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击花钱
突击花钱指*部门在岁末一段较集中的时间内,把预算内的钱集中花出去。岁末*多花钱,几成惯例。每年岁末,各级*是否“突击花了钱”,都是社会各界关心的问题。在2014年最后两个月,全国财政将花掉预算中的近4万亿元。这意味着全年超四分之一的财政资金将在最后两个月内集中花掉。
1、简介
突击花钱
按理说,*预算不应发生太多的结余,问题是目前的预算编制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的问题,部门申报预算粗线条,多多益善;现行*下,审批把关也无法做到非常严格和科学合理。每年都有大量预算集中于最后一个月“突击”,印证了预算编制的不合理。这种情况下,如何监督,就成了一个最重要的任务。
2、产生背景
预算制度
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中国一直实行传统的“基数预算”。在这种模式下,每一年的预算决策都是在上一年拨款的基础上增加一定的数额,并且结余全部上缴。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举例说,一个单位去年预算是100万元,但是只花了80万元,节约下来的20万元不仅全部上缴,而且第二年的预算会因此被削减为80万元。
“节约不仅没好处,而且还吃亏。”叶青说,“这是最大的问题。”他和其他财税学者大力提倡的,是另一种模式的“零基预算”:每年的预算都从零开始,不考虑上一年的金额。不过,在持续十余年的地方*和部门预算改革中,这一模式虽然早已被广泛认可,却始终没有真正实现,“人们习惯上还是会把上一年预算花销的数额变成下一年的金额”。叶青说,“突击花预算”是各个部门、各个单位都存在的普遍现象。“我们不允许上一年没用完的预算留到下一年,因此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部花完。”
发展理念
在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思路下,*大多宁可花钱也不愿意省钱——花掉的钱可以转化为光鲜的GDP和显赫的政绩,而省下来的钱,除了上缴没有别的用处。因此,对于各*部门,把本年度的钱在年底前突击花完,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利益趋动
一是前期担心未来不确定因素多、无法预测,必须为执行预算后期留有余地;二是为了弥补公用经费不足,便于机动;三是干脆是受利益趋动,财政资金多多益善。
3、现象再现
媒体推算
根据财政部3月份所做的《关于2012年*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3年*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汇总*和地方预算,2013年全国财政支出138246亿元,加上地方*债券还本支出1384亿元,支出总量139630亿元。《京华时报》照此推算,2014年12月全国将可能支出24933亿元,约占全年总支出额的17.86%。
各家评论
突击花钱
一市级财政部门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第四季度都会专门发文和开展检查,年底“突击花钱”现象有所改观,但有些地方基层第四季度财政支付额还会占到全年总额的40%,尤其最后一个月大量批项目、拨资金现象依旧较为普遍。
中部地区一县原财政局长表示:“到了年底,尤其是11月、12月,各种拨款下来了,再经过人大通过时间肯定来不及,财政部门必须快速反应,这时预算难以严格执行,好哭的孩子有奶吃,只能这个单位给一点那个单位给一点,这属于事后预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