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什斯镇
赛什斯为藏族部落名称。赛什斯镇位于天祝藏族自治县西南部。面积407平方千米。镇人民*驻古城村,距县城63千米。辖野狐川、拉干、麻渣塘、上古城、下古城、先明峡、大滩、克岔、阳洼、土城、东大寺11个村民委员会,6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60户、1.4万人。东南连永登县,西南以大通河为界与青海省互助县相望,西接炭山岭镇,东北依石门乡。
中文名:赛什斯镇
行政代码:620623105
身份证前6位:620623
长途区号:0935
邮政编码:733000
隶属政区:天祝藏族自治县
行政级别:镇
车牌号码:甘H
1、地方简介
赛什斯为藏族部落名称。赛什斯镇位于天祝藏族自治县西南部。东南连永登县,西南以大通河为界与青海省互助县相望,西接炭山岭镇,东北依石门乡,面积407平方千米。镇人民*驻古城村,距县城63千米。辖野狐川、拉干、麻渣塘、上古城、下古城、先明峡、大滩、克岔、阳洼、土城、东大寺11个村民委员会,6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60户、13968人,其中少数民族2394人,占总人口的17.1%。
2、行政区划
赛什斯镇
赛什斯镇区划
620623105001121古城居委会
620623105200220先明峡村
620623105201122拉干村
620623105202220土城村
620623105203220野狐川村
620623105204122下古城村
620623105205220麻渣塘村
620623105206220阳洼村
620623105207220克岔村
620623105208220大滩村
620623105209220上古城村
620623105210220东大寺村
3、自然资源
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主要大山有桌子山、棋子岭、天马岭、吐鲁坪、喜鹊岭、三宝山等,主要河流有野狐川、克岔河;峡谷有先明峡、柳树峡。海拔在2040~3770米之间,年均气温2.6℃,年均降水量421毫米,属干旱二阴地区。有耕地面积3.3万亩,主要种植小麦、青稞、油菜籽、洋芋等。2005年粮食总产量468.9万千克,油籽65.2万千克。草原面积28.74万亩,主要饲养绒山羊、绵羊、牦牛、黄牛等牲畜。大小畜存栏2.97万头(只)。森林面积21.37万亩,主要生长云杉、松、桦、杨等树木,栽植花椒树110亩。野生动物有狼、狐、蓝马鸡、雪鸡、麝等。野生中药材有冬虫夏草、秦艽、羌活等。矿产资源有煤、磷、铁、磁铁、赤铁、钛铁、磷等,食用植物有蘑菇、鹿角菜等。
4、地方人口
赛什斯镇
赛什斯镇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14880
男7845
女7035
家庭户户数3347
家庭户总人口(总)14692
家庭户男7683
家庭户女7009
0-14岁(总)3861
0-14岁男2004
0-14岁女1857
15-64岁(总)10424
15-64岁男5553
15-64岁女4871
65岁及以上(总)595
65岁及以上男288
65岁及以上女307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14179
5、城镇动态
天祝县赛什斯镇古城新型社区打造美丽乡村
金秋时节,地处天祝县城西南部广袤的田野间,一座座新建的农民住宅成为乡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里便是天祝县赛什斯镇古城新型社区。
据介绍,该社区建设总投资2687万元,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计划建设前庭后院二层框架结构小康住宅120套,配套建设护田护村、文化广场、全民健身等工程,治理河道0.64公里,建设文艺戏台1个,文化广场1处。
日前,记者来到正在建设中的古城新型社区,所有住宅的主体工程已全面完工,文艺戏台、文化广场、护村护田等工程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到11月底,该镇的120户农牧民将住上新楼房,开始过上新生活。
“过去由于村庄建房凌乱,村社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孩子们上学要跑很远的路。”即将搬迁到新型社区的郑德春说,新社区建成后,传统的乡村土坯房将被一栋栋崭新的楼房所取代,镇上还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这样村民既变身成了“居民”又保证了收入。
为让住进社区的农牧民加快致富步伐,在推进社区建设的同时,该镇因地制宜引导群众发展设施农牧业和第三产业。家住赛什斯镇下古城村的祁有云告诉记者,再过一段时间,他要搬到社区的新房了,他已经在镇上开了一家擀面皮馆,还打算搭建一个养殖小区,购进一批羊,发展舍饲养殖业。天祝县赛什斯镇党委书记刘子云说:“新型社区的建成使原有的闲余土地得到充分集约利用,小城镇集聚功能得到进一步增强,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将发生根本性转变,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将逐步实现。”
6、附近景点
附近景点
天祝三峡国家森林公园
天祝三峡,地处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西南部,深处祁连山腹地,东西横,向63公里,南北纵向68公里,总面积162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5%。境内山高谷深,地貌奇特,山势峻险,怪石嶙峋。民族风情独特,宗教色彩浓厚。境内海拔2040—4446米,年均气温0.2-0.4℃,聚居着藏、汉、回、蒙古族等多个民族。朱岔峡、金沙峡、先明峡和石门沟组成了风景秀丽的天祝“三峡”森林公园。它处于丝绸古道之要冲,东距省会兰州144公里,距民航中川机场80公里,国道312线和兰新铁路横穿县城而过,景区内公路畅通,可驱车直达各景点,交通通迅十分便利。
米拉日巴佛楼阁
米拉日巴佛楼阁,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原建楼阁已毁于“*”。现存建筑重建于1988年5月,历时四年落成。米拉日巴佛阁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在安多藏区最主要的寺院,阁内主要供奉藏族民众中最富传奇色彩、妇孺皆知的米拉日巴佛。楼高共九层,供奉以米拉日巴佛尊者及其弟子为主的藏传佛教各派的开宗祖师,有以金刚为主的四密乘的众多佛像、菩萨、护法神等各派的开类佛像1720尊。反映藏传佛教内容的各类壁画规模巨大,绘画技法高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国藏区共有两座米拉日巴佛阁。这座佛阁为安多地区藏传佛教名刹之一,建筑气势雄宏,金碧辉煌。常年有住寺喇嘛学习研修,供奉佛主,有独特的文化氛围。
石门沟药水神泉
石门沟药水神泉,"药水清流药味香,效灵真不异仙方,春光无限不须买,泉有丹砂延寿长。"这是一首写药泉的诗,它充分的体现了药泉的神效。从石门沟上至三岔,沿药水沟而进,行至20里,便到达马牙雪山脚下的药水神泉,提起药水,名声可大了,远近百十里,无人不晓。
据说,这里原有108眼药泉,泉泉有名堂,而且在明清时有高僧-曾多次为药泉开光,分类后立起了用藏文刻的石碑,哪些泉是治胃病的,哪些泉是治风湿的,哪些泉是治皮肤病的,哪眼泉又是治眼病的等等,一时间,病人、游客络绎不绝,也曾治好了许多病人。但据传,佛教的功德引起了苯教士的嫉恨,他们悄悄的将石碑置乱,有的干脆砸碎。从此,分类混乱了,来的人不敢乱用,最后数年间无人问津,苯教徒得意洋洋,认为摧垮了佛教。不知是清代的何年何月,突然降临了一位高僧大德,他为了不使坏人再捣乱,使泉水变得更加清净,所有的泉都能治百病、消百灾,健身体,他便在泉旁坐经七七四十九天,重新进行了开光。从此,每年农历六月六,远近喝药泉水的人又越来越多,治好了许多人的病。还有人说,这里曾出现过一只雄猛异常的雪狮,经常守候在药水泉的旁边,只不过一般人看不见罢了。还有人说,还有一头雄性白牦牛,一只白臂鹿,也在清晨在此吃水,于是天祝白牦牛、白臂鹿的故事在民间传开了。因此,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有许多虔诚的人们都会在这里用药泉的水洗刷,以求消除百病。
7、地方特产
地方特产
岔口驿走马
岔口驿马以善走对侧快步而闻名,骑乘时步伐快速平稳,无颠簸之感。岔口驿马还有较强的挽力。产区山高气寒,马匹终年放牧,因而形成了耐粗放饲养管理的特性,能适应较恶劣环境条件,耐劳持久,抗病力强,分布地域亦广。
岔口驿马体质结实,体型多呈正方形。头形正直,中等大,眼大眸明,耳小尖立,鼻孔大,颜面干燥。颈长中等,大多呈30°倾斜。鬐甲不高而长。前胸宽,胸廓深长,背长中等,腰短宽,腹部充实,肌肉发达。四肢关节、肌腱均发达,距毛少,蹄质坚硬,前肢肢势端正,后肢稍外向。公马的鬃鬣、尾毛较长。毛色以骝毛居多,青、黑、栗毛次之,头部白章较多见。岔口驿马成年公马平均体高、体长、胸围、管围和体重分别为:132.9厘米,135.3厘米,159.8厘米,18.5厘米,310.5公斤,成年母马分别为:129.9厘米,136.2厘米,158.7厘米,17.2厘米,303.9公斤。
天祝白牦牛
白牦牛生长在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因只有天祝独有,故命名为“天祝白牦牛”,其生长海拔3000多米的严寒地区,是我国稀贵地方类群,此蓄种适应于高寒缺氧、气压地的生态环境中。能充分利用其他家蓄难以利用的高山草场,属半野半生蓄种。此肉细嫩味美,适口性好,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显著特点,是纯天然保健绿色食品。
狼肚菜
狼肚菜:有名羊肚菜,因其形似羊肚而得名,是一种一年生珍贵的真菌类。生长在海拔较高的森林中,狼肚菌质地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有降低胆固醇、降血压之功效,并对人体内的癌细胞及病毒素起抑制作用。0.5千克狼肚菌所含蛋白质,相当于1kg肉,1.5kg鸡蛋或6kg牛奶的含量。又是一种对消化疾病有良好疗效的药用菌,具有“助消化、利五脏”的功能。长期使用,能增强人体免疫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