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城市建筑

临夏回族自治州

科普小知识2022-01-22 04:36:13
...

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西南面,东临洮河与本省定西市相望,西倚积石山与青海省相毗邻,南靠太子山与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濒湟水与甘肃省会兰州接壤,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临夏历史悠久,是远古人类生息繁衍地之一。五千年前,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就有先民居住生活,两千年前秦汉王朝就设县、置州、建郡。1949年8月22日,临夏解放,1956年11月19日成立临夏回族自治州,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临夏州现辖临夏市和临夏、康乐、永靖、广河、和政5个县以及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两个自治县。面积8169平方千米,人口194万。其中,回、东乡、保安、撒拉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6.4%。临夏原称“河州”,由于回民聚居,*盛行,有“小麦加”与“中国的麦加”之称。

中文名称:临夏回族自治州

外文名称:LinxiaHuiAutonomousPrefecture

别名:河湟雄镇

行政区类别:自治州

所属地区:中国甘肃省

下辖地区:临夏市、和政县、康乐县等

电话区号:0930

邮政区码:731100

地理位置:甘肃省中南部

面积:8169平方千米

车牌代码:甘N

1、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西南面,东临洮河与定西地区相望,西倚巍峨雄壮的积石山与青海省毗邻,南靠奇峻翠秀的太子山与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濒湟水与省城兰州接壤,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

地形地势

1949年8月22日临夏解放,1956年11月成立临夏回族自治州。全州总面积816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15.61万亩,水域面积32.92万亩。全州呈西南部高,东北部低于西南部而高于中部的倾斜盆地状,海拔1580-4585米之间,平均海拔高度2000米。

气候情况

全州属内陆型气候,西南阴湿,东北干旱,河谷平川温和。年均降雨量440.3毫米,平均无霜期157天,年平均气温7.6℃。

2、自然资源

水资源

临夏州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州内河流均属黄河水系,黄河流经临夏州103公里,一级支流有洮河、大夏河、湟水河等,有黄河三级以上支流30多条。水资源总量336亿立方米,其中过境水324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自产地表水资源总量12.15亿立方米,人均自产水资源量607立方米;降雨偏少,时空分布不均,全州年平均降水量516毫米,北部降水不足300毫米。水资源地域分布极不均衡,占总土地面积10%的黄河两岸,各支流河谷平原与台地水资源丰富,利用方便,形成了较发达的灌溉农业区,而占90%的广大丘陵山地,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山高水远,造成了灌溉和人畜饮水困难;全州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区面积689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4%,年土壤侵蚀总量达到3093万吨,属水土流失强度侵蚀区,是黄河上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水能资源较为丰富。河流落差集中,水能理论蕴藏量225.5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264.32万千瓦,正在开发4.57万千瓦,还有30.08万千瓦的开发潜力,具有发展水电能源产业的优势和条件。

截至2013年3月,临夏回族自治州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2810处,其中灌溉工程1545处(包括引水工程188处,机电灌溉站1299处,水库12座,其它工程46处),设计灌溉面积124.7万亩,发展有效灌溉面积101.99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65.78万亩,有万亩灌区41处,万亩以下灌区1239处。已衬砌干支渠1496公里,衬砌率40.5%,已衬砌斗农渠1720.41公里,衬砌率10.2%;新修梯田189.69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961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72%,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施了42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全州126.4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7.4%;新建加固防洪堤318.3公里,保护人口50.03万人,保护耕地8.8万亩;建成大、中、小型水电站62座,装机容量229.67万千瓦,年发电量107.35亿度。

矿产资源

临夏州已发现的各类矿产资源43种,占全省已发现矿种数的25%。主要是:金属矿产17种(铁、锰、铬、铜、镍、铅、锌、钨、钼、锑、金、银、铂、钽、铌、铍、磷、钇);能源矿产2种(煤、泥炭);非金属矿产24种(重晶石、蛇纹岩、硼、磷、砷、盐、钾长石、萤石、白云石、硅石、耐火粘土、花岗岩、水泥灰岩、饰面大理岩、石膏、滑石、沸石、硅灰石、方解石、玄武岩、辉绿岩、砖瓦粘土、闪长岩、建筑砂石)。发现矿产地87处,其中:大型矿床2处,中型矿床3处,小型矿床17处,矿点44处、矿化点21处。

全州开发利用的矿产15种,共有各类持证矿山企业252家,其中省级发证的金属矿5家,州级发证的非金属矿13家,县(市)级发证的砂石、砖瓦用粘土矿234家。年产矿石量326.12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18480.49万元,矿产品销售收入18480.49万元,利润总额3438.66万元,从业人员7441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增加群众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

3、历史沿革

临夏回族自治州,1.5万年以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历史上曾设立过州、郡、县、路、府、司、卫等建制。上古时期,相传大禹导河治水始自临夏积石。春秋时期,为羌、戎之地,战国末属古雍州之城。秦时为罕羌侯邑,后灭罕羌侯,置枹罕县。西汉初,今州地内有大夏县(县治在今广河县阿力麻土乡古城村)、枹罕县、白石县(县治在临夏县双城),属陇西郡。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置金城郡,枹罕县、白石县属之,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在今积石关内的黄河南置河关县,属金城郡。东汉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省金城郡入陇西,枹罕、大夏、白石、河关县属之。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十一月,枹罕宋建割据自立,建元置百官,号“河首平汉王”。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曹操遣夏侯渊讨平,屠枹罕城。

三国时地属魏,初辖于秦州陇西郡。黄初年间分置凉州,枹罕、大夏属雍州陇西郡,今州黄河以北地域及湟水下游一部属凉州金城郡。

西晋初,属秦州陇西郡。永宁中(公元301~302年)张轨分西平郡界置晋兴郡(今青海省民和县),地属之。

十六国时,前凉张骏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44年),分凉州东界六郡置河州,是今州地内设州一级建制之始。前秦苻坚建元七年(公元371年),设河州,治枹罕。西秦乞伏乾归太初二年(公元389年),设北河州,治枹罕。后秦弘始二年(公元400年),姚兴攻西秦取枹罕,亦设河州于枹罕,仍归乞伏氏统辖。西秦更始九年(公元409年),乾归复夺地兴国。乞伏炽磐永康元年(公元412年)2月,西秦徙都谭郊。10月,移都枹罕。乞伏暮末永弘四年(公元431年),为夏赫连定所灭,地遂入吐谷浑。北魏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置枹罕镇。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改置枹罕镇为河州,西、南临吐谷浑,是北魏西北边防重镇。西魏亦于枹罕置河州。北周仍为河州,治枹罕。周武帝保定四年(公元564年),以西道空虚,置河州总管府,节制河、洮、鄯三州、七防诸军事。翌年,移总管府于洮州,未几还治河州,旋废。

隋初设枹罕郡。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为河州。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并省州、县,三年复改州为郡。隋末为金城校尉薛举所据。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地归唐,改置河州,属陇右道。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十二月,河州归鄯州节度大使统辖。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为安乡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河州。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为吐蕃属地,仍称河州。至北宋初年,为河湟唃厮啰政权所辖。

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置熙河路。熙宁六年,王韶取河州,属熙河路经略安抚司。

金天会九年(公元1131年),被金占领,亦为河州。金皇统二年(公元1142年),属熙秦路总管府。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改熙秦路总管府为临洮路,仍属之。

蒙古汗国成吉思汗二十一年(公元1227年),蒙古占领河州,初属陕西行中书省巩昌路。蒙古汗国宪宗三年(公元1253年),于河州置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隶宣政院。忽必烈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改河州为河州路,划归吐蕃等处宣慰使司统辖。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置河州卫,受辖于陕西都司西安行都卫。六年(公元1373年)正月,置河州,隶陕西行中书省。七年,西安行都卫移治河州,河州卫仍属之,另辖朵甘卫、乌斯藏卫(今*及四川西南部)。九年,西安行都卫废。后复设,移治甘州(今张掖)。十年,河州卫改置为军民指挥使司,治事河州城,统管军民。成化九年(公元1413年)复置河州,属临洮府;河州军民指挥使司改为河州卫,隶于陕西都指挥使司。

清初,州、卫并存。州属甘肃行省,卫隶陕西都指挥使司。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州属陕西右布政使司临洮府。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裁撤河州卫。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移临洮府驻兰州,遂名兰州府,河州属之。民国2年(公元1913年),府、州制废,河州改置为导河县,属甘肃省兰山道。

民国16年,废道改区,属兰山区。民国17年3月,更名临夏县。次年8月3日,设临夏等6县行政视察员。民国23年1月12日,设临夏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临夏县(今临夏市)。民国25年5月3日,改为甘肃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6年,裁撤临夏警备司令部,遂改称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

1949年8月15日,陕甘宁边区*发布第120号命令,设立临夏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8月20日至23日,王震将军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解放临夏地区。9月间,相继设置军事管制委员会、洮西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临夏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次年9月,改为临夏分区专员公署。1956年11月19日改设为临夏回族自治州至今,现在自治州辖临夏市、临夏县、永靖县、和政县、康乐县、广河县、东乡族自治县和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属甘肃省。

4、行政区划

临夏回族自治州(又名临夏州)是全国两个回族自治州之一(另一个是*昌吉回族自治州)。共辖五县两民族自治县一县级市,即临夏市、临夏县、永靖县、康乐县、和政县、广河县、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共13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自治州首府设在临夏市。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土地面积为8169平方公里。

行政代码 行政代码 面积 人口
韩集镇 622921100 3.22万亩 16549
土桥镇 622921101 1.03万亩 5255
马集镇 622921102 5.05万亩 14775
莲花镇 622921103 6.12万亩 7523
新集镇 622921104 5.35万亩 20600
尹集镇 622921105 2.67万亩 16725
营滩乡 622921200 41.4km 10991
掌子沟乡 622921201 22.9km 7857
麻尼寺沟乡 622921202 205km 18848
漠泥沟乡 622921204 72.8km 188487
刁祁乡 622921205 129.3km 22082
漫路乡 622921208 58.2km 17081
榆林乡 622921209 40.5km 14125
井沟东乡族乡 622921210 63km 17432
北塬乡 622921211 24km 19233
坡头乡 622921213 18.7km 6689
桥寺乡 622921214 27km 12091
先锋乡 622921215 21km 16656
河西乡 622921216 5km 8451
安家坡东乡族乡 622921217 17km 10274
南塬乡 622921218 44.9km 11196
红台乡 622921220 51km 15878
黄泥湾乡 622921222 19.4km 10487
路盘乡 622921223 33.4km 6699
*乡 622921224 27km 7299

5、人口

第六次人口普查

一、全州常住人口

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州常住人口为1946677人。

二、家庭户人口

全州常住人口*有家庭户446797户,家庭户人口为1891760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4.23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70人减少0.47人。

三、性别构成

全州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985235人,占50.61%;女性人口为961442人,占49.39%。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7.64下降为102.47。

四、年龄构成

全州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422288人,占21.69%;15-64岁人口为1365200人,占70.13%;65岁及以上人口为159189人,占8.18%。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7.75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4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27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

全州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772872人,占39.70%;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73805人,占60.30%。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了8636人,下降1.11%;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25996人,增长12.02%。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州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67941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32415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40371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991986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26人上升为349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5182人上升为680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12235人上升为1748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2055人上升为50958人。

全州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209918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385402人,文盲率由32.54%下降为10.78%,下降21.76个百分点。

6、民族宗教

全州有回、汉、东乡、保安、撒拉、土、藏等31个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9.2%;信仰*的回、东乡、保安、撒拉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7%,东乡族和保安族是以临夏为主要聚居区的两个少数民族。州内*、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俱全。信教群众180万人,其中*114万人。*是分布最广、信教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宗教,*传入中国后形成的四大教派、四大门宦及其22个分支大多源自临夏,教派门宦中的许多创始人和教主也大多出自临夏,宗教影响遍及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四川、河南等地,具有特殊的宗教影响。

上一篇:朝阳区

下一篇:六冲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