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陟
李陟,男,51岁,教授。专业为导航、制导与控制。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二研究院研究员。
姓名:李陟
性别:男
国籍:中国
现任职务: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人物经历
1961年,李陟出生于四川成都。1958年,从部队转业的父亲带着全家来到成都,进入成都某航空工厂,从事航空仪表制造工作。受到父亲的影响,他很小就喜欢组装收音机,他可以用几根导线、一只耳机做出一个矿石收音机,后来又组装更高级的半导体收音机。中学时,他自己动手用重量轻的木头做飞机航模,做好了就到空地上试飞,反复钻研怎样可以让航模飞得更高。他每年还到工厂中实习,这些兴趣和爱好造就了他勤于思考和钻研的优秀品质。
1978年,李陟到农村锻炼了一年,第二年他参加了高考。出于对无线电及航天的热爱,李陟报考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系。在这里,他度过了本科与硕士7年的时光。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电磁场与微波专业攻读完博士学位后,李陟进入了我国防空事业的前沿阵地,揭开了自己工作的篇章,让他能够专心去热爱自己的热爱,而这种热度从未消褪,日有所长,最终成就了伟大而光辉的事业。人生看起来这么不经意,但实际却都是因为种种执著才会变得顺理成章。
2、头角展露
参加工作不久后,李陟开始从事射频仿真系统的研制工作。李陟刚接触这项工作时,习惯性地调用他所学的理论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他开始体会理论和工程之间的特殊联系。当时该项目的牵头人陈总师,从系统总体技术设计到各方面专业技术协调,从控制、电路到计算机、雷达,几乎无所不通。陈总师成了李陟的学习目标。李陟参与的项目要建成当时亚洲最大的屏蔽暗室。屏蔽暗室的作用旨在将室内空间与外界的电磁干扰完全隔离开,由此检测设备时才能达到精细精准,同时不会将自身设备生产的信号泄露到外界去,暗室对金属壳体的屏蔽度要求极高。
此前国内采用的暗室建造方式是金属板焊接,这种做法虽然能够保证屏蔽度,但用在大跨度实验室建设中,长期使用加之重力沉降等因素会出现局部开裂等隐患,且一旦开裂又无法检测和修补。于是,单位领导决定请该领域一家技术先进的公司来负责屏蔽墙的建设,采用最先进的屏蔽板拼接工艺,可以避免应力开裂等问题。
然而就在屏蔽墙施工阶段,该公司工程人员因故无法按期到位,屏蔽墙安装不得不停滞。单位经过多方论证,最终决定自行研究安装。但是屏蔽墙安装好后,经过多次测试和反复调整均无法达到设计要求,最终还是请该公司人员处理。该公司技术工人一到,李陟便一步不离地跟在现场,观察他们的处理方法。他们的方法很简单:检测和堵漏,用接收器顺着墙缝滑动,信号强的地方就预示存在泄露情况,随后拆开,填充细如发丝的铜丝网,压紧铆钉后再从上到下砸一遍橡皮榔头,然后在接缝上贴上导电薄膜,问题就解决了。
简单的操作给了李陟很大的启发,那就是要灵活地运用物理概念,不能仅仅关注理论的推导,不能教条主义。此后一年的射频仿真系统调试期间,由于存在严重的信号串扰,使得整个调试工作陷入了僵局,工程陷入停顿。李陟主动请缨,用了两天时间,带着技术工程小组从早干到晚,成功解决了问题。从此,以清晰物理概念指导下的灵活工程处理方法,成为李陟今后处理工程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而这种细心、严谨态度愈发让他身上的航天人气质得到彰显,在与岁月的融合中,逐渐浇筑了他的成功之路。
3、肩担大任
在防御技术研究院的第一个五年,对于李陟来说是积累和历练的成长期。在从事射频仿真技术研究期间,李陟从专业领域逐步走向系统工程研究领域,开始涉猎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方面的知识。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大环境和“*”时期造成的人才断档,是当时航天科研单位发展面临的挑战,培养新一代技术接班人刻不容缓。李陟所在的单位非常重视对后备技术人才的培养,在他进入系统工程研究前,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对包括他在内的一批青年技术骨干进行系统的专业技术培养。他与另外一名技术骨干接受了一位资深老总师的专门授课,授课内容是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设计知识,包含了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几乎所有主要的专业技术领域。一年后,李陟对于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研究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也逐步建立了对相关专业技术领域的工程研究方法体系。这种系统专项培训不但让李陟进一步强化了有关物理概念,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他与不同专业领域深入对话和共同研究的基础能力。
随后,李陟开始从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总体设计研究工作。通过十余载的苦心研究,他从一个普通设计师逐渐成长为防空领域的技术带头人。这是李陟个人新的发展平台,同时也是他新的挑战。这里面有组织对他的信任和期盼,也有他自己对防空技术发展的思考和设想。从接过重担开始,他不仅时刻提醒自己要在科学技术上继续攀登高峰,而且要把握好相关技术发展的方向,要带领团队去探索未知,开拓创新。
作为我国共性技术专业领域的领军专家,李陟真正站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高度去考虑问题,宏观谋划,立足支撑我国国防武器装备跨越发展,不断强化基础研究,加强对前瞻性技术的战略分析和技术布局,提出发展战略规划方向和重点;创新发展,打破层层壁垒,积极联合我国相关支撑技术领域集智攻关,建立系统、器件、材料等技术体系群联合发展,推动专业领域技术与武器装备科学协调发展。
4、培养人才
尽管科研事务繁忙,但对于教学和人才培养,李陟从来没有松懈过。对此,学生们都深有体会。按道理,博士生的专业一旦选定,选择的课程也基本都将围绕这个方向。但李陟作为导师,却在专业课程之外,充分结合航天装备的属性,从导弹系统总体设计方面需特别关注的几个学科里为学生额外选择课程。李陟的博士生小李对此有着切身体会:“就拿我来说吧。我本应围绕无线电数字信号处理方向选课,但老师还让我选择了导弹的飞行力学、制导控制以及空气动力学等跨学科课程。刚开始体会不到老师的用心,但越是工作得久了、越是深入研究,便越能感受到当初学习这些课程的受益有多大。这些课程充分弥补了工作中对专业知识缺乏的短板。”而李陟的这一做法,恰如当年他刚刚进入单位时接受的教育一样,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他也在孕育着年轻一代的科研人。
已是技术负责人的李陟依旧经常亲自在电脑前编程,亲自推导公式、画曲线。而这些本可以让学生或其他人去做的小事,恰恰凸显了他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对待科研的态度与方式。每逢科研问题的研讨,他常常不论时间、不辞辛苦地深入科研生产一线和同志们共同研究。他也时常会在晚上十一二点打来电话讨论工作,同志们也经常会在第二天早上收到他凌晨一两点从办公室发来的邮件。许多曾与李陟一同工作过的人都很赞赏他对工作的投入和严谨的科研态度。在防御技术研究院年轻一代的科研工作者眼中,李陟是他们心中的“工作狂人”和“技术牛人”。
虽已为人师,但李陟却把每天学习新知识作为习惯。他每天上班前都会用三四十分钟的时间来看国外专著,并经常把最前沿的专著推荐给学生,和学生一起研读讨论。他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学生,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精研业务的品质。十几年来,他精心培养了数名博士和十余名硕士研究生,带出了一批杰出青年专家和一支核心骨干人才队伍。
5、所获荣誉
2016年12月,获“国防科技工业十大创新人物”。
2017年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
6、院士候选
2013年8月,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
2017年8月1日,入选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