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手机瘾

科普小知识2021-11-20 22:19:30
...

手机成瘾又称手机滥用综合征,手机综合征、手机焦虑症等,区别于对手机的依赖,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一种痴迷状态。

1、表现

1.从来不关手机。38%的人24小时手机不离身,83%的人睡觉时把手机放在床边,这些都会对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2.经常边走边发短信。47%青少年认为社交生活离不开短信,42%的青少年称自己发短信能“盲打”。

3.利用手机来避开一些社交活动。15%的人承认,如果不想和陌生人交谈,他们会拿出手机来;超过50%的人喜欢以虚拟的形式交谈胜过面对面交谈。

4.每次出门必带手机。

5.每天会用手机登QQ或者浏览网页。

6.上厕所时也用手机。40%的人在上厕所时接过电话。

7.半夜起床接电话或用手机上网。

8.宁愿玩手机而不愿看电视。

9.一天没用手机会魂不守舍、精神恍惚。

2、分类

A型:娱乐性手机成瘾症:沉迷于手机娱乐,以玩各类手机游戏、以及观看视频节目为主。

B型:情感性手机成瘾症:把全部的情感和精力投入到即时聊天、短信、以及电话聊天中,以谋求一种情感安慰。

C型:时尚性手机成瘾症: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花费在关注手机、购买手机等活动中,追求手机使用的时尚性等,浪费不必要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D型:信息性手机成瘾症:通过手机上网功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搜索和收集与自己工作、学习无关或者不迫切需要的信息上,造成工作和学习效率的下降。

E型:功能性成瘾症:因为经常使用手机的某些功能,如时间、闹钟、计算器等功能,导致依赖甚至上瘾。

F型:强迫行为性手机成瘾症:不可自控的随时关注手机,例如几分钟就检查一次手机是否正常或者有电话漏接、短信漏掉、手机是否遗失等。

3、危害

1、频繁使用机,损身又害心。手机传送的无线电波,或多或少地要被人体吸收,从而可能改变人体组织。频繁而长时间地使用手机会使人的记忆力丧失,睡眠紊乱,心理烦躁,头痛等。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期,很多身体机能还不健全,手机辐射危害学生发育,影响身体健康,造成理解力、反应力、记忆力的明显下降,听觉受损,免疫功能失调。

2、影响思维方式,不利于成才。手机上网、QQ聊天、网络游戏、电子书等功能,以及不良短信等毒害青少年,严重影响青年学生健康地成长与发展。个别学生就是因为受不健康的内容的影响,情绪波动很大,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学生违纪违法,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3、破坏校纪,影响教与学。学生使用手机晚上躲在被窝里收发短信,看小说,玩游戏,深夜不睡,手机成为娱乐品,干扰他人休息,降低学习效率。在教室里,有的学生一节课连续收到五、六条短信,不能安心听课。有的课上手机响起来,扰乱教学秩序,影响自己听课效率。

4、乱交朋友,情感纠纷不断。手机是学生交往、联系的重要工具。校内,学生之间有事无事打手机,相隔一步之遥也打手机。为了减少老师的监控,同学的猜疑,与异性同学交往,都是通过手机。学生配备手机后,交际范围迅速扩大。有些学生不仅在校内交往频繁,而且与社会上很多人也有关联。有时校外的朋友一声呼唤,学生便谎称有病请假。

5、配带手机,学生安全无保障。学生在回家路上玩手机,不注意路上的行人和车辆,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同时给不法分子造成了可乘之机,他们见机起意,学生往往被骗、被打、被抢。寄宿生的手机有时放在寝室内,稍不注意,就可能被他人拿走。

6、手机消费,加重家庭负担。学生打电话、发短信是经常的事。经济条件差一点的学生,为了给同学、朋友打电话、发生短信,节衣缩食。条件好的学生手机费用极其高昂,大大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

7、炫耀攀比,助长享乐思想。有手机的学生到处炫耀,相互攀比,看谁的手机档次高。没有手机的学生羡慕有手机的学生,总是找出若干理由,要求家长为之配备手机。

8、分散注意力,学业成绩直线下降。有手机的学生,大多数在上课有玩手机的习惯。上课学生之间相互发短信,课间就那么几分钟也要玩玩手机,对手机十分牵挂和着迷。学生很难集中精力听讲、学习。

4、科学分析

手机瘾,全世界都是如此。西班牙一篇研究报告指出,在重度手机成瘾者中,身体出现莫名的痛苦,社会能力大大减弱。这些症状与因药物依赖或是赌博引起的心理症状有多处重合。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并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

随着新一代智能手机的出现,手机的功能变得异常强大,听音乐、看电影、打游戏、聊天、收发电子邮件、查阅新闻、发微博、处理公务,几乎无所不能,真可谓“一机在手,万事不愁”。然而,我们在充分享受智能手机给我们带来便捷和快乐的同时,也分明感受到,这小小的手机正在把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深深“迷住”,不少年轻人只要一有机会就开始把玩,乘车、行走等自不用说,哪怕就是在亲人团聚的餐桌上,老师传授知识的课堂上,也不肯放过。于是,身体受威胁,学业遭影响,与人的交流被忽视,这不仅破坏了亲情、友情,更危及人的正常交际能力。如果听任这种现象继续发展下去,那么就会有许多人患上一种新的“流行病”――“手机瘾”,到时候,那种学生、孙子、朋友等被手机“抢”走的现象就会非常普遍,可怕的冷漠症就会乘虚而入,手机就会成为“手毒”,害人不浅。

数据报告显示,普通人平均每天会看手机150次,去掉每天睡眠的时间,在醒着的时间里平均每6.5分钟会看一次手机。报告认为,人们如此的频繁查看手机其实是一种“上瘾”的表现,“瘾”越大越会影响人际关系。该报告引发热议,网友们纷纷表示自己“中枪”,甚至有人调侃“没有手机,上厕所都费劲”。

孩子为何会对手机上瘾?一是手机的确好玩,且会越来越好玩;二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学习和生活实在不好玩,甚至越来越枯燥,根本无法与手机虚拟世界的丰富有趣来抗衡博弈。所以,我们预防孩子手机瘾的关键之一,就是要搞出比手机更好玩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教师和父母要做出好榜样,如果他们整日也把玩手机,如何引导孩子?要以身作则地告诉孩子,除了手机,还有许多东西有趣好玩。

而对于那些少数已经患上“手机瘾”的人,相关部门应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尽快拿出科学的治疗方案,帮助他们戒掉这种心理疾病。学校和父母都不要对手机畏之如虎,一砸了事,这样反而会刺激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好奇心。可以采取一些温和的措施。特别是游戏和“儿童不宜”内容要依法限制。对已有手机瘾的孩子,绝不可再用“惩治”,可借鉴国外一些好的疗法,如德国治疗手段有三种:艺术疗法,如绘画、舞台剧、合唱等;运动疗法,如游泳、骑马、静坐等;自然疗法,如种花、洗衣、做饭等,对孩子们远离“旧玩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上一篇:心理疏导

下一篇:同胞竞争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