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爱情故事,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主要讲述了牛郎是牛家庄的一个孤儿,依靠哥嫂过活。嫂子为人刻薄,经常虐待他,他*分家出来,靠一头老牛自耕自食。这头老牛很通灵性,有一天,织女和诸仙女下凡嬉戏,在河里洗澡,老牛劝牛郎去相见,并且告诉牛郎如果天亮之前仙女们回不去就只能留在凡间了,牛郎于是待在河边看七个仙女,他发现其中最小的仙女很漂亮,顿生爱意,想起老牛的话于是牛郎悄悄拿走了小仙女的衣服,仙女们洗好澡准备返回天庭,小仙女发现衣服不见了只能留下来,牛郎于是跟小仙女织女制造了邂逅,后来他们很谈得来明白了各自的难处,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后,他们男耕女织,生了一儿一女,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派王母娘娘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老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于是触断头上的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挑着儿女乘船追赶。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天空划出了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牛郎无法过河,只能在河边与织女遥望对泣。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玉帝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上会面一次,喜鹊也会在身边。以后每年的七月七日牛郎织女都会见面了。
作品名称:牛郎织女
创作年代:古代
作品出处:《古诗十九首》《牛郎织女》
文学体裁:民间故事
作者:劳动人民集体创作
相关节日:七夕节
相关动物:喜鹊,黄牛,蚕,人类
相关植物:葡萄
相关产品:丝绸,织锦
最新电影:《牛郎织女之九山传说》
1、成语典故
【出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文学记载
古文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
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kūn),相传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河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
天河的东边住着织女,是天帝的女儿(注意:天帝不是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是道教中崇拜的最高神灵,天帝是上古传说中的帝俊或五天帝之一)。她年年在织布机上劳作,织出锦绣天衣,自己都没有空闲打扮容貌。天帝可怜她独自生活,准许她嫁给天河西边的牵牛郎,织女出嫁后荒废了纺织的工作。天帝大怒,责令她回到天河东边,只许他们一年相会一次。
每年入秋的第七天,我们总会看见喜鹊的头顶突然秃去。相传这天牛郎和织女在银河的东岸相会,役使喜鹊做桥梁从它们头顶走过去,所以喜鹊头上的毛都被踩秃了。
相关诗歌
有饛簋飧,有捄棘匕。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睠言顾之,潸焉出涕。
小东大东,杼柚其空。纠纠葛屦,可以履霜。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既往既来,使我心疚。
有冽氿泉,无浸获薪。契契寤叹,哀我惮人。薪是获薪,尚可载也。哀我惮人,亦可息也。
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西人之子,粲粲衣服。舟人之子,熊罴是裘。私人之子,百僚是试。
或以其酒,不以其浆。鞙鞙佩璲,不以其长。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
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维南有箕,载翕其舌。维北有斗,西柄之揭。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 涕泣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注:此诗书于织女洞内石壁上。)
(南北朝)宗懔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
(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唐)杜 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明)杨光溥
金梭晓夜为谁忙, 隔水桃花满洞香。
万国尽沾尧雨露, 九重欲补舜衣裳。
绮罗光映云霞重, 机杼声抛日月长。
却笑天台有仙子, 此生谁解忆刘郎。
是一篇主要讲述作者游历织女洞游记,内容略。
(当代)嘉莲居士(李东晓)
琼楼玉宇焕丹霞,龙马行空天路遐。太乙驾翔红顶鹤,望舒坐御紫云车。
冰寒冷冷灵霄殿,碧落清清天帝家。帝子札札弄机杼,织钩云锦梦繁华。
宛若游龙翩若鸿,飘颻广袖御流风。常闻人世风流地,仙子相邀下碧空。
红尘美景初相识,背谷陵山游不息。屏翳收风莲碧池,裙钗退落去雕饰。
窈窕织女婷婷立,出水芙蓉美殊色。凝脂生香暗袭人,明眸善睐能倾国。
西驰日匿暮云开,织女失衫费疑猜。纷纷姊妹飞天去,茕茕帝子独徘徊。
岸边牛吼声如雷,雷过少年携衣来。年少牵牛幼孤贫,孤贫子弟无良媒。
喜鹊双栖鸣树巅,凤凰绕梁舞中天。粉颈低垂头羞亸,织女心中生爱怜。
月下金牛红线牵,牵牛织女共婵娟。结成比目得佳配,愿做鸳鸯不做仙。
鸳鸯交颈月移时,烛耀洞房红帐垂。燕婉欢合春睡早,于飞曲尽昼眠迟。
牵牛耕种无昼夜,织女飞梭倍疾驰。女织男耕身相偎,卿卿我我影相随。
倏忽又是春来早,绿柳枝头啼百鸟。冰雪消融碧水流,山花烂漫风光好。
帝子三载世间来,儿女一双添欢笑。共享天伦渡太平,仙姑不复孤星照。
凤阁龙楼云雨收,瑶台紫府日悠悠。玉帝罢朝祝万寿,王母开筵庆千秋。
缥缈仙音歌助兴,婆娑玉树舞消愁。蟠桃盛会千年宴,痛饮琼浆乐不休。
群神酩酊尚销魂,宴罢星明夜已昏。懵懂天皇呼帝子,乜斜王母唤王孙。
荷衣欲动听环佩,仙袂乍飘闻麝萱。阶下缘何无织女,鸢鸾比翼配乾坤。
园睁凤眼柳眉悬,王母雷霆怒火燃。速遣天兵凡界去,立擒织女天穹还。
雷鸣电闪浓云布,石滚沙飞老树掀。大祸从天顷刻降,生离死别瞬息间。
回天无助断柔肠,儿女悲啼泪两行。感见天神犹恻隐,情闻王母不彷徨。
烟尘回望催心裂,天地相思凝泪光。尺素不传音信绝,从今只有梦还乡。
物事人非草木凋,遭逢巨变心如焦。离子别夫云漫漫,携儿带女路迢迢。
牵牛驰电群星闪,织女回眸双泪抛。王母飞簪断云路,星聚成河白浪高。
隔岸相呼终不闻,清波欲渡落迷津。水流呜咽波涛涌,河汉唏嘘星泪噙。
织女情如碧海阔。牵牛爱比银河深,寄言王母与天帝,永远相随誓不分!
秋草缘阶荒井庐,凤凰一去敝庭梧,寒风枯木雨摧叶,白日啼鸦夜宿狐。
素手纤纤织还住,停机泣涕念儿夫。凝眸引领望川路,婉转徘徊形影孤。
御律天条焉会变,凡夫仙子何成眷?泪水不由御意回,哀求可使天心转。
一年一度鹊桥建,七月初七夜半见。天意更无恩旨颁,幽情但令片时恋。
娥眉七夕月微微,银汉钩梁喜鹊飞。悱恻缠绵倾万语,万语唯恨合欢希。
君不见女儿七夕卧看星,夜半窃听私语声。恋复恋兮诉心曲,欢复欢兮恨天明。
自古伤离别,最怕久别异心生。不能长相守,相思意难平。
3、民间传说
牛郎织女是非常有名的一个中国民间传说故事,是中国人民最早关于星的故事。南北朝时代任昉的《述异记》里有这么一段:“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4、神话故事
很早以前,山里住着户人家,老人们都死了,家里剩下了兄弟俩。老大娶了媳妇,这媳妇心眼不好,老想独霸老人留下的家业。
有一天,二小领着狗去放牛,到了地里,他拍打着牛背说:“牛哇,牛哇,我想睡会觉,你可千万不要乱跑。”老黄牛像听懂了人话,低着脑袋“哞、哞”地叫了几声,甩打着尾巴在他身边吃起草来。二小躺在草地上睡着了。
错过中午,嫂嫂提着罐子来给小叔子送饭,见二小正在睡大觉,照他身上狠狠地踢了一脚。二小醒了见是嫂嫂,慌忙爬起来,站在地上像个愣鸡。
嫂嫂把饭罐子往地上一搁,气呼呼地说:“你倒自在,撒着牛睡大觉,牛丢了我才和你算账哩!”说完,她一扭屁股走了。
二小的肚子早就饿了,捧起罐子刚要吃,身边的大黄牛一头把罐子撞了,罐子摔了个稀巴烂。大黑狗见了地上的饭,张口就吃,不一会,就把地上的饭舔了个一干二净。
二小瞅着碎罐碴子害怕了,觉得回家也没好儿。他长叹一声;“唉,怎么我就这样命苦啊!”
二小的唉声刚落,大黑狗扑通一声倒在地上,鼻子口里流血,一会儿就断了气。他这才明白,嫂嫂在饭里下了毒药。
二小心想:看来不能和这个害人精在一块过了,要不早晚得死在她手里。日头儿快落西山时,他赶着牛回了家。一进院子,扭头见哥哥打外边回来,二小心里一酸,两眼止不住地流泪。哥哥见弟弟这样伤心,不知家里出了什么事,忙问:“你为嘛这样难过?”“我把嫂嫂送的饭罐子打了,狗吃了地上的饭就死了。”哥哥听了,心里明白了八九,斗又斗不过家里的女人,为了难。
二小哭着说:“哥,咱们分开过吧。”哥哥见弟弟说要分家,更做难了,一来弟弟还小,二来他外出做买卖;家里没有帮手也不行。要是在一块凑合着过吧,又怕弟弟有个三长两短。
二小见哥哥发愁,就说:“哥,家里什么物件我也不要,只要那头牛。”弟兄俩在院里说分家的话,媳妇听见了,打心眼里高兴。她手扒着门框冲着丈夫说:“往后各过各的好,我做主依了二弟!”
哥哥眼里噙着泪花儿,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第二天,二小赶着牛车走了。走来走去,越走越远。二小心想:老是这么走,走到多时是个头?干脆就住在这吧!他把牛车停下,砍了好多树枝子,就着山坡儿搭棚。棚子搭好了,就和老黄牛在这儿落了户。
那头牛是天上的金牛星下界,已经跟着二小过了一年多,这一天夜里死了。老黄牛死后,一连给二小托了三个梦,梦里对二小说:“到明天午时三刻,我要回天庭去了。我走后,你把我的皮子剥下来,等到七月七那天,把它披在身上,保你能上天。王母娘娘有七个闺女,那天她们到天河里去洗澡。记住,那个穿绿衣裳的仙女就是你媳妇。你千万别让她们看见你,等她们都到了水里,你抱了衣裳就往回跑,她准追你。只要你回了家,她就不会走了。”第二天,二小见老黄牛死了,不吃也不喝,手摸着它光啼哭。后来就把牛皮剥了,留下牛皮埋了牛,又在牛坟上跪着大哭了一场。
七月七那天,二小披上牛皮,立时两脚离了地,飘飘悠悠来到天河岸上,他悄悄地躲在树林里等着。一会儿,王母娘娘的七个仙女来了,她们一个个脱了衣裳,扑通扑通跳到了水里。
二小瞅准了那身绿衣裳,窜过去抓起来就跑。三仙女见有人抱了她的衣裳,打水里出来就追。紧追慢追,追到二小家里。三仙女问二小为什么拿她的衣裳,二小说想让她做自己的媳妇。三仙女再三说天规不容,二小一再说人间比天上好。三仙女见二小长得好看,也动了心,就应了他。打这,三仙女落凡到了人间,她天天在家弹花织布,人们就叫她织女。二小天天外出卖布挣钱。小俩口过起了舒心日子。
三仙女和二小过了三五年,给他生了一男和一女。一天,二小到地里去干活,天上响起了天鼓,玉皇大帝派天兵天将把织女抓走了。二小回家一看,见两个孩子啼哭,不知媳妇上了哪儿,急得团团转。一问孩子,那大孩子手朝天上一指划,二小才想到织女走了。他急忙担起两个孩子,披上牛皮去赶织女。
二小心急,追得快,眼看快追上织女时,惹恼了王母娘娘:“好你二小,莫非你要追到灵霄宝殿上去吗?”她打头上拔下银管,在二小和织女中间一划,立刻划成了一道天河。二小没有办法过河,急得直跺脚,筐里的两个孩子直喊娘。织女和二小都哭了,啼哭也没用。二小想给织女留个想念,拿出牛扣套投向织女,织女接在了手里。织女想了想,没嘛可送,掏出织布梭照着二小扔来,织女手劲小,把织布梭扔歪了。
直到现在,天河一边的织女星怀里有扣套星,另一边的牛郎星旁有个梭子星。
5、后续传说
在河南鲁山流传的故事里还有许多后续牛郎织女生活的鲜活内容。织女被抓回天宫,织彩霞云锦,整天闷闷不乐,思念牛郎和儿女。牛郎携儿女在凡间度日,愁苦难言。他们的居住地距鲁山坡顶南天门只有5华里路,一双儿女在家想念母亲,时不时顺山岭走到南天门要“娘亲”。南天门的把门将军同情他们的遭遇,少不得行个方便,让他们进进出出。玉皇大帝非常喜欢外孙孙,听任他们来来往往。王母娘娘也放松了对织女的监管,两家的关系也就慢慢融洽起来。牛郎死后葬于鲁山坡南麓牛郎坟。孙义村牛郎的后裔,则称自己为“牛郎孙”。后来,牛郎后裔继承了鲁山坡一带家产,并恪守孝道,每年安排腊八、春节、二月八、菜花节、三月三、七夕等十多个节日,请牛郎织女回村过节。孙义村旁的鲁峰山,鲁峰山上的“牛郎洞”,西侧的“九女潭”,山顶的“瑞云观”……似乎都在讲述着牛郎织女动人的故事。鲁峰山一带自然环境优越,当地百姓自古就养大黄牛。但是与别处养牛不同,辛集乡孙义村不仅家家户户养牛,但养牛不杀牛、牛死后掩埋的习俗一直延续了很久。另外,鲁山自古盛产丝绸,鲁山丝绸又名“织女织”、“仙女织”。辛集乡是远近闻名的葡萄种植基地。这也与牛郎织女故事有关。传说中,牛郎织女每年七夕相会时,人间的女子在葡萄架下可以听到两个人的私语。而鲁山民俗,七夕乞巧,就是在这天向织女乞求赐授巧技,得如意郎君。在辛集乡,每年的七月初七,从不间断地举行大型庙会。经考证,辛集乡的七夕庙会最少有数百年的历史,是日唱大戏、敲锣鼓、放鞭炮,百姓称其为“迎接仙女”或“接牛郎织女回家”。在辛集乡孙义村,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习俗,即起庙会、唱大戏,从来不看《天河记》。因为《天河记》里关于他们祖先的一些描写不尊重。为了表示对祖先的尊重,他们世世代代不看《天河记》这种习俗一直保持到今天。
6、其他相关传说
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河南鲁山传说
在鲁山县辛集乡境内的露峰山西南有个孙义村,该村千余名孙姓村民一直以来把牛郎孙守义作为自己的祖先敬奉,村里多年来流传不演《天河记》(关于牛郎牛郎织女的戏)的习俗。牛郎白天放牛,夜宿露峰山山洞,后经老牛指点,放牛郎巧盗下凡到莲花潭洗澡的仙女的红衣,两人得以成亲,生育一双儿女。后人们将孙守义住的这个村叫孙义村。牛郎与织女美丽的爱情故事的发源地是鲁山的说法也一直在鲁山一带流传。
中国七夕爱情文化之乡——河北邢台传说
河北邢台天河山流传着很多有关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2006年7月30日上午,邢台正式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七夕爱情文化之乡”。
位于邢台市东部的天河山有着丰厚的人文内涵,孕育了著名的牛郎织女爱情传说。天河山附近很多村庄都以牛郎织女故事命名。一些民俗专家考证后认为,天河山生态旅游区有天河梁、老牛岩、牛郎庄、织女峰、鹊桥等大量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和人文遗迹,极有可能是牛郎织女故事的原生地。
30日上午,来自全国各地多位专家为“中国七夕爱情文化之乡”和“中国爱情山”揭幕。
牛郎织女传说之——河南南阳说
汉水最大的支流白河环绕南阳,素有“天汉中白水”之称,形似“牛郎织女传说”中的河汉、天汉、银河。据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楚辞》地名考”引萧詧《愍时赋》:“彼南阳之旧国,实天汉之嘉祉。”那么,就在白河两岸发生了家喻户晓、有迹可寻的“牛郎织女”故事。应合了南朝梁殷云的《小说》和《淮南子·风俗通》所云:“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废织紝,责令归河东。”
桑林与桑庄在全国各地流传的牛郎织女传说版本中,要么没有交待故事发生地,而交待故事发生地的,几乎都指向了“南阳城西二十里有个牛家庄……”或“牛郎是南阳桑林人……”。民俗学家张振犁在《中原古典神话流变论考》中也说:“牛郎叫如意,是南阳城西桑林村人……”。
根据古今流传的故事发生地,仍可以在南阳城西二十里处寻到古时的桑林及相关遗迹、风俗、传说。在1981年地名普查时,据一位有学问的老人吴德明回忆:“听外婆说,这里古时候叫‘桑林’,自从嫁到这里,庄北边就有一片上百亩的古老桑树林。”旁边现存有村民俗称“桑树坟”的汉墓遗址,草丛中,地埂边遗存着大量的麻纹汉砖及桑树毛子。
桑庄(桑林)位于今天的“二十里岗”,紧临古往今来的官道“夏路”。公元839年春,唐代诗人杜牧由宣州入京做官,途中经过牛郎织女故里有感而作的《村行》中“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指的就是“桑林”这一带。诗人采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了南阳城西美丽动人的“桑林”全貌,其中的“柔桑过村坞”,描写出了一片桑林之广大,都盖过了村子。
牛郎庄与织女庄在广为流传的牛郎织女传说中,河西牛郎被嫂子赶出家门,带着一头老黄牛和破车离开了桑林(亦称牛家庄),在河东岸住了下来。这与白河东岸“牛郎庄”的传说十分吻合。
牛郎庄有一个传说:采桑织锦的织女,在白河岸边与河西牛郎邂逅相遇,谈情说爱。织女不顾父母的反对,偷偷嫁给了牛郎。天长日久,织女的父母发现并拆散了他们。思妻心切的牛郎赶着老黄牛寻到这里,由于织女父母嫌牛郎太贫穷,不让他们相见。无奈之下,牛郎便在附近搭个草棚住了下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形成了今天的“牛郎庄”。但是,隔不断的亲情使他们悄悄地在村的鹊桥相会,倾诉离别之情。
位于白河东岸二十里的“牛郎庄”自古以来就有这个村名,至今仍有着牛郎的宅基地、饮牛坑、牛家冢、鹊桥等。相隔一里多地的史洼村俗称“织女庄”。自古以来,史洼的姑娘不嫁“牛郎庄”,这是受到“牛郎织女”爱情悲剧影响而遗存至今的婚俗。当地人认为,牛郎织女虽然恩爱,但不能白头到老,由此成为当地一种挥之不去的阴影。还有一种说法是,嫌牛郎庄太贫穷。千百年来,史洼村的姑娘的确是无一例嫁到牛郎庄。
7、起源发展
起源
“织女”、“牵牛”二词见诸文字,最早出现于《诗经》中的《大东》篇。诗中的织女、牵牛只是天上两个星座的名称,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
到了东汉时期,无名氏创作的《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牵牛星》,从中可以看出,牵牛、织女已是一对相互倾慕的恋人,不过诗中还没有认定他们是夫妻。在文字记载中,最早称牛郎、织女为夫妇的,应是南北朝时期梁代的萧统编纂的《文选》,其中有一篇《洛神赋》的注释中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时“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相会的情节,已经初具规模了,由天上的两颗星宿,发展成为夫妻。但在古人的想像中,天上的夫妇和人间的夫妇基本上是一样的,因此,故事中还没有什么悲剧色彩。至于为什么牵牛、织女要在“七月七日乃得一会”呢?原文未交代。据后世推测,可能一方面是每年七月夜间的星辰在天空最为明亮,牵牛、织女二星相距较近;另一方面,七月七日是当时民间风俗“乞巧”的日子,而劳动人民都把织女当作劳动能手,因此能在“十日之内,织娟百匹”,便向她“乞巧”。于是,人们就把牛郎织女故事和民间习俗揉合到一起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故事在继续丰富和发展。
在《荆楚岁时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哀其独处,许配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一会。”牛郎织女的故事发展到此,就起了较大的变化。由于牛郎织女婚后贪图享乐,“废织衽”,因而激怒了天帝,受到惩罚。这便给故事带来了悲剧气氛。
牛郎织女及“七夕”传说源于天象星宿之说。早在西周,《诗经·小雅·大东》中,就有对“牛郎”、“织女”的记载。这里,对织女、牵牛二星仅是作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种隐喻式的联想,并无任何故事情节。此时,它们只作为一种文化因子,开始进入文学这个大系统之中。正是这种“因子”,为这个传说的生成准备了潜在的文化条件。王逸《楚辞章句》卷十七《守志》:“举天罼兮掩邪,彀天弧兮射奸。”表述了牛郎织女合婚之说。
东汉应劭编撰的《风俗通义》,其中有一段记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髡,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它表明,在当时,不仅牵牛、织女为夫妻之说已被普遍认可,而且他们每年以喜鹊为桥,七夕相会的情节,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融入风俗之中。
东汉崔宴《四民月令》“七月七日,河鼓(牵牛星之天文学名称),织女二星神当会。”由以上诸材料可以看出,人们逐步为牛郎织女这两个相距甚远的星辰附会了爱情故事。《古诗十九首》首选透露出了这一信息,这里的牵牛、织女二星已具人物形象,织女终日思念牵牛,渴望相见,而又“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从此开始被编织为一幕恩爱夫妻受着隔绝之苦的爱情悲剧。
起源地之争
流传了千百年的“牛郎织女”故事的起源地,一直在陕西西安、山西和顺、河南南阳、山东沂源等地争执不休。中国民协先后命名山西和顺县和河南鲁山县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
另外的传说
除此之外,还有两种传说。一是:织女是天帝的第七个(有的说是第九个)孙女,在天河东面织云锦天衣,牛郎在天河西边看牛,两人都很勤勉。天帝爱怜他们,让他们结婚。婚后两人贪图享乐,荒废劳动。天帝发怒,使他们分开,中间隔天河,命乌鸦去告诉他们,七天见面一次。乌鸦却传错了话,说成每年七月七日见一次面。二是: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在天上织云彩。牛郎是人间的一个看牛郎,受兄嫂虐待。有一天,牛告诉他,织女要和别的仙女到银河去洗澡,叫牛取一件仙衣,织女找衣服的时候,再还给她,并要求和她结婚,她一定会答应。牛郎就照样做了。织女和牛郎结婚后,生了一男一女,王母娘娘知道了,便把织女捉回去。牛又告诉牛郎,他可把它的皮披在身上,追到天上去。等牛郎挑了两个小孩,追到天上去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发簪,在织女后面一划,形成一道天河,把这一对恩爱夫妻隔开了。他们天天隔河想望啼泣,感动了王母娘娘,于是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会时,由喜鹊为他们架桥。
前一种传说中的基本情节,和《荆楚岁时记》中的差不多,只是增添了“乌鸦传话”的情节。后一种传说则大大丰富、发展了原来的故事。它从星辰之间的神的爱情,转化为人神之间的恋爱故事了。至于其他种种传说,大多数是以此为蓝本而加以延伸的。那么,为什么在后一个传说中,要加进老牛这个角色,并使它在故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呢?因为牛是农家宝,农民热爱耕牛,甚至还在耕牛身上寄托着自己的生活理想。生活的理想遭到阻碍时,农民容易产生救助于牛的幻想,希望牛发挥神奇的力量,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同时,把动物人格化,也是各种传说故事经常采用的艺术手法之一。
相关记载
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彼牵牛,不以服箱。”,诗中牛郎被称为牵牛,但当时牛郎和织女只是指天上的星星而没有爱情方面的描述。西汉时,牛郎织女被描述成两位神人,班固的西都赋中曾有描写“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指昆明池两边的牛郎、织女雕像。
关于织女,古书里还有几处提到她。《后汉书·天文志》:“织女,天子真女。”《史记》:“三星,在天纪东端,天女也。”《焦林大斗记》:“天河之东,有星微微,在氐之下,谓之织女。”天河就是我们在夜里看到的那条横贯天空的光带;中国古人也把它叫做“银汉”、“星河”、“天杭”、“银潢”、“明河”、“高寒”等等。天文学家叫它“银河”。织女星在银河的东边,它的西名是Vega。从前中国人把天空分作二十八宿和三桓,全世界的天文学家公定把天空分作88个“星座”。织女星是天琴星座里最亮的恒星。附近银河里有五个几乎一样亮的恒星排成十字架的形状,那五个星属天鹅座。银河的西边稍为南一点有三个星排得很近,中间那个比较亮一些的星就是牛郎星,也叫牵牛星,中国古称“河鼓”、“何鼓”、“黄姑”,西名叫Altair。牛郎是天鹰座里最亮的恒星。它和两旁那两个亮度小一点的星,有时候被人们合起来称为“扁担星”。神话里说旁边那两个星是牛郎和所生的孩子。天鹅在银河里漂游,河畔有一位姑娘在织布,对岸有一个牧人带着两个小孩子在放牛。这是多么美丽的一幅图画。
从前中国许多人相信牛郎和织女真的在七夕渡河相会一次。那一夜,妇女们都穿针乞巧民,又以瓜果祀织女星。这个故事也常被用作戏剧的资料,京剧、话剧和各地的地方戏里多半有“牛郎织女”这出戏。
在戏剧里,牛郎是一个农村里放牛的孩子。他不肯帮哥哥种田,不肯帮嫂嫂车水,不肯帮妈妈做家务事。牛郎只是贪玩,只爱作奇怪的幻想。他的最好的朋友就是他所看守的老牛。有一晚,他在梦幻中看到天上的仙境。他便牵着老牛动身到天上去。同时,在天上有一位织女却想要下凡来享受人间的温暖。王母娘娘可怜织女的孤寂,便差遣金童玉女和喜鹊把织女带到天涯海角去和牛郎相会。“金风玉露一相逢”,真是“胜却人间无数”。一对爱侣被送上九霄云外度蜜月去了。
牛郎游遍了天上的胜境,日子一久,也便觉得平淡无奇了。织女得继续纺织云锦天衣,不能老陪着他。牛郎越来越感觉无聊,又从金童得知家里的人日夕在盼望他回去,便把回家的意念告诉织女。织女决心和他同到地上去享受那可爱的春天。可惜事机不密,给西王母晓得了。她赶来用玉簪划成银河一道,把牛郎和织女隔开,只答应每年七夕遣喜鹊结成天桥,使他们渡河相会一次。牛郎回到人间,很高兴地再看到母亲、哥哥、嫂嫂。从此,他不再偷懒,不再作无谓的幻想,天天努力劳动。他觉悟到在现实生活里也可以创造出美丽来。他闻到泥土的香味了,他洞悉生活的意义了。他唯一的惋惜,就是所爱的织女不能也到地上来和他一起劳动,一起享受人间的温暖。不过每年七夕还可以相会一次,那已经比永别好多了。
人物名字由来
明冯应京《月令广义》引《小说》云:“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方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纫,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机会。”今天,牛郎织女名字已成分隔两地难以会面的夫妇或相爱男女的代称。《古诗十九首》之十云:“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江女,纤纤推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此诗道尽牛郎织女相爱不得见的苦愁悲遇,实乃分居两地伉俪的贴心写实。
《牛郎织女》:“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孤儿跟着哥哥嫂子过日子。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饭,穿破衣裳,每天天不亮,就赶他上山放牛。他没有名字,大家都叫他牛郎。”(出自于叶圣陶的《牛郎织女》)。
8、”传统节日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相传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千百年来这个古老而动人的爱情故事,世代流传,这一天还被现代人誉为中国版的“情人节”。
宇宙星系夏季星空图
织女星秋天晚上,我们所看到的最亮的星是织女星。在初秋,晚上九点钟左右她越过我们的头顶;秋越来越深,她越过我们头顶的时间也越来越早。织女星和附近的几颗星连在一起,成为一架七弦琴的样子,我们叫它天琴座。这是介绍织女星的位置,天琴座的形状及名称来源。
牵牛星在织女星的东方,白蒙蒙地像云一样的一片,断断续续从北到南横过天空,这就是银河,也叫天河。天河的东南面有排成一条直线的三颗星。中间一颗很亮,两旁的光芒较弱,看去与中间的一颗距离恰好相等。用直线把这三颗星连结起来,正像一条两臂相等的杠杆。这三颗星叫天平星也叫挑担星。这中间一颗最大最亮的就是牛郎星,也叫做牵牛星。他的光辉稍稍带点黄,不及织女星亮,可是其余的星全比不上他。这是介绍牵牛星的位置、亮度及天平星的形状。
织女星和牵牛星和太阳一样,都是恒星。织女星的光辉是太阳的50倍,牵牛星的光辉是太阳的10倍有余。只因距离我们太远了,所以看去不过是两颗比较大的星。介绍织女星和牵牛星都是恒星及他们的光辉。
织女星距离地球26光年,牵牛星距离地球16光年。太阳光从太阳射到地球上才8分18秒,而织女星的光射到地球上要26年。介绍织女星和牵牛星离地球的距离。织女星以14千米每秒的速度移近太阳,牵牛星也在移动,每秒钟接近太阳33千米,这速度和地球的公转速度——29千米每秒—差不多。它们的移动并不是正对着太阳的,移动的方向也渐渐在改变。所以,不用担心它们会和太阳相撞。这是介绍织女星和牵牛星的移动。
牛郎星同织女星真的每年“七夕”相会吗?
夏夜在室外乘凉的时候,可以看到头顶上方有一颗明亮的星星,旁边还有四颗小星,好像织布的梭子,那就是织女星。隔着银河,在东南方有一颗亮星,两旁各有一颗小星,那就是牛郎星,与织女星隔河相望。
神话毕竟是神话,牛郎与织女要在一夜之间相会是不可能的。牛郎星和织女星都是离我们非常遥远的恒星,它们都比太阳还要巨大,只因为它们离我们十分遥远。在天文学上,测量恒星之间的距离,大多用“光年”来计算。光年就是每秒钟走30万千米的太阳光在1年里所走的距离。牛郎星离我们有16光年,织女星离我们27光年,所以看上去只是小小的光点。
牛郎星与织女星之间的距离也很远,有16.4光年,与牛郎星同地球的距离差不多,即使牛郎跑得快,每天能跑100千米,要跑43亿年时间才能与织女相会。即使改成每秒飞行11千米的宇宙飞船,也要45万年才能飞到织女身边。不要说一夜之间相会,即使打个电话,也要16.4年才能传到对方呢!
9、故乡考究
考究一——西安轶事
牛郎织女及“七夕”传说源于天象星宿之说。早在西周,《诗经·小雅·大东》中,就有对“牛郎”、“织女”的记载。这里,对织女、牵牛二星仅是作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种隐喻式的联想,并无任何故事情节。此时,它们只作为一种文化因子,开始进入文学这个大系统之中。正是这种“因子”,为这个传说的生成准备了潜在的文化条件。王逸《楚辞章句》卷十七《守志》:“举天罼兮掩邪,彀天弧兮射奸。”表述了牛郎织女合婚之说。
西汉牛郎、织女星象演变为动人的神话传说。西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为征讨西南诸国,训练水军,开凿昆明池。在池畔东西两侧分别立牛郎、织女石像,隔河相望,班固《西都赋》有句:“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李善注引《汉宫阙疏》云:“昆明池有二石人,牵牛织女像。”牛郎织女神话美妙传说从此由天上来到人间,也从此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
随着时间推移,织女、牵牛已被传为两位神人,昆明池畔的牛郎织女石刻像也被当地群众尊称为“石爷神”、“石婆神”。久而久之,人们对石像崇敬而迷信,开始顶礼膜拜起来,唐德宗贞元14年(公元798年),修织女庙设案供奉,千百年来香火一直很盛。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的“牛郎织女传说”,2010年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南沣村有两个身材魁梧高大的石刻像,当地人称之为“石婆”和“石爷”。据介绍,这两尊石刻像距今已2100多年。
西安牛郎织女石刻(西汉)
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发谪吏穿昆明池”时刻立于昆明池畔,俗称“石爷石婆”。现牛郎像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常家庄村北,织女像在斗门镇棉纺厂内,两者间距约3公里。
唐德宗贞元14年(公元798年),这里就建成“石爷庙”、“石婆庙”。千百年来香火不断,至今还保留着七夕祭祀牛郎织女的大规模民俗文化活动。
“石婆庙”,也叫“织女庙”。在庙门外的墙上,贴着一大张红色的纸,上面记录着村民捐建这座庙的功德钱数。
步入殿内,可见有人值守的织女石像和功德箱。石像穿着衣服,走近观察可以发现其造型、线条颇为粗犷,以至于有人发问“这是石婆还是石爷”。
每年的正月十七和七月七,这里人山人海,香火很旺。求升学、求婚姻、求生子的都有,而且很灵验。
有研究文章就此称,“牛郎织女传说”发源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当地逐渐形成了每年两次大型活动(正月十六,一说是正月十七的牛女结婚。七月初七相会),以及每月初一、十五到庙里去的惯例。
考究二——鲁山轶事
众所周知,中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牛郎织女的民俗文化起源于中华大地上农耕文明最早发达起来的区域。而农耕文明最早形成于气候、地理条件十分优越的中原嵩山周围地区。嵩山南面的汝水、滍水平原,都是先民最早开展农耕生产的区域,也是春秋战国及秦、汉、晋等朝代农业文明最发达之地。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中原名镇,夏商建制,历史悠久,鲁山县几部志书,包括最早的明嘉靖《鲁山县志》及市、县、乡的地名志,对于牛郎织女的地名传说故事均有记载。《平顶山市地名志》、《鲁山县地名志》、《鲁山县辛集乡(辖鲁峰山)地名志》等书中载:“古时,该村有一姓孙名守义的小伙子,忠厚朴实,常在鲁山坡上放牛,俗名牛郎。一天,玉皇的九个女儿在鲁山坡根潭里洗澡,九妹(即织女)的衣裳被孙守义拿走,遂与牛郎成亲。”牛郎后裔就是鲁峰山西南脚下孙义村孙氏村民,该村80%村民姓孙,都尊牛郎为祖先,尊织女为九老姑或九姑奶、老祖奶,尊“老天爷”为“老天外爷”。
鲁峰山(又名鲁山、鲁山坡)周边有关牛郎织女故事的遗迹有十多处。明嘉靖《鲁山县志》为鲁山现存最早的一部志书。志载:“牛郎洞,在瑞云观下半山,面南,内立牛郎神……九女(传织女为玉帝之九女)潭,在县东北十八里鲁山之下,潭上有九女、龙王庙。”鲁峰山山顶的瑞云观中有牛郎织女殿,内塑牛郎织女全家*塑及壁画;瑞云观前为南天门,传为牛郎和织女上天处;山南半腰牛郎洞传为牛郎栖身并与织女成亲的地方;洞前方7米处有一石壁挂墙,传为织女的梳妆台。2008年3月,鲁山县文物所对牛郎洞进行发掘,发现洞口为汉砖垒砌,还出土了唐宋时期的黑瓷碗、罐片和元明清时期的瓷盏片、铜箱饰件、铜钱等,可见鲁山民众在此对牛郎的祭祀由来已久。
在牛郎洞下西南800米处有一牛郎坟,其后裔常到此祭祖;西坡山梁处有高、宽各5米的白色巨型石台,人称亮石台或亮声台,传为牛郎织女对歌跳舞处;距亮石台不远处有面积约40平方米的九女潭,潭水清澈,四季不枯,传为织女与众姐妹沐浴处,也是当地民众祈雨求子的地方。潭侧有三座大殿,一祀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一祀玉皇大帝九位女儿,另一殿为九女灵霄殿,所祀九女即织女。殿前老百姓自发立碑,碑为“南天门银河九女星之神碑”,这里香火旺盛,以农历七月初七为最。从牛郎织女民俗文化的传承性来看,鲁山仍保留着独特而又纯朴的民风民俗、民歌民谣。牛郎后裔所在的孙义村中,现有明清时期的孙氏祠堂三间,内祀牛郎织女及其一双儿女和老黄牛。孙氏祠堂祭祖主要在每年农历腊八、春节、二月初二、七月初七等日子,祭祖时要从牛郎洞、九女灵霄殿请祖,然后再送祖,祭祖时唱祭祖歌、洒酒、上五谷等,这些民风民俗也是和牛郎织女传说的民俗文化遗风相吻合的。
鲁山至今保留着牛崇拜的习俗,把牛看做家庭一员。鲁山有40余处带“牛”字的地名。鲁山的牛市也十分有名。一年一度的七夕庙会,会址原就在牛郎故里孙义村(现移至乡*所在地辛集街),这既是鲁山夏季最热闹的一次大会,也是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鲁山的最好佐证。鲁山有植柞养蚕的历史,传鲁山的织绸技术就是织女下凡后传授的,鲁山丝绸被誉为“织女织”、“仙女织”,1914年曾获万国博览会金奖。养蚕织丝仍是鲁山山区民众主要的经济收入之一。鲁山人还喜种“九姑娘花”。九姑娘花即油菜花,传为织女从天上带下来让人间度春荒的。鲁山民众还多在院落里种植葡萄,相传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时,人们躲在葡萄架下可以偷听到他们的喁喁私语。
考究三——沂源轶事
山东省沂源县燕崖乡拥有始建于唐代的织女洞和牛郎庙。二者隔沂河东西相对,一河两岸的山水格局,与天上“牵牛星-银河-织女星”遥相呼应,有着惊人的相似,形成了天人合一、天地神奇的独特景观。牛郎庙原先是一幢两层阁楼式建筑,后经多次重修,始具规模,建有三间正殿,青砖绿瓦,彩绘斗拱,建筑宏伟。庙内大殿塑有牛郎及其子女像,旁卧金牛塑像一尊。院内古柏参天,清幽别致。
牛郎庙旁边的村叫牛郎官庄,村里的人大部分都姓“孙”,与牛郎(孙守义)刚好同姓,这个村子明朝年间就有,村里人以牛郎后代自居,并历代传承牛郎织女故事,至今沿袭着养蚕、织布、取双七水等习俗。每至七夕节,牛郎官庄的妇女都会兴致勃勃的用纸折出金元宝,供奉在织女洞中。
沂源县燕崖乡大贤山上的石碑以前非常多,只是因为先前被破坏过,现存完好的为数不多,但是所有的石碑上所刻的内容,都与牛郎织女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有一块石碑“织女洞重楼记”是明万历七年(1579)所立。碑文记载说:“志云唐人过谷,闻洞内札札机声,以故织女名”,讲得就是织女的来历,意思是说在唐代时有人从此经过,听到洞内有札札的机杼声,以为织女在织布,所以就修建了此织女仙洞,碑文的第二句——“对岸并起牛宫,于是乎在天成象者,于地成形矣……”。
考究四——和顺轶事
山西和顺是地处太行山之巅的一山区小县,因为一个优美的民间传说而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长久占有一席之地。此前,和顺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后来又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春天再次被山西文化部门命名为“山西省首批民族传统节日(七夕节)示范保护地”。
在和顺当地乡间,一直传承着许多与牛郎织女故事相关的古老地名与景物名称。诸如牛郎洞、金牛洞、喜鹊山、南天门、天河池等与故事主人翁相对应的地名,一段段优美的故事被当地百姓传诵着。
和顺县牛郎织女传说和文化是一份难得的宝贵人文资源,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聪明的和顺人正在凭借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此间整体形象,增强经济社会综合竞争力。
和顺县加快传统文化资源的抢救、开发与利用,唱响“牛郎织女”文化品牌。由省城晋剧名家主演的新编晋剧《鹊桥会》今夜开始在山西省演艺中心演出。在和顺城乡,“民间剪纸作品展”、“民间布艺绒画中药画展览”、“民间手工艺品展”等相继举办,一批包括牛郎织女、华夏圣母、凤台小戏、五谷画、剪纸、刺绣等人文历史、典故传说和民间艺术,被当地的能工巧匠展露出来。
源于这样的故事,山西省民间习惯称七夕节为“天河配”。据史料记载清末民初时,山西省民间还曾保留着扎像贺节的风俗,人们在街头巷口用树枝等物扎成一对青年男女像,表示牛郎织女相会,在像前供献瓜果桃李以示祝贺。
七夕节里,民间流行姑娘媳妇向织女讨教手艺的活动,称为“乞巧”。山西南部民间习惯用当年的新麦秸编成一座桥,配饰以牛郎、织女、老牛、男孩与女孩、喜鹊等形象置放案头;或用彩色纸剪成上述景物贴在墙上,向织女祈祷后,拿七根绣花针并列手中,用一根彩色线穿针孔,一次顺利穿过七个针孔者就被认为乞得了巧。曲沃县盛行男女孩童以星星草投放水中乞巧。晋北地区民间习惯白天在院里晒一盆水,任灰尘飘落,晚上盆水表面形成一层薄膜,姑娘媳妇把绣花针涂油之后轻轻放置水面,能使针浮水面者便认为乞得了巧。晋西北一些地方人们在盆水中放置豆芽,在阳光下经过水的折射,水底倒影会显示各种形状,或蜈蚣或水蛇,或猪狗或鸡鸭,倒影愈丰富逼真就意味乞巧愈多。长治一带的女孩,七夕节前一天要逮一只吐丝的蜘蛛圈在盒子里,第二天观察其结网疏密状况,网愈密则认为乞巧越多。
在山西,男孩也要在七夕节向牛郎讨教耕耘本领。晋南一些地方,青年男子七夕节在木板或石板上覆土,上作茅屋小景,屋旁田地中种粟生苗,称为“谷板”。晋中、晋北流行将小麦或豆类浸水生芽,七夕节用彩线缠芽,谓之“种生”。晋西北牧童要为耕牛编戴花环,称之“为老牛过生日”。
山西境内七夕前后多降雨,民间把七夕节看成是“下雨天”,称织女渡河会牛郎,悲喜交加,禁不住泪如泉涌,泪落人间,便是雨水,遂有“七七不出门,出门被雨淋”之谚。此日,少女们有捣凤仙花染红指甲习俗,据说老年人见了便双目清亮、头脑不昏。山西旧时讲究七夕看天河预测米价,七夕天河昏暗则米价涨,天河明亮则米价贱,民间有“天河目米价,太乙照时康”之说。现代的七夕节,山西省民间已没有那么多讲究,只是在姑娘媳妇中间还流行着一些乞巧活动;不少地方仍保留着制作“巧食”的习惯,用白面或糕面加糖、油,做成各种食品;还有一些地方家家吃西瓜,并在西瓜上镂刻图案花纹,称之“花瓜”,这些习惯都是七夕风俗的遗存。
考究五——郧西轶事
郧西的“郧”,在字典中专释地名,“陨”乃陨石,意即坠落的流星;“西”乃方向,织女星就在银河的西岸。“郧西”二字意味天上织女星落在郧西,织女与牛郎相亲相爱。郧西境内的天河,不仅在河名上与牛郎织女故事中的天河吻合,而且与天河流域的自然地貌和人文景观也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天河流域,郧西县城东南边的石门湾山上有尊貌似女像的山石被称作“石婆婆”,在西北部的华盖山上也有座似男人像的山峰被称作“石公公”。
郧西人祖祖辈辈都认为这两块山石是牛郎、织女的化身。在天河上游的河中间有块兀立的巨石叫“金钗石”,传说是王母娘娘拔簪划天河时遗落在此的金簪化石。郧西县城西部的悬鼓公园里还有一个如“悬鼓”的山石,传说是女娲炼石补天的石头,也有传说是织女下凡洗浴时放置衣服的仙石。天河东面有一座海拔1069米的娘娘山,山顶的娘娘庙里供奉着王母娘娘的神像。悬鼓观东北方向的石*山上有一座尼姑庵,叫“天池庵”。以前,这里是香火旺盛的地方。一边是观一边是庵,一边是女一边是男。经考证,是淳朴的郧西人为了纪念牛郎、织女而修建的。“要吃大米到竹溪,要娶媳妇到郧西”,郧西是美女之乡。郧西女子的俊美、心善、手巧是人们公认的。
考究六——南阳轶事
河南省南阳市宝天曼伏牛山区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这里古树参天,鸟兽群集,石人山南麓奇峰竞秀,满目涌翠,西峡龙潭沟瀑布群水石相依,风景独秀,是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相传牛郎由于得到千年古牛的指点,与织女在这里相遇并相爱,从此过着和谐甜美的生活。他们生了两个孩子后,王母娘娘知道织女下凡后大怒,派下天兵捉拿织女,牛郎大哭。老牛却让牛郎披上自己的通灵牛皮追赶,牛郎忍痛照做,后登天去寻织女,为了纪念这个通人性的千年老牛,牛郎曾经住过的山就叫做伏牛山。
牛郎织女故乡地图
而在南阳市城南20里的宛城区溧河乡,有一个叫牛郎庄的自然村,该村人说,传说中的牛郎就是他们村的人,是一个叫孙如意的年轻人。在牛郎庄发掘出了“神牛冢”石碑,随后村中修建了牛郎织女像,一到七月初七这里就香火旺盛。
神牛冢
牛郎庄中祖辈流传下来的牛家宅,据说是牛郎曾经的居住地。
牛家宅遗址
牛郎庄祖辈流传下来的饮牛坑,据说是牛郎当年放牛饮水的地方。这里无论是旱涝年份,该坑一直保持这个状态。
饮牛坑
下图是传说中的鹊桥所在地,据说该桥以前是石头桥,“*”中被毁,随后建碑纪念。
鹊桥纪念碑
因为牛郎织女被拆散后,传说中织女的出生地史洼村还保留着和牛郎庄不通婚的习俗。
至于人物原型方面,相关人士指出,牛郎织女其实都是凡人,是地道的南阳人。牛郎是南阳城西二十里的桑庄人,织女是城南二十里史洼村(俗称织女村)人。织女私奔嫁给了牛郎,织女家人发现后把他们拆散了。牛郎寻找妻子来到史洼村附近住下,随后便形成了牛郎庄。
如今每年七月初七,牛郎庄不仅传承着“炸巧果”、“乞巧”、“祭祀”等习俗,并且在这一天早上,老人还要把公鸡杀掉,怕它提前报晓而缩短牛郎织女相会的时间。
每年的七月初七前后,白河东岸的牛郎庄及其周围村民,都要到牛郎庄烧香祭祀、祈福求子。
牛郎织女传说最早起源于古人的星辰崇拜,是人们把天上的星宿神化与人格化的结果,对此南阳也存在物证。上世纪70年代,在南阳白河西岸的白滩汉墓发掘出一块“牛郎织女星座”汉画像石,右边牛郎执鞭所牵之牛,从体态、神态及行走来看,无疑是经过驯化的耕牛——南阳黄牛;左下角织女的跽坐状,也是汉代妇女操机织布的劳动姿态。
2007年南阳“牛郎织女传说”入首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2年10月,南阳市文化局具体实施了“牛郎织女传说起源南阳”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最终成功,由此在文化上认定了"牛郎织女传说源于南阳"的说法。
考究七——太仓轶事
在太仓南郊“六国码头”南面,刘家港旁边有一条黄姑塘,河边有一个黄姑村。古时候传说,这里是牛郎织女的降生地。北宋以前,村上有一座黄姑庙,庙里供奉着牛郎和织女的神像,这里有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
牛郎织女都是天上的神仙,牛郎叫河鼓星,后人讹称为黄姑星;织女叫织女星,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牛郎织女在天上*相爱,玉帝和王母娘娘认为他们“门不当,户不对”,以“谈情说爱,影响工作”为名,把织女严加看管,把牛郎贬下凡尘。牛郎下凡前,织女悄悄对牛郎说,如果到了人间想念她,可以把荷花缸里盛满清水,望着缸里的水面,就可以看到织女的倩影。牛郎铭记在心,降生到了太仓南郊黄姑塘旁边的黄姑村的一户农民家里。
黄姑村上的牛郎,从小父母双亡,在阿哥阿嫂家过活。有一只牛是天上的金牛星飞到牛郎身边,牛郎就把牛养好,经常到田头放牛,非常亲密。哥嫂平时一直欺负他,虐待他,烧了好东西偷偷吃,不给牛郎知道。老牛有灵性,知道哥嫂在家偷吃好东西,就叫牛郎赶快回家去吃。阿嫂恨透,逼着牛郎要分家。牛郎说我别的不要,就要这头牛,种一块地,住一间茅草屋。
分家后,牛郎和牛勤劳耕作,牵了牛下地耕种,与牛相依为命。牛郎聪明能干,逐步长成一个健壮懂事的小伙子,田里农活做完后,经常骑在牛背上吹笛解闷。想念织女时,望着荷花缸里的织女发呆。他吹的笛声优美好听,天上的织女听得着了迷,一直在彩云端里偷听牛郎吹笛,连续听了七七四十九天,勾起了对牛郎的爱慕之心。老牛说:“牛郎啊牛郎,你对她招招手,她如果有意思,会和你相会的。”牛郎抬头向彩云堆中望去,果然见有一位美丽的仙女,像荷花缸里的织女,就向她招招手,织女见牛郎向她招手,就从头上拔了一只银簪丢下来,“刷”的一声,银簪变成了一条通天大道,牛郎骑在牛背上,到天上和织女相会了。牛郎和织女你爱我,我爱你,就由老牛做媒,织女下凡降生到黄姑村,和牛郎结为夫妇。
他们男耕女织,生了一对双胞胎,一男一女,生活过得幸福美满。织女织的布特别好,生意好,还肯教黄姑村上的妇女们学织布,相邻关系很亲密。老牛临死前牛头搁在河岸上对牛郎说:“我死了以后,你把我的皮剥下来放好,到危及的时候可以派用场,披在身上可以上天的!”老牛死的那条河浜现在还叫“牛头泾”。
织女是玉皇大帝的孙女。玉皇大帝发现织女不在机房里织布,派天神天将查问,知道织女降生到黄姑村,与牛郎配成夫妻,还养了双胞胎。玉帝大怒,派天神天将将织女押解而去。牛郎在田地耕作,突然见天色不好,赶紧回家,发现织女不见了,抬头望望天上,见织女被天神天降押解上天,急忙披上牛皮,挑了一担儿女急急飞身上天,一边追赶,一边喊叫,“天将休得无礼,还我妻子!”织女见牛郎追来,心想我是玉帝孙女,谅必不会把我怎样,牛郎上天后肯定要受严刑,挥手叫他们不要跟来,牛郎不听,织女急了,把头上一枚金簪拔下来,朝身后划了一下,划出了一条银河,河水翻滚,波涛滚滚,把牛郎他们拦在河东,不能渡河。
玉帝把织女抓去后,狠狠的训斥了一顿,监禁在机房里织布。牛郎不能与织女相见,儿女们哭喊着要娘。地母娘娘(玉帝之妻,管大地上一切事)看织女可怜,向玉帝求情,玉帝同意每年七月初七织女与牛郎相会一次。这天,由鸟鹊搭桥,让牛郎织女带了儿女上天,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10、牛郎织女的浪漫情怀
牛郎织女的故事,由古典中蕴含浪漫,更反映了难能可贵牛郎织女的浪漫情怀
牛郎织女的故事,由古典中蕴含浪漫,更反映了难能可贵的曲折爱情。我们相信,在天河的两侧,牛郎织女一直默默地守护着彼此,一直见证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可贵精神,激励着青年男女追求美好爱情的决心和勇气!
2013年3月2日中国民俗协会理事长刘魁立与沂源县县委书记韩国祥共同为中国牛郎织女传说研究中心揭碑,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燕崖乡成为国家指定牛郎织女故乡传说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