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客家古文

科普小知识2021-10-01 16:34:18
...

客家古文是一种说唱艺术,演唱者多为盲人,“一人一台戏”,以方言为主,表演灵活方便,道具轻便简单,唱腔优美婉转,基本曲调结构多为四句体。常用曲牌有二、三十只,有用来叙事,抒情的“数板”,有表现悲愤、伤感的“悲调”,有表达活跃欢快的“喜调”,还有“欢板”“哭板”“慢板”等。另外吸收赣南客家民间歌谣,具有浓郁的地方客家色彩。演唱者借助面部表情、声调唱腔,真实细腻地描摹山川万物,抒发喜怒哀乐,渲染环境气氛,评述功过是非,使人们产生强烈共鸣。客家古文于1983年《客家古文》被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历史流源

据相关史料,客家古文至迟在清代道光年间即以形成(据曹景正研究源于明末)。在一个半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许多著名的重要传人。已知第一代的有江文武(1850年—?)、第二代的有汤文通(1873年—?),第三代的有匡裕连(1908年—1971年),第四代的有段灶发(1932年—1996年),第五代的有肖秋林(62岁)。传承脉系虽然完整,但年轻传人很难培养,传承发展困难重重。

2、表演形式


客家古文

采用赣南地区的客家方言演出,说唱相间、以唱为主。通常为一人坐着自行伴奏说唱,也有加入多人帮腔伴奏的情形;曲本体裁为散韵相间体,唱词格式多为七字句式;所用唱腔为曲牌基础上形成的板式腔;常用的曲牌有二、三十支,常用的功能唱腔有擅长叙事和抒情的“数板”,有表现悲愤和伤感的“悲调”,有表达欢快活跃情绪的“欢板”与“喜调”,还有诸如“哭板”和“慢板”等。

伴奏乐器主要为勾筒(二胡),也有加入渔鼓筒、小鼓、竹板、梆子、唢呐、秦琴等的情形。

3、传统曲目

相传客家古文的传统曲目原有108个,如《割心记》《割袍记》《丝带记》《卖花记》《龙凤记》《琵琶记》《金簪记》《白扇记》等。也有短小的“静场”节目,俗称为“十八搭”。但大多今已失传。内容多曲折离奇,而且有因有果,是非分明,内涵丰富。其思想立意多推崇行善积德、重礼崇学、忍辱负重、勤俭持家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优秀品格;同时,鞭挞背信弃义、为富不仁、恶毒奸诈、好逸恶劳等社会不良习气与丑恶现象,对于激励人们崇尚善良、奋发上进、顽强拼搏,教导人们坚贞不屈、贤惠节俭、相夫教子、孝敬公婆等等,具有极为重要的功能和价值。

4、艺术特征

客家古文基本曲调结构多为四句体。以徵调式为多,偶有宫和商调式出现。其“起”句音调上扬并在高音上延长,“承”句多落于宫式徵,“转”句则变化较大,落于商、羽、角者都有,其节奏紧缩,最后一句“合”则大多数是从高音下行到主音上结束,音阶均以五声为主,有时也加入变宫而成六声音阶,而清角则很少见,一即出现,往往起“移宫犯调”作用。

像所有客家民歌和戏曲一样,它们都使用了大量客家独特的衬词,如“哎呀你格”“你哇巨格”“格札格”“呀都”“你就”等等。表演多为自拉自唱,伴奏不跟腔,有时则按节拍以弓竹击琴筒,以起打击乐效果。

古文曲牌丰富。有其演奏的基本曲牌,另外吸收赣南客家民间歌谣,曲调丰富,优美动听。常用曲牌有二三十支,有用来叙事、抒情的“数板”,有表现悲愤、伤感的“悲调”,有表达活跃欢快的“喜调”,还有表现喜、怒、哀、乐等各种感情的“欢板”“哭板”“慢板”等。

客家古文唱词结构,大部分是七字句。其结构形成二、二、三。也有九字句、十字句、十三字句;伴奏乐器勾筒定弦一般为5-2、2-6、1-5、6-3。在旋律行腔中充分发挥出空弦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