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渡桥
白渡桥现叫外白渡桥(GardenBridgeofShanghai)是旧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处于苏州河下游河口,位于黄浦公园西侧,架在中山东一路,东大名路之间的苏州河河段上。是一座全钢结构的桥梁,两跨52.16米,宽18.3米,是上海市区连接沪北、沪东的重要通道。
中文名称:外白渡桥
原名:白渡桥
外文名称:OutsidetheWhiteBridge
所属地区:中国华东
地理位置:上海外滩
1、简介
外白渡桥
2、名字由来
已知最早是由上海工部局在1873年对原先木桥的称呼。其中最为广泛认可的解释便是“任何河流的上游称之为里,反而言之河流的下游则为外。”在学者薛理勇的《外滩的历史和建筑》一书中有如下的表述:在一些情况下,汉语的内部和外部,指的是距离某一点的远或近的程度。这种用法至今仍旧可见于上海的一些地方,而外白渡桥即属于此类。因此更靠近上游的便称为里白渡桥,而位于河口的,便自然而然的称作为外白渡桥。而之所以称之为白渡桥,是因为该桥建成后,凡是过河无需再支付过桥费,因此是“白”渡。
3、城市记忆
外白渡桥
4、历史变迁
第一代外白渡桥建于1856年,名为“威尔斯桥”,是座木桥。它是由供职于怡和祥行的英国人威尔斯和宝顺祥行的韦韧、霍梅等20人(多为祥行经理或鸦片巨贩)凑资组起的“苏州河桥梁公司”(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家以桥梁建造为主的公司)投资建造的。桥长137.25米,宽7.015米,中间设活动桥面,船只驶过时须起吊。造桥纯粹为牟利的威尔斯等人曾声称,上海道台特准许其专利,人行需交“过桥税”,且只向华人收税,外桥车辆及仆役一概免去。继之,上海居民愤起抗争,粤人詹若愚就在今日的山西路口设置义渡,免费接送两岸过路华人,以示不屈。因市民不再付钱,乃称之为“白渡”。
租界工部局迫于众怒难犯,于1876年在威尔斯桥近侧造了木质浮桥,过桥免费。因其毗邻外滩公园,定名为“公园桥”。从此,这里过桥不再付费,遂称之为“外白渡桥”。而威尔斯桥则由工部局收购后拆除。这也是第二代桥——“外白渡桥”的由来。到了光绪年间,木桥几经补修,以不能适应交通发展的需要,工部局决定另建钢桥代替。光绪32年,打下第一根桩,第二年竣工。该桥上部结构为下承式筒支铆接钢桁架,下部结构为木桩基础钢筋混凝土桥台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桥墩,两孔跨径组合各52.12米,梁底标高5.75米,桥面铺设电车轨道。这就是第三代外白渡桥。钢桥建成之后,经历40多年从未大修。1945年抗战胜利后,桥台下沉发现裂痕,随即以重浇捣混凝土进行排险处理。解放后,又进行了多次全面测试检验,对维修养护作了科学研究,先后曾进行了9次大修。
现今的外白渡桥,其实已经第三代桥了。
5、作用
外白渡桥
6、艺术灵感来源
文学
外白渡桥曾多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例如:茅盾1933年的作品《子夜》,开篇的时候便提到:“暮霭挟着薄雾笼罩了外白渡桥的高耸的钢架,电车驶过时,这钢架下横空架挂的电车线时时爆发出几朵碧绿的火花……”。
2004年,以色列诗人培迪在诗中提到“穿过外白渡桥”。
影剧
根据著名影评人威廉·阿诺德的说法:“在租界时期,上海的中心便是这座横跨苏州河口的花园桥。它是著名的上海外滩的北部标志。并且由于它的公共性,因此必定出现在与这座城市有关的影视作品中。”
1980年,25集电视剧《上海滩》。
1987年,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作品《太阳帝国》,展现的是1941年的上海。影片中出现了在外白渡桥上逃难的人群和过桥的日军。
2000年,娄烨导演的作品《苏州河》,故事的结局就发生在外白渡桥上。
2001年,琼瑶的作品《情深深雨濛濛》,其中有个场景便是赵薇扮演的陆依萍,从外白渡桥(车墩影视基地)上跳下。
2004年,香港电影《大城小事》,一开场黎明就开车驶过钢架结构的外白渡桥。
2006年,电影《上海伦巴》。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