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
汉江,又称汉水,中国长江最大的支流,湖北省襄阳市以下简称襄河。汉江发源于陕西宁强县秦岭南麓,东南流,经陕西省南部、湖北省西北和中部,在武汉市注入长江。汉江长1577千米,流域面积15.9万平方千米。河源至湖北省丹江口以上为上游,长约925km,属盆地峡谷相间河段。丹江口至钟祥为中游,长约270km,为丘陵和河谷盆地;钟祥至汉口为下游,长约382km,流经江汉平原,河道逐步缩小。汉江年径流的变差系数,还具有从上游向下游,随着集水面积的增加,水量增大而减小的规律。汉江,又称汉江河,为长江最大的支流,现代水文认为有三源:中源漾水、北源沮水、南源玉带河,均在秦岭南麓陕西宁强县境内,流经沔县(现勉县)称沔水,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襄阳以下别名襄江、襄水。汉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在历史上占居重要地位,常与长江、淮河、黄河并列,合称“江淮河汉”。汉江多滩险峡谷、径流量大、水力资源丰富,航运条件好。
中文名:汉江
别:称:汉水,汉江河
所属水系:长江最大支流
发源地:陕西宁强县的嶓冢山
流经地区:陕西省、湖北省
河:口:湖北省武汉市汉口龙王庙
长:度:1577千米
流域面积:15.9万平方千米
平均径流量:245亿立方米(陕西)
主要支流:任河、褒河、丹江、北河、南河等
1、水文特征
径流特征
陕西省段
陕西省宁强县大安镇汉江源头之一
径流变化汉江流域受季风气侯的影响,降水及径流年际与年内变化明显。
年径流的变差系数,反映径流的多年变化特点,汉江北岸支流径流的变差系数较大,为0.38~0.46;南岸支流较小,为0.25~0.34,即秦岭南坡径流的变化大于大巴山北坡,这种变化与降水的变化相适应。通常在降水量多而地面径流丰富的地区,径流的年际变化相对较小。大巴山北坡的降水量及径流量大于秦岭南坡,所以径流的多年变化小于秦岭南坡。喜神坝河、冷水河是流域降水最多、地表径流最丰富的地区,年径流的变差系数小于0.30,径流的年际变化也最小。
汉江年径流的变差系数,还具有从上游向下游,随着集水面积的增加,水量增大而减小的规律,如干流武侯镇年径流的变差系数0.41,洋县为0.37,石泉为0.34,到白河减少到0.31。在支流上,其变差系数也有这种变化规律。
从最大年径流量与最小年径流量的比值来看,汉江北岸支流的比值,一般在4倍以上,其中月河最大,可达6.8倍。南岸支流的比值均在4倍以下,其中岚河、漾家河低于3倍,这也说明秦岭南坡径流的年际变化大于大巴山北坡。
汉江径流的年内分配不均,夏季、秋季干流的径流相近,各占37%~40%,春季径流占16.6%~17.5%,冬季只占5%~6.7%。支流一般以秋季径流最高,通常占年径流的34%~40%,最高可达47%;夏季径流略低于秋季,春季径流占20%左右,冬季径流量最小,只占5%~7.7%,最大月径流一般出现在9月,月径流量约占年径流量的20%,最高占26.4%,最小也有16.9%,即最大一个月的径流量,相当于春季三个月的径流总量。7月径流一般低于9月而大于8月,因此,汉江汛期径流具有双峰型的特点。最小月径流一般出现在2月,各河最小月径流量均低于年径流量的2%。
汉江
洪水汉江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暴雨洪水主要与季风活动有关。5~6月份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可以形成洪水;7月西南季风盛行,加上秦岭山地的作用,汉江上游往往形成较大暴雨洪水;8月东南季风活动最盛,控制了汉江上游地区,可形成大洪水;9月北方强大的冷空气南下,也可形成大洪水,如历史特大洪水,1967年9月16日、1832年9月12日的大洪水以及1974年9月14日实测大洪水等。
据历史文献记载和各方面调查,近600年来,安康古城数次被洪水淹没,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洪灾,是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洪灾,这次洪水冲毁老城,溺死5000余人,阖门全溺者、无考者未计算在内,是陕西历史上有记载的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洪灾,灾后*在城南赵台山下修建新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和四十五年(1706年),又迭遭洪水,*再次迁往新城,至嘉庆十三年(1808年)才迁回老城,重建城堤,防范洪水。民国10年(1921年)大水,“坐在城堤顶上可以洗脚”。1949年大水,西关民房内洪水达1米深。1965年和1974年老城东、西关均被水淹。
1981年8月,汉江、嘉陵江流域普降大雨,特别是8月中、下旬阴雨连绵,山洪暴发,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造成了人畜伤亡,房屋倒塌,交通中断,河堤、农田被毁等严重损失,是陕西解放后最大的一次洪灾,简称“81·8”暴雨洪水。
根据气象部门的统计,从1981年8月8日至9月13日,汉中降水35天,留坝、宁强、勉县、南郑等地,降水量均在700毫米以上,汉中市为674毫米,比1957年全年621毫米降水量还要多。陕西省水文总站计算,暴雨中心区的一些雨量站,如阳平关、小五岭、长坪、庙坝、观音寺、茶店、庙台子、冷水河等的最大7日雨量的重现期,都达到或超过了1000年一遇,数十年、数百年一遇者比比皆是。“81·8”暴雨的特点是雨量多、强度大、时间长、范围广,因而形成“81·8”洪水的特点是洪峰次数多、峰量高、洪量大,是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
各流域“81·8”洪峰流量,一般仅次于历史最大洪峰流量。如汉中相当于50年一遇的洪水,洪峰流量仅次于1949年的12800立方米/秒;沮水茶店相当于83年一遇的洪水,洪峰流量3750立方米/秒,仅次于1852年历史最大洪峰流量4140立方米/秒;褒河马道相当于300年一遇的洪水,洪峰流量5810立方米/秒,远大于1867年历史最大洪峰流量4540立方米/秒。安康7月15日至9月8日,连续4次出现15000立方米/秒左右的洪峰,但最大洪峰流量小于1949年的22000立方米/秒(15年一遇)和1974年的23400立方米/秒(25年一遇)。近80多年来,相当于或大于1949年洪水的有5次,即1903年、1910年、1921年、1949年和1974年等,平均16年左右发生一次。据历史记载,公元1400~1900年的500年中,共发生类似量级洪水31次,大致也是16年左右一次。“81·8”一次洪水过程总量(15日)都大于历史年最大15日的洪量的一倍以上,其中武侯镇为2.1倍,汉中为2.9倍,茶店最高达4.06倍,足见“81·8”洪水是一场历史上特大的洪水。
湖北省段
汉江与长江在武汉汉口的交汇处
其中上、中游地区年平均降水750-900毫米,在全省属少雨区,下游进人江汉平原,年平均降水量超过1100毫米。降水时间变化上,具有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的特点。全年中7月雨量最多,并经常发生大面积暴雨,主要雨区位于堵河、南河、丹江和唐白河,雨量强度大,地区集中,是造成中下游地区洪水灾害的主要原因。
汉江干流水位与流量变化,基本上与降水变化相应,每年5-10月为汛期,12月至来年2月为枯水期,全年中最高水位与最大流量出现的时期,呈现自下游向上游逐步推迟的规律。如仙桃站最大月平均流量出现在7月份,而上游郧县站推迟到9月份。在汛期中6月份相对少雨,因而各测站水位、流量明显低于5月。
此外,由于受到降水变率大的影响,汉江流量过程极不稳定。如碾盘山站最大月平均流量是最小月平均流量的7.6倍。该站多年平均流量为1710立方米/秒,实测最大流量29100立方米/秒,是前者的17.7倍;实测最小流量仅172立方米/秒,为实侧最大流量的1/169。另据洪水调查资料,碾盘山1935年最大洪峰流量高达579400立方米/秒,中游襄阳站为52400立方米/秒,反映出汉江洪水威胁十分严重。
汉江自上游邻省进人湖北省境的客水总量,多年平均为332亿立方米。其中自陕西省人境为274亿立方米;.自河南省人境的为58亿立方米。全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77亿立方米,径流深为350.3毫米,实侧最大年径流里为1135亿立方米(1964年),最小年径流量为250亿立方米(1966年),两者比值为4.5。3年一遇丰水年的年径流量为726亿立方米,四年一遇少水年的年径流量411亿立方米。
汉江干流年径流量沿程变化与一般河流不同,皇庄站以上,年径流量沿程增加,皇庄站以下下游江段,则沿程减少。其中如皇庄至新城江段,无论是丰水还是枯水年均明显降低,新城以下沿江段丰水年时沿程增大,枯水年时沿程降低。
汉江上、中游地区是全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河流含沙量高,输沙模数大。丹江口水库建库前,汉江皇庄站平均含沙量达2.62公斤/立方米,是长江汉口站平均含沙量的4.3倍。年平均输沙量达12700万吨。自1968年丹江水库建成蓄水后,汉江中下游含沙量迅速减少,皇庄站20世纪60年代输沙量模数比50年代减少26.5%,20世纪70年代又比60年代降低72.5%,说明水库发挥了巨大的拦沙作用。
汉江水系水能理论蕴藏量达1093万千瓦,可开发量为614万千瓦。其中湖北境内干支流水能理论蕴藏量为389.3万千瓦,可开发量为246.56万千瓦,约占全江可开发量的40%。
2、水系构成
干流概况
汉江上游陕西石泉县凤凰峡
河源段
汉江干流发源于陕西省境秦岭南麓,有北、中、南三源:漾水为中源、沮水为北源、玉带河为南源。
漾水,源出陕西省宁强县北嶓冢山,亦曰东汉水。东经勉县为沔水,经褒城纳褒水始为汉水。陕西省志以此源为正源。
沮水,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留坝与凤县交界处的紫柏山(海拔2610米)南麓黄花坪,西南流入勉县张家河、纳入庙河和冷峪河后入略阳县两河口,继续南流至黑河坝流入留白河。白河汇入后转东南复入勉县境,至沮水新铺坝始称汉水。沮水全长130千米,沮水流域面积1747平方千米,年径流量5.37亿立方米。沮水在漾水北,历史上称其汉水古北源。湖北省志以此源最长为正源。
玉带河,发源于宁强县阳平关镇曹家坝村,于勉县铜钱坝江入汉江,河流流径宁强县城。远眺河流玉绕如带,故名玉带河。*和解放后一度把县城所在地曾称玉带镇。玉带河处在大巴山腹地,干流长101.1千米,流域面积831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4.8亿立方米,河道平均比降为8.17‰。
干流走向
汉江是长江最大支流。源于秦岭南麓陕西省西南部汉中市宁强县大安镇的嶓冢山,干流流经陕西、湖北两省,在武汉汇入长江。干流全长1577千米。
在陕西省境内,基本上自西向东流,汉江干流发源于陕西宁强县的嶓冢山,自西而东流经勉县、汉中市、城固县、洋县、石泉县、汉阴县、*县、安康市汉滨区、旬阳县,于白河县进入湖北省。
在湖北省境内,汉江干流经白河县后,自郧西县进入湖北。丹江口以下,干流折向东南,沿途经襄阳市、宜城市、钟祥市、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汉川市等县市,最后由武汉市汉口龙王庙汇入长江。
干流丹江口以上为上游,河谷狭窄,长约925千米;丹江口至钟祥为中游,河谷较宽,沙滩多,长约270千米;钟祥至汉口为下游,长约382千米,流经江汉平原,两岸筑有堤防,河道婉蜒曲折逐步缩小,泄洪能力愈下愈小。
3、水系结构
汉江陕西安康县段
北岸支流发源于秦岭南坡,主要支流有沮水、褒河、湑水河、酉水河、金水河、子午河、月河、旬河、蜀河及金钱河等,南岸支流源于大巴山北坡,主要支流有玉带河、漾家河、冷水河、南沙河、牧马河、任河、岚河及坝河。
湖北省境内,为中下游段,汉江水系呈格子状排列,两岸支流较短,左岸较右岸发育。
4、主要支流
较大的支流有褒河、任河、旬河、夹河、堵河、丹江、南河和唐白河等。
唐白河,系唐河与白河的合称,由源出河南方城县伏牛山的唐河和源出河南嵩县的白河,流至湖北襄樊市双沟镇汇合而成。至襄樊市东津镇注入干流。以白河为源,全长312千米(唐白河口至白河源),流域面积24500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182立方米/秒,自然落差1226米。整个水系略成扇面状,干支流在山地的长度很短,白河自黑山头以上仅90余千米,唐河自金店以上仅30余千米,河身大部分在平原上。干支流进入平原后,河曲发育,并有局部改道现象,如新野以东有老白河,为东汉以前白河正流,从老白河沿河集镇残碑断碣推测,过去曾通航。南阳瓦店区东湾原来在白河以西,现已改在河东。唐白河下游从前纳清河以后在现在的清河口流入汉江,后因改道淤塞,始改道南流至张家湾入汉江,而清河则单独入汉江。唐河的河槽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类似的变化较少。唐白河干支流大部分流经地均在南阳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传统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
丹江,俗称丹河,又称均水,亦称丹渊,发源于陕西蓝田县与商县之间分水岭西南侧,与渭水支流灞河同源而背流。东南经陕西商县、丹凤、山阳、商南4县,河南淅川、内乡2县境,于湖北丹江口市注入汉水,干流全长390千米,为汉江最长的支流,流域面积17300平方千米,占汉江流域总面积的10%。多年平均流量174立方米/秒,自然落差1401米。水系发育,支流众多。主要支流有武关河、淇河、淅河、滔河等。丹江流域在地貌上最显著的特色为沿江峡谷与平地相间,从丹江口至秦岭依次为江口峡谷、李官桥盆地、关防滩峡谷、淅川荆紫关盆地、湘河街峡谷、竹林关普峪河宽谷、流岭峡谷、丹凤-商县盆地,最后为秦岭峡谷。这种地貌对于修建水库非常有利,峡谷两岸高而陡,可以建高坝,而盆地宽谷亦可拦蓄大量洪水。著名的丹江口水利枢纽就建在汉江与丹江的汇合处。
堵河,又名武陵水,亦名庸水、陡河,为汉江第三大支流,有两源:南源出湖北神龙架东北麓,北流称官渡河,至竹山县两河口汇合西源;西源出陕西与四川省间大巴山东南麓,南流称平溪河,过镇平县称南江,进入湖北竹溪县称汇湾河,与南源汇合后始称堵河。干流经竹山、房县、十堰市,至郧县西流镇入汉水。西源为干流,全长约342千米,流域面积12431平方千米。平均坡降1.93‰,自然落差1586米。黄龙滩水文站多年平均输沙量834万吨,年平均输沙模数695吨/平方千米,为湖北泥沙高值区之一,水土流失严重。河道弯曲,干流弯曲系数1.87,为山地弯曲河型。主要支流有潭口河、苦桃河、北星河、官渡河、泉河、竹溪河等。
褒河,古称乌龙江,又名太白河、褒水。有二源:东源出自秦岭山脉陕西太白县与宝鸡县之间分水岭西南侧,西南流称红岩河;北源出自陕西凤县东部秦岭沟附近山区,至留坝县江西营汇合东源,至汉中市入汉水。全长198千米,流域面积3940平方千米。无论是长度、流域面积,还是水量,均超过沮水,故有人主张以褒河为汉江正源。流域多山,河道流向较顺直。主要支流有沙子河、武官河、太白河、杨家河等。
曾河(今称官山河),发源于房县马蹄山的猫子沟,由夹马洞流入官山区的袁家河,经两河口与西河交汇,北流出外朝山与干河水交汇,经六里坪的蒿口有淄河、涧河流入;向东流,有大芝河、小芝河流入;北流15公里有黄沙河流入,经曾河口入汉水,全长163公里,流域面积880平方公里,历来为官山、六里坪、草店、嚣川等地的灌溉源。丹江口水库蓄水后,自六里坪的蒿口以下已是水库的组成部分,流长仅69.2公里。
陕西旬阳旬河和汉江的交汇处
南河,南源于神农架阳日湾的粉清河,北源于武当山的马栏河,流经保康县珠藏洞汇流南河,由东庄峪入谷城县境。经县城至格垒嘴入汉水。在距谷城县城23公里处的胡家渡,1980年建起了襄樊市八十年代最大的水电站。
任河,是汉江上游最大的支流,源于四川省城口、巫溪2县同陕西省镇坪县交界处的大燕山(古名万倾山),向北西流经城口、万源2县,穿越大巴山后,于青荆、麻柳2乡进入县境,折向北东,于县城南汇入汉江。全长211.4公里,俗称700里。流域平均宽度20~25平方公里,总面积4871平方公里。在本县境内长56.9公里。河床狭窄,河面宽100~150米。常水位宽50~80米。任河及其主要支流渚河、麻柳坝河、权河沿岸,是县内茶叶、苎麻、生漆集中产地。沿岸有麻柳坝、毛坝关、高滩、高桥、瓦房店、红椿坝等自然镇。
汝河,源于大巴山北坡,流经六河、桥镇、解放、苗河、石坝、前河等6乡,于洞河自然镇西流入汉江。上段名六道河,中段名许家河。干流总长51.9公里,流域总面积262.75平方公里,均在县境内。河床比降为30.3‰,均宽50米。上游地处大面积天然林区,水量丰富。
洞河,位于汝河东侧,流经界岭、斑桃、洄水、目连和岚皋县太山、七步、堰门、长春等8乡境,于洞河自然镇流入汉江。源头在大巴山脊五个包,分叉为大北河和八道河,分别在岚皋和*境内。干流长69.1公里,县境内长61.9公里,流域总面积532平方公里。沿岸有斑鸠关、洄水湾、洞河3个自然镇。
林本河,源于凤凰山南坡,在汉城乡五郎坪汇集了安溪、双安、五林、汉城和安康县牛蹄、朝天等6乡的水流后,于金川乡三元沟口流入汉江。上段支流有牛溪河、廖家河、闹河、安家河等,下游名沙坪河。干流总长35.3公里。沿岸地势开阔平缓,为本县水稻、蚕茧集中产区。
蒿坪河,源于凤凰山炮台梁北坡滴水崖,流经县内蒿堰、复青和安康县正义等3乡(镇),在大竹园流入汉江。干流长37.9公里。境内长11.4公里,流域总面积100.8公里。
绵鱼河又名鲇鱼河,源于米仓山北坡,分叉于三官堂乡王家沟和云峰乡尖山沟,西段称东七元河,东段称五郎河。干流长19.95公里,于椿树垭话流入汉江。流域面积64平方公里。
沔峪河,为断层形成的河流。源于北陡乡明垭子,流经北陡、五林2乡,由东向西流入汉江。干流长18.86公里,流域面积51平方公里。
除以上主要河流外,干流长度10公里以下、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下的支流有松河、磨房沟(亦名魔王沟)、西门河、*沟、长滩沟、大米溪、小米溪等6条。
5、水利发展
1949年前的水利事业
汉江陕西白河县段
山河堰:山河堰是汉代在褒河上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宋史·河渠志》记载:“山河堰灌溉甚广,世传为汉肖何所作”,故又名肖何堰。
高堰:高堰为湑水河之第一堰,在升仙村北,入山五里处,为汉代所修。
杨镇堰:杨镇堰修于西汉初年,在城固东北十五里,洋县四五十里,垒石为堰,拦截湑水,灌溉城固、洋县24000余亩,为汉代肖何所修。
五门堰:五门堰是西汉王莽居摄年间(6~8年)所修。元代改筑石渠一道,退水渠留有五孔石门退水,故名五门堰。可灌田四五万亩,对农业生产作用很大,当地人民称为“养命之源”。
根据统计,陕南各河渠堰总数145处,灌溉面积378110亩。除上述渠堰外,有修建年代记载的28处渠堰。此外,山溪细流,池边河岸随处导引,或数十亩,或数百亩,有水利之实而无完备工程正式组织者,几乎到处皆是,不胜枚举,统未列入,然其面积之大,实数倍于渠堰之田。
汉江水系的另一著名工程就是褒斜道。褒斜道是沟通汉江支流褒河和渭河支流斜水(今石头河)的通道,两水均发源于秦岭,源头相距50多千米,是巴蜀和汉中通往关中平原的捷径。汉武帝时刘彻为把汉江下游物产,溯汉江而上运至南郑(今汉中)褒谷口,再经褒水、褒斜道入斜水下渭河,抵达长安(京城),于是采纳了关于“今穿褒斜道、少坂,近400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漕从南阳上沔入褒,褒之绝水至斜间百余里,以东转,从斜下渭,如此汉中之粟可致。山东从沔无限,便于砥柱之漕”的建议。于西汉元狩二年至六年(前121~前117年)派张汤父子率领数万军民修筑。工程包括褒水、斜水等河流航道的整治和褒斜道陆路车道的开凿。航道工程艰巨和当时施工技术的限制,完工后水流湍急且多礁石,不能行船,但陆路终于开通了。这条路线虽未沟通,但古代人民的改河治水精神,值得后人钦佩和效仿。
汉江
到*夕,汉江流域主要的灌溉工程有汉惠渠、褒惠渠、湑惠渠等。
汉惠渠:1939~1944年修建,引汉江水灌溉沔县、褒城两县8万亩农田。
褒惠渠:1939~1942年完成大部分工程,并放水灌溉。渠长32千米,灌溉干渠以南、褒河以东、汉江以北、城固文川河以西的平原地带,共可灌溉14万亩农田。
湑惠渠:1940~1948年修,可灌田7万余亩,根据水量还可扩展到15万亩面积。
1950年后的水利事业
汉江湖北郧县段枯水期
湑惠渠灌区:灌区干渠长49千米,支渠长22千米,斗渠长173千米,引汉江北岸支流湑水灌溉城固大片土地。设施灌溉面积14.2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4.16万亩,旱涝保收灌溉面积10.21万亩,机电井721眼,抽水站43座,装机1611千瓦,水电站5座,装机620千瓦。
1954年12月在陕西修建最早的水库-强家湾水库。1955年6月竣工,1958年后再次修渠加坝,调濂(水)引红(红寺坝水),坝高26米,蓄水756万立方米,灌地3.4万亩,年发电量60万度,水面养鱼124万尾。
1956年在仙桃下游约6千米处修建了杜家台分蓄洪工程。
1958年在汉江上游兴建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蓄水形成丹江口水库,水库最大库容290.5亿立方米,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源头。丹江口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90万千瓦,为汉江流域最大的水电站。汉江由西北向东南,贯穿湖北,可灌溉江汉平原两岸400多万亩农田。下游还建有杜家台分洪工程和汉北排涝工程,减轻了江汉平原的涝灾和洪水对武汉市的威胁。
1967年建成了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还先后建成石泉、安康、石门、黄龙滩、鸭河口等水利枢纽,使汉江的防洪问题得到了较大缓解。干流上还规划有王甫洲工程。
1969年1月修建石门水库灌区,1973年12月竣工。石门水库大坝高88米,是中国当前最高的双曲拱坝。全灌区有水库56座,总库容1050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40632万亩,旱涝保收面积30万亩,机电井824眼,水电站3座。
这些工程具有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效益,其中丹江口工程已成为华中电力系统最重要的调峰、调频电站之一,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引水水源。流域内建成大中小型水库2700余座,总库容近330亿立方米。已建成固定机、电排灌站7000余处,总装机容量66万kW。此外在湖北境内还建有大量的沿江涵闸、泵站,具有灌溉和排涝效益,是保证沿江两岸农业生产以及乡镇供水的重要设施。
湖北境内1949年后,除全线修筑堤防外,在下游修建汉北大型排涝工程和杜家台分洪工程等,减少了洪涝灾害,并兼有灌溉、航运、发电、养殖之力。
6、流域概况
地貌特征
汉江湖北襄阳段
汉江流域绝大部分是山地,山地面积约123000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174000)的70%,丘陵地面积约22000平方千米,占13%,平原面积约27000平方千米,占16%,湖泊面积约2000平方千米,占1%。山地分布在老河口以上,主要平原分布在钟祥以下,之间为丘陵地区。当然,在上游山地区内亦有局部平坝与丘陵地貌,在下游平原上亦有个别丘陵,但在整个地貌上显然无足轻重。
本流域地面海拔在1000米以下的面积占70%多,2000米以上的面积仅占4%。从全流域各地的绝对海拔的差别来说,上下游相差很大,秦岭最高峰太白山的海拔达4100余米,一般山峰的平均高度约2500米;巴山最高峰的海拔达2500米,一般山峰的平均高度约1500米。但下游平原的海拔在35米以下。本流域的山系,根据它们的走向大致可分为两组:一组为东西走向的山脉,如秦岭与大巴山脉;一组为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如大洪山脉与荆山山脉。这两组平行山脉都受地质构造的影响,它们的走向基本上就是地层的走向。这两组山脉都是以褶皱为主的山脉,岸层挤压很紧密,并有角度大的逆转断层,秦岭和巴山尤甚。它们的共同特色是“山大谷小”,整个山地只有红色岩系分布的盆地和地堑比较宽广,其余山谷都很狭窄,平地尤属罕见。
本流域平原面积很小,只有四处较大的平原,即汉中平原、襄阳-宜城平原、唐白河平原、下游平原。四处平原之中,汉中平原、襄阳-宜城平原与下游平原都是泛滥平原,地势平坦,只有唐白河平原大部分为古冲积平原,俗称岗地,已略受分割,泛滥平原则占地面积较小。
本流域湖泊较大的200多个,其中大部分为洼地积水,旱年与湿年湖泊面积的变化较大。各类湖泊不论它们的成因如何,都在逐渐分裂与消失之中。
7、气候特点
汉江
本流域的风向受冬夏季风的影响,冬季多东北与西北风,夏季多东南与西南风,春秋两季为过渡时期,风向变化较多,但仍以偏北方向为多。就地域而论,大致自白河以下汉江河谷内春夏多东南风与南风,冬季多北风与西北风,白河以上虽在夏季仍以偏北风为主,南风或东南风不占重要地位。风力一般说来,下游平原寒潮长驱直入,风很大,最大风力达10级;上游山岭纵横,阻碍重重,风力较弱,最大风力在7级上下,但在峡谷道上,风力亦大,可超过9级。
本流域的气温上下游相差不大,冬季温暖,霜期较长,冰冻现象不严重,平常年份汉江干流无冰封现象,只有沿河湾处有薄冰,特寒之年有相当厚的冰,钟祥县志有:“汉江冰,人履其上”的记载。1955年1月汉口附近汉江干流全河封冻。汉江的支流一般比降大,水流急,无冰封现象,仅唐白河平原各河流结冰情况较突出,白河在南阳附近,唐河在唐县附近,冬季河水极浅,坚冰封河,冰上可通牛车。上游山地冰冻现象比中下游普遍,海拔2500米左右的山地,5月间亦有结冰现象。夏季炎热,各月平均气温高于22°,愈往下游,气温愈高,但相差仅2~3°,可见本流域夏季普遍炎热。
汉江
汉江流域的水旱灾害都很严重。就水灾而论,原因有自然与人为两方面。暴雨为造成洪水的基本原因,其洪水全系暴雨形成,且上中游地区常处于同一暴雨区,当发生全流域性大暴雨时,暴雨移动方向往往与干流流向一致,加上地形陡峻,重要支流汇口不远,使洪水汇集迅速,沿程逐步增大,形成洪量集中、洪峰特大的洪水。而自北宋以后,下游荒地被大量开垦,以致本流域湖潴被垦,妨碍容蓄;明清以后,山地大规模的垦殖,造成植被严重的破坏;再者,自明代在钟祥以下大规模筑堤以来,年经展修,导致河槽日渐狭窄,宣泄困难,这是水灾日重的人为因素。
旱灾就地区来说,以丘陵、岗地最严重,其中,汉江中上游的旱灾比水灾严重得多,所谓“水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中上游的丘陵地亦为本区农业发达区域,但由于雨量分配不均,以致“5、6月常怕旱,8、9月常怕霖”,造成或大或小的水旱灾。
8、航运概况
汉江湖北省杜家台分蓄洪区
汉江干流水量比较充足,全流的95%均可通航。但比降很大,从河源到河口平均比降为0.36‰,而且滩险甚多。上游约占总航线的62%,是全流航行最困难的一段。其中,洋县至石泉,河流流经山地中,大部分为峡谷,比降达1‰,为全流比降最大的一段,水流极为湍急,礁滩最密,两滩相距不及500米,河床最窄处50米,而尤以黄金峡最著,其中的车滩、囚滩、龙滩、龟滩等处,泓道宽度在10米以下,船只转动不易,因此极易触礁,成为汉江干流最困难的地段。
中游段占总航线的16.4%,平均比降0.12‰,对航运来说流速仍嫌太急。本段乃全河流河槽最宽,沙滩和沙洲面积最大的一段。因水流散漫,泓道多变,沙滩常移动(称为跑沙),若对航道不熟,易发生危险。
下流河段平均比降0.09‰,常年可通行轮船。
支流航线4317千米中,终年通航的河流仅2294千米,占53.23%。不能终年通航的河流约1873千米,占43.39%。上游的支流,汉江北岸少航运之力,南岸通航河流较多较长,大部分河流穿行于比较低缓的山地中,不过,除木马河、月河滩险较少外,其它各河滩险仍然很多,通行船只载重较小,航行十分不易。中游通航支流较多,主要有唐白河、北河、南河、蛮河、利河、丰乐河、梓河等,其中,唐白河航线最长,北河、利河、丰乐河与梓河航线极短。下游支流上游乱石多,坡度大,大半不利航行,中游多石滩,下游多泥沙沉积,对航运亦有妨碍。但当长江及汉江洪水向各河下游倒灌之时,常使下游水位提高,而且历时较长,因此夏季航运比较方便。
9、水系结构
陕西省境内的汉江为汉江上游段,因此山地河流发育,支流众多,长度在5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68条,在100千米以上的有18条。水系分布为不对称树枝状,北岸支流比南岸多而长,河网密度也比南岸大,北岸为1.69千米/平方千米,南岸只有1.52千米/平方千米。
北岸支流发源于秦岭南坡,主要支流有沮水、褒河、湑水河、酉水河、金水河、子午河、月河、旬河、蜀河及金钱河等,南岸支流源于大巴山北坡,主要支流有玉带河、漾家河、冷水河、南沙河、牧马河、任河、岚河及坝河。
湖北省境内,为中下游段,汉江水系呈格子状排列,两岸支流较短,左岸较右岸发育。
10、水质氨氮超标
武汉市*应急办2014年4月23日日晚发布消息称,汉江武汉段水质出现氨氮超标,受此影响,当晚汉江武汉段两大水厂均已紧急停产,全市260平方公里面积停止供水,30多万居民、数百家食品加工企业用水受影响。目前武汉相关部门每小时监测一次水质,出厂水质不达标严禁进入供水管网。湖北省环保厅、武汉市环保局正在排查污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