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秀山花灯

科普小知识2022-06-01 16:23:35
...

秀山花灯,是中国西南地区花灯艺术中的一支重要流派,是集宗教、民俗、歌舞、杂技、纸扎艺术为一体的民间文化现象和民间表演艺术,是中国宝贵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遗产。历经数百年的发展,秀山花灯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艺术。

中文名称:秀山花灯

别名:跳花灯、耍花灯、花灯戏

流行地区:四川、湖南、贵州、湖北四省交界的土家族聚居地区

表演形式:歌舞说唱

1、基本介绍


秀山花灯

秀山花灯以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花灯艺术最具代表性而命名,又称跳花灯、耍花灯、花灯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歌舞说唱艺术,广泛流传于四川、湖南、贵州、湖北四省交界的土家族聚居地区。

秀山花灯表演每年从正月初二开始,至正月十五结束,十六以后叫"厚脸灯"。秀山花灯的传统表演,场地不限,院坝、堂屋、街头巷尾,只要有一个十多平方米的平地即可。由于各地花灯班表演形式和表演风格、表演内容的需要,也有需要特殊场地的。如表演"高台花灯",就需要传统老式的木方桌二至三张,表演的二人在几张桌子重叠高度的桌面上进行花灯二人转表演。花灯小戏,需要"搭台子",简易布景,一般是在坝子的土台上表演,或者在吊脚楼上表演。

2、花灯起源

秀山花灯它起源于唐宋,延续于元明,兴盛于清代,是一种集歌、舞、戏剧和民间吹打于一体的以歌舞表演为主的综合性表演艺术。秀山县素称"花灯歌舞之乡",其花灯戏源于汉族"灯儿戏",后来融入了秀山土家族、苗族的歌舞表演技巧,发展为一种格调新颖、歌舞动人、为汉、土、苗各族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

秀山花灯,是一种古朴、诙谐、抒情优美,集歌、舞、韵白为一体,并以打击乐、琴弦乐为伴奏的综合艺术。据历史记载,起源唐朝,兴盛于宋朝,发展于明代土司制度确立时期。元代以后叫跳团团。明代初便逐步传至周边县,并从黔北一带进入川南,最后到达云南。秀山建县后,清乾隆年间,吸收了外来音乐,后改称"花灯"。清末民初正式命名为"秀山花灯"。在民间,并逐步形成以龙凤(含峻岭)、溶溪、梅江(含兰桥)、洪安、龙池(含涌洞、石堤、海洋)等5个不同风格的流派。这些流派各自都有民间艺人代代相传。兰桥一带已发展为单边戏,并搭花台以表演有故事情节的小调类戏曲。

3、表演程序

秀山花灯的演出,有一套完整的程序,主要包括:设灯堂、启灯(请灯)、跳灯、辞灯。


秀山花灯设灯堂、启灯(请灯)仪式

在秀山花灯中,设灯堂是带有浓厚传统仪式的表演活动。花灯班在出灯前,都要设灯堂,供奉"金花小姐"、"银花二娘"神位,由灯师傅点燃香烛、烧纸钱敬奉花灯神,祈求、保佑跳灯人诸事顺利,平安吉祥。祭拜仪式后,就在灯堂又唱又跳。由灯师傅先领唱《安位》、《唱位》、《开光》,其后,齐唱《起灯调》,并将要演出的曲调唱一遍。请灯仪式结束后,花灯班就可外出跳花灯了。

跳灯,是秀山花灯的主要演出活动。花灯班都是在接灯人家的堂屋、院坝跳。先唱《观灯调》、《祝贺调》,临走时唱《谢主调》。

辞灯,到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花灯班就在河边坝子举行辞灯仪式,祭拜神灵,演唱《送灯调》,由掌调灯师傅领唱一遍春节期间所有演唱的花灯曲调(称收调)。然后焚烧花灯及神位,并将跳灯人的衣服从火上抛过,祈求跳灯人一年平安。

4、表演形式


秀山花灯二人转

经长期的发展与演变,秀山花灯的表演形式有:花灯二人转(两人表演的单花灯)、双花灯(四人表演的双花灯)、花灯群舞(多人表演的群花灯)、花灯戏(剧)等。

表演中,演员演唱的歌词叫花灯词。花灯词浓郁的乡土气息,陈述内容,表达情节,抒发情感,吸引观众。其中,有些花灯词吸收了汉族的一些民间小调以有采茶戏、花鼓戏等地主戏曲原唱词。除花灯戏外,表演只有一旦一丑两个角色,旦角叫幺妹子,丑角叫赖花子或别的名字。跳时,幺妹子头梳长辨,身穿大襟罗裙,右手执绸边花折扇,左手拿花彩巾,伸直腰,踏着丁丁步,载歌载舞,表演天真活泼、诙谐、泼辣的角色。赖花子则把头巾扎成"半边月",身穿对襟衣,腰系红绸带,手拿大蒲扇,踩着矮桩步,用"风摆柳"的动作围着幺妹子转,表演滑稽、诙谐的角色,唱词句型灵活,可长可短,既可长篇道上演唱,台下帮腔,演员与观众互相交流,融为一体。

1、花灯二人转


秀山花灯表演形式丰富

这是秀山花灯的主要表演形式。从表演中幺妹子和赖花子的地位看,它不同于全国其他地方流行的"二人转",而是具有地地道道二人跳"门斗转"的特点;是对"跳团团"的继承,是男的围着女的转、丑的围着美的转、矮的围着高的转。女的、美的、高的在中心地位,以"双脚并立回正身",保留着明显的原始女性崇拜的特点。

2、双花灯即由二男二女(二丑二旦)同时歌舞演唱。主要用来表现热闹、喜庆等较大场面,如《双采茶》、《大闹红灯》、《闹华堂》等,就是用双花灯形式来表演的。有的地方在表演中加入了"花子打岔"、"翻厂子"等表演和民间杂技艺术,从而增添了热烈氛围和乐趣。

3、花灯群舞是从"花灯二人转"发展而形成。是近30多年来专业文艺工作者辛勤研究探索的结晶,是人民群众所喜爱的表演形式,也是与新时代衔接得最密切的一种表演艺术。其表演形式是由二女二男、四女四男、多女多男来进行表演的较大型的花灯歌舞,演出要有专业舞台。

4、花灯戏秀山民间传统的花灯戏,又称"单边戏",也称"花灯歌舞戏"、"花灯小戏"。一般无布景,演员装扮也简单,情节简单,演出时间短。有生、旦、丑三种角色,内容多以表现民间生活和神话传说剧目为主。

5、主要剧目

秀山花灯主要分布在秀山的兰桥、溶溪、峨溶一带,主要剧目有:《牧童看牛》、《看牛下棋》、《三媳敬寿》、《箍桶匠》、《小媳妇》、《盘花》、《表妹盘花》、《老伴盘花》、《三碗饭盘花》、《花子醉酒》、《徐氏教子》、《徐氏做媒》、《玉乐瓶》、《下南京》、《卖花记》、《五杯酒》、《三碗饭》、《三星送子》、《同年妹打彩》、《闹江州》、《陈姑赶潘》、《四季景》、《万花池》、《宝儿搂姐》、《裁缝偷布》、《刘胡子哥哥下棋》、《打渔救生》、《王大娘补缸》、《百花赠剑》、《安安送米》、《送报条》、《闹五更》等30余折。这些小戏大多是反映人民群众劳动、爱情及百姓的日常生活,具有活泼轻松、风趣诙谐的特点,乡土气息浓郁,内容虽然单调粗浅,但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

6、花灯音乐

花灯音乐分器乐、声乐两大类。声乐中又分为灯调、正调、杂调、小调4类。古代花灯曲调有些已经失传,现用书面记录下来的不同曲调尚有560多种。灯调分请灯、启灯、出灯、看灯、会灯、送灯、烧灯等,是带祭祀性的。正调是带表演程序性的,包括请灯、开财门、送寿月、谢主、祝贺调五种。杂调是花灯音乐的精华部分,数量大、种类多,直接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爱情、社会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反映风情方面的有五更调、望郎调、送郎调、绣荷包、十字、十画、十把扇子、黄杨扁担、刮地风等;反映劳动和生活方面的有采茶调、油茶调、花调、黄花草、一把菜籽等。小调主要反映男女爱情,有十爱、十望、十看、十绣荷包等,具有诙谐风趣之特点。除此之外,还有像洛阳桥之类唱历史的。

在表演时,由掌调师起音和领唱,或由跳的演员自已唱。具有山歌、号子、民间小调等乐调的一些特点。乐音结构常用单乐段,一般由两个乐句或三个、四个乐句构成,未形成固定的板腔,但可反复多次演唱。旦角用假声、丑角用真声演唱。

花灯打击乐伴奏用马锣、镗锣、头钹、二钹等四种乐器,有些地方加用丝弦(瓮琴)伴奏。现在收集到的曲牌有19个。

花灯调大多情绪明快、活跃,节奏鲜明且稳定,带有强烈的动感和共鸣性。

7、花灯舞蹈


花灯舞蹈

秀山花灯现已收集整理的舞蹈语汇计300多个,步伐23个,扇法20个,单一动作40个,双人单一动作23个,亮相姿态14个。演出时,幺妹子身穿裙襟,头带红花,脚踏绣花鞋,右手拿折扇,左手拿彩巾。丑角赖花子,身上反穿皮背心,腰扎飘带,头巾扎个英雄结,右手拿把大蒲扇。大多以一旦一丑跳,也有两旦一丑、两旦两丑、两旦四丑一起跳的。在跳时,赖花子多以顺风起"矮桩步"动作和"三角步"、"横梭步"、"踩单边"的步法,下脚谨慎移重心,上身舞动走"弧线"的动律绕着幺妹子跳,幺妹子则踩着"丁丁步",以"单摆柳"、"单推磨"的动作,"欲摆提胯后迈步,两脚并立回正身"的动律,与赖花子形成"大团圆"、"门斗转"的位势跳团团。如此,形成旦角舞蹈端庄、秀丽、乖巧、高贵,丑角舞蹈朴实、健壮、诙谐风趣的特点。丑角的舞蹈动作最多,丑而可爱。

8、花灯唱词

花灯唱词,即秀山花灯的文学剧本。唱词刷白(道白)语言极少,只是出场时演员之间招呼一声,互答两句,有时花子打岔(插话)几句。在灯调中,正调的唱词,一般是古代流传下来不轻易改变的;杂调是针对迎灯人家情况而临场顺口填词的演唱,可以变动而即兴创作,也有一些传统内容不变。句式结构,一般以七字句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五字句、十字句,也有五、七字,三、七字,四、七字,七、五字,四、三、九、六、五字混句式。

词曲结构分为密集形、疏散形两种。密集形句后带衬字,疏散形正词中带衬字,大多散均可反复多次演唱。如唱"四季"、"十更","唱十"、"唱十二月"等。全部唱词均属秀山典型的山歌、民歌风格。优秀的《黄杨扁担》、《一把菜籽》、《黄花草》已被出版部门作为四川民歌出版,现已有固定内容,不再即兴填词。

9、花灯小戏

在梅江、兰桥、溶溪一带,民间花灯歌舞已发展为单边戏,始出现有生、旦、丑三个行当,也有五个角色的。表演出有情节和矛盾冲突的小戏。这些单边戏还大量吸收了民间阳戏、辰河戏的一音乐特点和表演技巧。演出时,在住房堂屋外阶檐边加宽搭成花台进行表演。唱腔、伴奏与歌舞表演一样。演出时间仍属每年正月初二到十五。至今民间保留下来的传统小戏有《牧童放牛》、《五媳拜寿》、《木匠省亲》、《花子醉酒》、《徐氏教子》、《闹江州》等20多个剧目。这些剧目大都反映了人民的生括、爱情和疾苦,具有语言生动、通俗,表演活泼、风趣,乡土气息浓郁的特点。

10、艺术特色

秀山花灯属中国稀有剧种之一。从表演中幺妹子和赖花子的地位看,它不同于全国其他地方流行的"二人传",而是具有地道的二人跳"门斗转"的特点,是继承古代的"跳团团",是男的围着女的转,丑的围着美的转,矮的围着高的转。女的、美的、高的在中心地位,以"两脚并立回正身",明显保留着原始女性崇拜特点。舞蹈形象及语言大都来源生活,生活气息浓郁。步伐全都适应在木方桌上进行特殊表演的特点,重叠桌子"跳宝塔"和用桌子"翻厂子"的形式,具有古代杂技特点。音乐和唱词基本源于山歌、民歌,小调特色浓厚。扇子功法深厚,比其他各地民间扇舞复杂、优美。打击乐只用金声、不用皮鼓,与县境内打家叶有缘。舞蹈动作形象生动、端庄秀丽、诙谐风趣。音乐曲调优美,领唱、帮唱、合唱、伴奏融为一体,具有典型地方特色。

11、花灯流派

因地域原因,秀山花灯已形成五个流派:龙凤流派:音乐主题鲜明、纯朴,词言简练,某些曲调具有劳动号子和高亢的山歌风味。动作灵活多变,以多旦多丑的群舞为其所长。表演时多在堂屋内,由掌调师领唱。众人合唱,围观者帮腔。场面壮观。扎灯小巧玲珑。

溶溪流派:音乐优美庄重,歌唱性强。在舞蹈上,矮桩步基本功扎实,动作粗犷诙谐。多在院坝、堂屋中表演,由掌调师领唱,众人合唱、帮腔。扎灯华丽大方。

龙池流派:音乐曲调轻盈、平稳,衬词的运用独有特色。舞蹈柔和了土家族摆手歌舞的某些身段。表演时,背部、腰部扭动幅度较大,动作别具一格,并多在方桌上进行。扎灯美观。

洪安流派:音乐柔和细腻,优美缠绵,常带过门和拖腔。多在方桌上表演。

梅江流派:曲调起伏较大,古朴典雅,单边戏唱腔多有拖腔。曲调结束句,多有由男丑提高八度音重复一次的唱法,别具韵味。有"不搭花台不唱戏"的习惯。

梅江流派:曲调起伏较大,古朴典雅,单边戏唱腔多有拖腔。曲调结束句,多有由男丑提高八度音重复一次的唱法,别具韵味。有"不搭花台不唱戏"的习惯。

12、继承发展

*,花灯歌舞在民间自行流传,世世承袭。

解放后,从1957年起,先后有四川省音乐学院、四川省歌舞剧团、重庆市歌舞剧团、四川省舞蹈学校、四川省艺术馆、西南师范学院、西南民族学院、四川省曲艺院、战旗文工团、省音乐协会、贵州省花灯剧团、湖南省艺术馆等单位,派专业人员到秀山采访、考察和研究。1958年1月,林祖炎、金干以秀山花灯格调,编纂出版了《四川花灯歌曲》。其后,重庆歌舞团编纂了《秀山花灯音乐》。1964年,秀山花灯歌舞剧团正式成立,把秀山花灯搬上了舞台。当年,秀山花灯歌舞剧团编印了《秀山花灯音乐》。1979年,剧团团长李树广编写了《秀山花灯(音乐)选集》。同年,剧团王世金又收集整理了《秀山花灯打击乐》。1984年,四川省舞蹈集成办公室与秀山文化馆合拍秀山民间灯录像带。1985年,剧团璩先凤,文化馆陈翠生同省舞蹈协会合编《秀山花灯》舞蹈专辑。至1985年止,近27年来,秀山编排的花灯节目,参加全国、省、地汇演、调演的达37个,合作和演出节目100余个,全部获得不同的奖励。共编写专著和介绍文章10余篇。四川省歌舞团和重庆市歌舞团,还用秀山花灯节目出国访问演出。《中国民歌选集》已将秀山花灯歌曲《一把菜籽》、《黄杨扁担》、《黄花草》等作为四川民歌收人,发行全国。上海交响乐团将《一把菜籽》编成轻音乐,把《黄杨扁担》谱成交响音乐在电视台播放。《黄杨扁担》经全国著名歌唱家朱宝勇、李双江、马玉琴、蒋大为等演唱后,已成为中国流行歌曲。

13、社会意义

在长时期的表演中,秀山花灯形成了舞蹈性、歌唱性、戏剧性、模拟性、民族性、地域性、程序性、群众性等特征,深受广大民众喜爱。抢救、保护秀山花灯,对于丰富民众文化生活,促进土家族民俗音乐舞蹈艺术及其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一篇:铜梁龙舞晚会

下一篇:梁平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