟随李远哲精巧的构想与设计工作,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内,由于李远哲不眠不休的工作,终于组装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交叉分子机。拓展了交叉分子束法的应用范围,同时也在物理化学领域上,开拓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赫施巴赫后来还因此多次夸赞李远哲为“物理化学界的莫扎特”。
1968年10月任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及佛克兰研究所(JamesFranckInstitute)助理教授。
1971年10月升为芝加哥大学副教授。
1972年返回*担任清华大学客座教授半学年。
1973年1月升任为芝加哥大学教授。
1974年返回加州柏克莱分校,任化学系教授及劳伦斯柏克莱国家实验室(LawrenceBerkeleyNationalLaboratory,简称LBNL)主任研究员。同年加入美国国籍。
1975年任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院士(Fellow,AmericanAcademyofArtsandScience)。
1979年获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Member,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
1980年当选“*研究院”数理组第十三届院士。
1980年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名誉教授。
1982年,刚刚当上*研究院院士的李远哲,在第十五次院士会议提案成立一所能够整合分子物理与物理化学研究的研究机构。
1984年返回*协助*研究所筹办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
1986年获授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1986年与哈佛大学达德利•赫施巴赫教授以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约翰•波拉尼教授一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4年1月15日,放弃美国国籍,回到*接替他的老师吴大猷教授担任“*研究院”院长,同时兼任“国立”*大学化学系特约讲座教授。
1994年9月应行政院连战院长邀请入阁,担任“行政院”教育改革审议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召集人,任期直到1996年12月教改会解散。教改会的初衷,是想借助李远哲的声望,来凝聚社会各界对于教育改革议题的共识。
1997年6月14日获颁“国立”中山大学名誉理学博士。
1997年12月2日“教改会”解散,李远哲卸任。
1999年,发生九二一大地震,当时的行政院长萧万长,大力邀请李远哲担任九二一灾后重建民间咨询团团长。
2000年3月5日李远哲公开发表《向上提升或向下沉沦》。
2000年3月10日组成国政顾问团公开支持陈水扁,为中华民国总统大选投票投下震撼弹,被认为是绿营获胜的主因之一。
2000年3月13日发表辞去*研究院院长职务声明,不久接受时任总统陈水扁的挽留及续任。
2002年李远哲担任行政院首席科技顾问,提议增设高教审议委员会,随后并担任委员会召集人,将教改重心从中小学转至高等教育。
2005年李远哲主持会议,公布五年五百亿获奖学校。
2005年10月13日上午李远哲出席立法院科资委员会,进行施政报告并备询。
2006年6月2日李远哲提出:历史一直在验证英国阿克顿勋爵的名言“权力使人腐败,绝对权力使人绝对腐败”,海内外就有不少例子。因此不论谁当政,于城于国,都要谨记这两句名言,时时自我警惕。他又表示,每个人的行为都是过去几十年教育促成的。现在大家只看考试得几分,大学也要主要靠考试招生,道德修养都不考虑,这会有问题的。
2006年6月25日李远哲发表亲笔署名的四点声明。
2006年7月爆发自肥争议,李远哲卸任前核准自己终生月领50万,外加每年150万“退任年终奖金”,并发表两点声明。
2006年10月9日李远哲接受*《联合报》专访。
2006年10月19日*研究院院长任期届满,由翁启惠接任。
2007年1月,被选认为日本学士院客员(对国际学术的发达有特别功劳的外国研究者,才能被选为定为日本学院客员,李远哲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位成为日本学院客员的*人)。
2007年5月22日,出任《*大百科全书》,总监修。
2007年10月9月,天主教教宗本笃16世任命李远哲为宗座科学院院士。
2008年1月21日,日本产经新闻报道,李远哲不后悔曾经支持陈水扁,但因为对陈水扁人格瑕疵感到失望,公开呼吁谢长廷与陈水扁切割。
2008年3月21日起担任T3大学联盟召集人、咨询委员会委员。
2008年4月,民进党败选后,李远哲游说蔡英文竞选党主席。
2008年当选国际科学理事会会长。任期自2011年开始。
2009年6月21日,鉴于*司法滥用羁押权,李远哲与蔡英文等人,声明保障*,停止延长羁押陈水扁。
2011年11月,担任日本冲绳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理事会会员。
2012年9月,应蒙古国立大学校长TUMUR—OCHTRSanjbegz之邀请与9月11日至15日访问蒙古,访问期间除接受蒙古国立大学颁赠荣誉博士学位外,并将发表题为“SustainabilityofHumanSociety”及“DynamicsofChemicalReactionsandPhotochemicalProcesses”两场演讲。
2012年10月12日至20日,受*第14届国家科技会议之邀,发表开幕演讲,并荣获*颁授“ManuelAmdorGuerrero(大十字勋章)”。
2014年5月30日,受邀至TEDxTaipei演讲。对未来进行阐述说道:“打破一户一冰箱的思维,由社区共用一个大冰箱来省电;水资源不一定要用于发电,面对酷热的夏天,可以直接将*东海岸又深又冷的海水引至西岸冷却大都会。”
3、人物生平
社会变迁带来早熟的思想
说起来,李远哲从小和大家是一样的,和一般小孩一样地爱玩耍,并不曾想到立志作学问的事。细时正逢二次世界大战,全家避难山中,也因此前几年的小学教育不是10完整。李远哲读的是日本小学,说的是日本语,一直等到日本战败后,天人撤离*,才进入一般的公立小学,开始学习国语和*话,这是李远哲第一次体会到自己不是日本人,而是道地地道的中国人。
然而,刚刚转学之际,本地的学生对外来的小孩存有极大的排斥感。为此,李远哲曾经很生气自己为什麼和别人不同,生气父母为什麼把他送进日本人的小学。当时,他因年幼尚无法完全领会父母爱护子女的一番苦心,但民族意识却早已在他年幼的心灵中产生极大的冲击。此冲击应该来自两方面,一个是民族意识及文化观念上的变迁,另一个则是社会制度的剧烈变动。
光复之初,随中国而来的各种崭新观念、学说与知识,以及其所引起的蓬勃活跃的思想生活,刺激着整个社会;但在另一方面,贫穷且落后的祖国、令人失望的物质生活以及中国人历来东亚病夫的形象等等问题,对李远哲幼小的心灵也带来了极大的震撼。这些经验总括了对整个社会制度剧烈变迁的彷徨,和个人民族自尊、自傲的受挫。这不仅仅是李远哲个人的成长经验,当时许多人当然还是也有和他相似的感受。
充满活力的童年的时光
李远哲的父母是终生从事教育的工作者,他们管教子女的态度一向严格而谨慎。就如同一般中国式的父母,他们深信小孩子只有好好念书、努力用功,才能有所成就,除此之外,别无他途。李远哲小时候,父母总希望他在放学回家之后,便立刻好好念书,不作其他的事。虽然父母管教非常严格的,但他们由于工作非常忙碌、无法时刻地监督子女们的日常作息。也因此,李远哲有不少的欢乐童年的时光。
幼时放学回家,把书包往桌上一甩,便溜出去和邻居的小孩子们玩耍,一直要到其他的小朋友为他通风报信,才赶在父亲回家之前,满头汗地冲到桌前作功课。因此父亲每次看到他都是在埋头苦干,而不知道其实李远哲已经在外面玩了大半天。
李远哲五年级的时候,当选为少棒选手,代表学校参加棒球比赛;六年级时又代表全校参加乒乓球比赛,还获得了全省冠军。这一切常使父母纳闷、惊讶,李远哲整天念书,如何学会这些的呢?总之,他的童年很平凡,和一般人并无二样,可以说李远哲是一个极其平凡而好动的小孩子而已。
初识“赛先生”与“德先生”
但在读书玩耍之余,李远哲因环境冲击而极度早熟的心灵中,却已澎湃着改善社会、拯救民族的情操。在五、六年级时,每次拿到父母所给的压岁钱便跑到书店去买书。当时的开明少年月刊,对他的心智的启蒙助益匪浅。他仍然清楚记得上面所登过的一篇名字叫《蓝色的毛毯》的文章,内容描写沙皇时代俄国农民的受压迫、俄国革命的经历以及其后社会改革的种种理想。这篇文章和他当时的心灵颇相契合,也使李远哲相信国家民族自尊的丧失只是暂时的,社会的改善仍然是有希望的。
除了社会变迁导致李远哲心灵早熟之外,日本文化大撤退、*文化的真空以及新文化的刺激等,都使得当时青少年的思想分外地活跃。新文化的刺激包括了五四运动新文化的思想,日本战后一批有良心的科学家们所提倡的反军国主义思想,以及*的思想等等。其中对李远哲影响较深的首推五四运动中要以赛先生(科学SCIENCE)和德先生(*DEMOCRACY)救国的思想。换言之*与科学救国可以说是李远哲幼年的理想。
这个理想与目标,可以说早在初中时代,便驱使着李远哲不断前进。初一的时候,导师苏森铺先生要求班上每一个学生写一篇自传。当时,天真的李远哲写出要当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的抱负。苏老师发回文章时曾鼓励李远哲说:“你很有希望”。
高一是人生的转折点
李远哲一直很喜爱科学,课外科学知识吸收不少,学校成绩也还不错。但除了读书外,李远哲对运动这项嗜好一直没有放弃。初中时,曾参加新竹中学的网球校队,也为学校乐队吹奏伸缩喇叭,生活很活跃。初一时,还因图画得好,替老师画了不少解剖图。到了高一,因为过度劳累,结果病倒了在家休养一个月。这一个月的时光,却成为李远哲一生的转折点。
由于在家养病的这段日子里,整天躺在床上,无所事事,胡思乱想……想到自己、想得到将来、想到国家、社会以及周围的一切一切,李远哲得到了许多新的领悟,使他对生活的态度一反往日的嬉乐而日趋认真。在那之后,李远哲相信自己对周遭事物之所以感受特别深刻,与那段蛰伏时光有着非常大的关联。
博览群籍丰富日后的思想生活
中学时代,李远哲喜爱广泛地阅读世界名著,这项嗜好奠定了他的日后丰富的思想生活。年轻时,李远哲喜欢屠格涅夫的作品,很赞成赏他的虚无主义;对与罗曼罗兰所著的《约翰克利斯多夫》也有很深刻的印象。卧病在家休息养的日子使李远哲深深地体会到遭受球折是人生旅程中必须经历法而无法避免的。可贵的是,如何从失败挫折中,从悲观与困难逆境中,找回对生命与生活的热爱。
《居里夫人传》深深地影响了李远哲
至于影响李远哲科学生涯最深远的,则首推《居里夫人传》。从这本传记中,李远哲明确地了解到一个科学家的生活也可以是美丽而充满理想的,并非如一般人所想的那般冷静、冷酷,甚至于十分古怪。居里夫人从波兰远赴法国去念书时,虽因操劳过度、营养不良而体力不支晕倒,但她却不曾因此而气馁、颓废。这种坚强的意志与不屈不挠的精神,使李远哲坚定了从事科学研究的目标。其中最令李远哲感动的是,当别人问居里夫人为什么不学习美国的发明家爱迪生,为自己的研究发明申请专利,以求个人的财富时,她回答:“知识为人类的公产,应该让人来共享才对”。至此,李远哲立志救国救世,想竭尽己力,期望对人类社会有所贡献。
年轻人需要*的学术风气
谈到对*教育的看法,李远哲个人觉得*的学校教育不尽理想。小时候父母要他念书,而他却常常跑出去钓鱼、玩耍。为此,父母替他担忧不少。在学校里,李远哲从来不是个标准的模范生,在训导长的眼光里,他也绝对不是一个遵守纪律、操行优良的好学生。
高三的时候,李远哲担任班长,便常趁周六下午最后一堂美术课,带全班同学一起溜去爬山,往往到了降旗典礼,还不归来。训导长见不到整班的学生,也弄不清楚的学生是还没下课呢?还是另有原因。总之,在训导长心目中,李远哲是一个丙等生,而他的班导师彭商育先生则对李远哲颇为赏识。刚刚上大学时,李远哲选的是化工系,这是在父母的期望与自己的兴趣妥协下的选择。
弃医就理坚持自己的路
大二的时候,李远哲转到了化学系,做这个决定他是有自己的原因的。大一的时候,每次经过化学馆(二号馆)时,李远哲总是看到教授们勤奋地作实验,常常是到深夜,当时在他的印象中,只有化学系的教授们真正地在作研究。例如台大有机化学所作的天然物分析实验,便十分有水准;其中又以林耀堂教授对李远哲影响最大。他为人处事的态度,认真治学与关心学生的诚恳,对李远哲有很大的启示。
李远哲高中时代的成绩不错,被保送到台大医科,但他却决定参加考试。父母一直担心,怕他考不上;另外,因为他作事向来仔细认真,母亲总是惦念他做事慢条斯理,到大学去如何跟得上人家?他母亲常说:“你这样慢腾腾,作鬼也抢不到银纸哪!”当然了,做父母的总是为自己的子女搬担心,而李远哲回答:“如果有一天我没考上大学的话,您应该高兴才对;因为您的儿子之用功,也相当聪明。如果他还考不上大学,便表示*有一千个给您儿子更优秀的人才先,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您应该为此高兴才对。”
前进的思想是工作的原动力
李远哲年轻时代带有*色彩的前进思想,这是促使他不断努力工作的还原动力。而“科学救国”的抱负,则是他选择的途径。当然,推动一个人的力量总不会太单纯,除了个人不服输的精神、光复初期民族意识的认同、及出国之后民族自尊的自我肯定等,都是促使他不断求取进步的因素。人与生俱来追求名利的欲望绝非推动他前进的主要力量。但话说回来,科学研究是为造福全人类的,并不应局限於狭隘的民族主义或任何特定的范围之中。
一个有取决心的平凡的人
李远哲再强调,他的是一个非常平凡的人,希望大家不要以为他得了诺贝尔奖,便把他想成一个非凡的人。此外,他也不希望国内的同胞,把他个人的例子看得太重,这毕竟还只是一个特殊的例子而已。他并不是一个自私的人,也不屑为追求个人的名利而奔波。他一生最大的抱负乃是以科学救国,但报国的途径很多,成就大事非一人所能为,需要每一个人共同的努力和奋斗。
4、婚姻家庭
李远哲的父亲是知名画家李泽藩,出生于新竹市武昌街,毕业于台北师范学校;母亲蔡配是小学教师,出生于台中大肚中堡梧栖港街,毕业于彰化女中。李远哲与太太吴锦丽(BerniceWuChin-li)在小学时相识,他们育有两子一女:长子Ted(1963年出生,新闻业)、次子Sidney(1966年出生,医师)、长女Charlotte(1969年出生,社会学家)。兄长李远川为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研究院院士。小弟李远鹏为新竹国立交通大学教授,也是*研究院院士。小妹李季眉为国立中兴大学环境工程学系教授,曾任国立中兴大学副校长。
5、人物轶事
李远哲能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严格的家教,更离不开他的勤奋努力。李远哲3岁开始识字,每学一个字,他就从报纸,图书上把这个字给妈妈指出来,日积月累,小小年纪,他已认识很多字,能读书看报了。童年时代的李远哲非常爱玩,棒球、网球、乒乓球都打得很好。“可以把球打到对方球台上的任一指定点”,李远哲兴致勃勃地回忆说:“误差不会超过一英寸。”李远哲从小酷爱读书,父母给的零花钱他都买了书籍。李远哲在新竹读的小学,那时他的成绩就非常优异,后来上了中学,他最感兴趣的是化学,无论是钻研化学原理还是做化学实验,往往一坐下就忘了时间。
李远哲读初中时,在学习上已开始"独树一帜"。一次考试,几何老师出了五道题,李远哲全用与老师所讲的不同的方法去做,结果老师给他的卷子判了零分。李远哲不服气,据理力争:"老师,我的方法虽然同您教的不一样,但是没有错。”这个老师觉得很有意思,决定让李远哲给全班同学讲一讲再看。第二天,李远哲在黑板上讲了他的解法,得到全班同学的赞赏。最后老师给了他满分。中学时代的李远哲看了大量的书。“我几乎每天看一本书。”他读了《居里夫人传》后,这样说道:“我第一次感到当科学家不仅能从事很有意义的科学研究工作,而且可以享有非常美好的人生。”李远哲下定决心要像居里夫人那样,把一生都献给科学事业。因为成绩优异,中学毕业,李远哲被保送到*大学医学院,家人、朋友都替他高兴,因为医生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且收入稳定、丰厚。但李远哲却谢绝了这一保送,因为他的理想是在化学研究上有所建树。朋友都劝他:“你难道真的不管饭碗?不怕养不起家人,过清苦生活?”李远哲坚定地说:“出路是靠自己打开的。”
高中毕业后,李远哲被保送至*大学化学系。大学毕业后,又到新竹清华大学读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留学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1965年获化学博士学位,然后到哈佛大学化学系随赫施巴赫(D.Herschbach)从事分子反应动力学的研究。1967-1968年间,李远哲几乎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自己设计,自己动手,殚精竭虑地把一台交叉分子束实验装置建立了起来。他的导师赫施巴赫(1957年与李远哲同获诺贝尔奖)看后感叹地说:“这么复杂的装置,大概只有中国人才能作出来”,他称赞李远哲是“物理化学界的莫扎特”。他说,他把李远哲比作乐圣莫扎特,不仅因为李远哲是一位早熟的天才,而且因为李远哲同莫扎特一样“准确”。
6、人物贡献
化学方面的贡献
李远哲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华裔科学家。对他的成就,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共感光荣。李远哲主要从事微观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在气态化学、动力学、分子束及辐射化学方面贡献卓著。交叉分子束方法是一门新技术,1960年以来才试验成功,交叉分子束方法起初只适用于碱金属的反应。1967年,在哈佛大学李远哲与赫施巴赫教授一起从事分子束的研究,把它发展为一种研究化学反应的通用的有力工具。1968年他们建成了通用型交叉分子束装置,使原来只能应用于碱金属元素反应的交叉分子束技术可用于对一般化学反应的研究,可以对光化学行为,对分子间能量传递作用进行深入的研究。此后十多年中,又经李远哲将这项技术不断加以改进创近,用于研究较大分子的重要反应。他所设计的“分子束碰撞器”和“离子束碰撞器”,已能深入了解各种化学反应的每一个阶段过程,使人们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学反应的每一个阶段过程,使人们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学反应所出现的各种状态,为人工控制化学反应的方向和过程提供新的前景。1986年李远哲在与哈佛大学Herschebach博士及多伦多大学JohnPolany博士同获诺贝尔化学奖的消息传出后,他本人和华人学术界,以及他任教的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师生都很兴奋,纷纷向他表示祝贺,赞扬他刻苦勤奋的钻研精神。
赫施巴赫教授称赞他是“惊人的实验天才”。李远哲却谦虚的指出,化学反应动态学近20年来有很大进步,很多出色的科学家都作出了贡献,赫施巴赫是这个领域最成功的先锋,也是第一个做出结果的人。他自己的贡献是和赫施巴赫教授一起在发展交叉分子束实验手段的基础上,把这方法进一步发展成为比较普遍而广泛的化学研究工具。
现在,李远哲设计并创制了世界上最好的分子束装置。李远哲教授被誉为“分子束化学真正的实现者。”他十分关心祖国化学事业的发展。1978年以来,先后五次回国,访问高等院校,参加学术会议,介绍最新科学动态,指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开展化学动力学研究工作,还协助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和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建立了分子束实验装置。在化学研究所建立的这套大型转动式分子束激光裂解产物谱仪,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数套同类装置之一。为中国微观反应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和复旦大学、南京大学都授予他荣誉教授学衔。
创办*研究院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
1982年7月,刚刚当上*研究院院士的李远哲,在第十五次院士会议提出,如果要厚植国家高科技工业的实力,必须要重视原子与分子科学的基础研究。所以,他便提案成立一所能够整合分子物理与物理化学研究的研究机构。他的构想随即得到吴大猷、吴健雄及海外华人科学家,如沈元壤、蒲大邦及林圣贤等人的支持。于是,很快地,在当年9月,*研究院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简称“原分所”)筹备处便先行成立,由李远哲的好友张昭鼎博士担任筹备处主任。
研究所设立在*大学的校园内。成立之初,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围绕在化学动态学与光谱、尖端材料与表面科学、生物物理与分析技术、原子物理与光学等四个领域。并且,在张昭鼎的主持之下,原分所还拥有最先进的机械、电子与玻璃加工厂,得以承造精密度极高的科研仪器。
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初,原分所一口气延揽了近二十位优秀的青年科学家回国服务,这在当时,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与震撼。而且在成立短短二十年内,原分所年年在表面物理、雷射光学、化学动态学及大气化学等等领域,屡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发表。基于此,美国知名物理化学家SylviaT.Ceyer,在2006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会议上,还公开发表“美国的化学动态学研究远远不及*……”的言论。
除此之外,近年来,原分所也不断地孕育出非常顶尖的青年研究人才,例如中研院物理所林耿慧、中研院基因体中心的王亦生、中兴大学的林宽锯、东华大学的彭文平、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杨学明、加州理工学院的郭青龄(failedtenure,于该校助理教授任期止于2014年3月)、夏威夷大学的RalfI.Kaiser、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的梅亚历、东京大学的加藤毅等等,这里俨然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公认的顶尖学术中心,而有人因此戏称其为“原分所学派”。
7、人物评价
李敖:李敖在2005年出版的新书《李远哲的真面目》中,评价李远哲“是好人,但也会做坏事”,“没有领袖风格,只能做科学”,不应把他(李远哲)“捧上天”。
胡忠信:前*“中研院长”李远哲表态期待民进党二00八“大选”参选人谢长廷当选,岛内专家认为李远哲这番表态很愚蠢。
胡忠信:从过去李远哲支持陈水扁当选就可以看得出来其政治眼光有问题;李远哲不了解政治和民意的运作,应该针对政策向两大党候选人提建议,而不是出面表态支持谁。李远哲应该专心做学术研究,不要涉猎政治。
8、主要荣誉
美国化学学会的哈里逊豪奖
彼得•德拜物理化学奖
美源都的劳伦斯奖
美国国家科学奖
英国皇家化学佰法拉第奖
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