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陈俊卿

科普小知识2022-04-13 20:01:30
...

陈俊卿(1113年—1186年8月8日),字应求,莆田(今属福建)人。宋孝宗时期名相、诗人。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陈俊卿登进士第,授泉州观察推官。累官殿中侍御史、权兵部侍郎。宋孝宗即位,迁中书舍人,充江、淮宣抚判官兼权建康府事。隆兴元年(1163年),除礼部侍郎、参赞都督府军事,为汤思退忌,出知泉州。乾道元年(1165年)复召,又为钱端礼所忌,出知漳州,改任建宁府。乾道三年(1167年),召为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乾道四年(1168年),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后因与虞允文不协,出知福州,兼福建路安抚使。淳熙二年(1175年),再命知福州。力求去,提举临安府洞霄宫。淳熙五年(1178年),起判建康府、江南东路安抚使兼行宫留守。淳熙九年(1182年),以少保、魏国公致仕。淳熙十三年(1186年)卒,年七十四。追赠太保,谥号“正献”。陈俊卿有遗文二十卷、奏议二十卷,均佚。《全宋诗》录其诗九首。

1、人物生平

陈俊卿生于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自少严肃持重,不苟言笑。其父陈仁去世时,他像成年人一样操持丧事。

绍兴八年(1138年),陈俊卿中进士第二名(榜眼),授职泉州(今福建泉州)观察推官。陈俊卿在任内兢兢业业,同僚召集宴会时,他总是婉言谢绝。一日,郡中失火,郡守汪藻前来巡视,众官员正在别处饮酒作乐,陈俊卿将自己的轿夫借给别人,自己像以往一样因迟到而被诘问,陈俊卿只是深表歉意。不久后,众人得知了实情,向陈俊卿询问原因,他说:“我不能阻止同僚的行为,又借给他们仆人,怎么能说没有过错。当时汪公正在气头上,他能容忍我为自己开脱,而加重别人的罪过吗?”汪藻因而非常佩服陈俊卿,认为自己比不上他。

陈俊卿任满后,适逢秦桧当权,秦桧因他不依附自己,任满其为南外睦宗院教授。不久后,加职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市、延平区一带)通判,还未上任而秦桧已病死,陈俊卿便以校书郎之职被召回。宋高宗赵构挑选敦厚、稳重的人辅佐普安郡王赵伯琮(即后来的宋孝宗赵昚),陈俊卿被拜授官为著作郎兼普安郡王教授。陈俊卿向赵伯琮授经时,严肃地站立着,赵伯琮喜欢玩蹴鞠,陈俊卿就朗读韩愈劝谏张建封的信劝讽他,赵伯琮恭敬地听取了他的劝告。

陈俊卿后来历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创议道:“君主以兼听为美德,必然从根本上处事公正;人臣以不欺骗君主为忠诚,必然对大事通达。驾驭下属的办法,应该是恩威并施,抑制骄将,振作士气,那么纲纪端正而号令得以通行。”陈俊卿便弹劾韩仲通以冤陷无辜来附会秦桧,秦桧党人已全部被逐出,而韩仲通单独留下;刘宝总领京口,任意殴打、克扣士兵,并抗拒命令不分兵戍防。二人于是各自获罪。汤思退专权时,陈俊卿说:“冬天没云而雷鸣,这是指责宰相上不合天意、下不满足人望。”高宗便诏令罢免汤思退。

当时金国毁盟入侵之势态已经非常明显。陈俊卿便上疏举荐被闲置已久的张浚,但奏疏并未得到回音,他于是请求入宫召对,向高宗竭力陈说利弊,高宗才开始醒悟。数月后,高宗派张浚出守建康府(今江苏南京)。陈俊卿又说:“内侍张去为暗中阻止出兵,并陈述躲避敌人的计谋,动摇已定下的计划,请按军法论处。”高宗对陈俊卿说:“你可以说是仁者中的勇者了。”旋即被任命为兵部侍郎。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海陵王完颜亮率军渡过淮河,陈俊卿受命整顿浙西(今江苏苏南地区)水军,李宝凭借浙西水军等力量取得了陈家岛海战的胜利。同年九月,完颜亮在瓜洲(今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瓜州镇)渡江作战时死于内乱。完颜亮死后,高宗命陈俊卿治理淮东堡砦的屯田,并对所过之处的流民加以安抚。金世宗完颜雍刚即位时,派使者向宋议和,朝臣多附会同意和议。陈俊卿上奏说:“和议,本就是是不得已的事情,如果把得到过去的疆土当作实利,那么得到了未必能守住,这也只是一纸空文罢了。如今不如先端正名份,名份正那么国家威强,岁币就可以减少。”陈俊卿于是陈述选将练兵、屯田减租的策略,建议挑选文臣中有胆略的人为参佐,让他们考察军政,学习军务以储备将才。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禅位于太子赵昚(宋孝宗)。孝宗刚刚即位,陈俊卿便上书说:“治国的要领有三方面:用人、赏功、罚罪,这些方面之所以能推行下去就在于公正而已,希望陛下留意。”旋即升任中书舍人。当时孝宗立志收复失地,正把天下大事交付张浚。因陈俊卿忠诚正直、沉稳有谋,孝宗派他以原职充任江、淮宣抚判官兼管建康府事。陈俊卿上奏说:“吴璘孤军深入,敌人全军抵御,以致久久不能攻下,这是危险的策略。两淮的形势已很危急,应分别派遣水师直捣山东,金人必然回师自救,而吴璘可以乘胜夺下关中。我军等金军未到,先击溃其腹心力量,这是非凡的功劳呀。”正遇主和的呼声很高,孝宗命吴璘班师,也召回陈俊卿。陈俊卿奏陈十事:制定规划,振兴纲纪,劝勉风俗,严明赏罚,重视名份,遵从祖宗之法,蠲免无名之赋。

隆兴元年(1163年),建立都督府,陈俊卿被拜为礼部侍郎、参赞军事。张浚当初计划大举北伐,陈俊卿不同意。正遇谍报说金军聚粮于边境,诸将认为金军在冬季一定进军,应在金军行动前发兵,张浚便向朝廷请求北伐,宋军初战告捷,相继攻克灵壁(今安徽灵璧)、虹县(今安徽泗县)等地,但不久后便在符离之战中大败,陈俊卿也退守扬州。主和派庆幸他们的失败,主战派的意志也被动摇。张浚上疏待罪,陈俊卿也请求一同受罪,孝宗下诏将其各降二级。谏官尹穑附会宰相汤思退,认为应该罢除张浚的都督之职,改为宣抚使,管理扬州。陈俊卿上奏说:“张浚果真不可以用,那么就应该另选贤将。如果想责令他以后建立功绩,就请降他的官级以示惩罚,这是过去的法律。今天削去他的都督重权,置于扬州死地,如果他请求拜见皇上,台谏官加以阻拦,张浚所有的人情都失去了,还有什么后效可图?提出这个建议的人只知道厌恶张浚而想杀掉他,不是为恢复国家大业考虑。希望陛下下诏警告内外将领协调一致,使张浚自建成效。”陈俊卿再次上疏,孝宗醒悟,便任命令浚为都督,又召他为宰相,但最终还是被汤思退、尹穑所排挤,被派往江、淮视察军队。陈俊卿多次上书请罪,孝宗命他以宝文阁待制之职外任泉州知州,陈俊卿请求任宫祠官闲居,于是被任命为提举太平兴国宫。

隆兴二年(1164年),因金国又挑起战事,主和派汤思退获罪贬谪,太学生们请求孝宗召回陈俊卿。

乾道元年(1165年),陈俊卿入宫应答孝宗的询问,孝宗予以慰劳,陈俊卿便极力阐述朋党的弊端。不久后,拜官吏部侍郎、同修国史。他论述人才应当以气节为重,有气节的人,即使有小过也应当宽容他;奸邪的人,即使颇有才能也应当加以警惕。外戚钱端礼起用同乡亲戚为参政,想要快速获得相位,遭馆阁之士指责。钱端礼派门客私下告诉陈俊卿,自己百姓,一定引荐他共同执政,陈俊卿坚决拒绝。次日,陈俊卿进宫向孝宗读《宝训》,正涉及到外戚的内容,于是就说:“本朝家法,外戚不得参预朝政,意义深远,陛下应严格遵守。”孝宗点头称是,钱端礼因此怨恨他。后担任建康府知府。

乾道二年(1166年),陈俊卿担任吏部尚书。当时,孝宗未能去除蹴鞠的爱好,将要游猎白石。陈俊卿引用汉桓帝、汉灵帝、唐敬宗、唐穆宗以及司马相如的言论极力劝孝宗引为借鉴。孝宗高兴地说:“朕完全看到了你的忠诚、正直,朕决意重用你。朕在藩邸时,就知道你是忠臣。”陈俊卿拜谢。

陈俊卿又受命担任金使馆伴,便拜官同知枢密院事。当时曾觌、龙大渊倚仗旧恩,窃取威福,士大夫多出自他的门下。等到陈俊卿任馆伴使时,龙大渊为副职,陈俊卿在外面见到他,不与他说一句话,龙大渊呈上名片请求接见,陈俊卿也谢绝不见。洪迈告诉陈俊卿:“有人说郑闻拜官右史,某人当拜某官,可信吗?”陈俊卿追问消息从何而来,洪迈回答说从龙大渊、曾觌处。陈俊卿拿洪迈的话质问孝宗,孝宗说:“朕怎么会曾想到用这些人,一定是私下听到的消息。”于是下旨让龙大渊、曾觌离朝外任,举朝内外称快。

金送信给边境的官吏,要求索取以前所俘之人。陈俊卿请求用:“誓书中说:‘俘虏、叛亡是两回事,俘虏遣返已经很多了,叛亡的人不应该遣回。况且本朝两淮的百姓,为金国所俘虏的约数万人,本朝未曾因此而说什么,恐怕破坏两国的和议,使两国边境的百姓不得安宁。或许交战,那么曲直胜负就明显了’”来回报。

镇江军统帅戚方剖剥军士,陈俊卿上奏说:“内臣中有主管戚方的官吏应一同惩罚。”孝宗便下令罢免戚方,把内侍陈瑶、李宗回交给大理寺调查他们贪赃的材料。十一月,应当进行郊祀而天上雷鸣,孝宗亲写诏书,警告大臣,叶颙、魏杞都被定罪罢职,陈俊卿出任参知政事。当时四明献上银矿,将要召冶工在禁中锻造。陈俊卿上奏说:“陛下不去做帝王大事,而管有关部门的小事,恐怕会遭有识之人轻视。”翰林学士梁克家、莫济一起请求外出补官,陈俊卿奏道:“这二人都是贤才,离朝很可惜。”他便弹劾洪迈奸险狡诈,不适合在孝宗身边仁宗,洪迈于是被罢职。孝宗下令减去福建钞盐,罢免江西和籴、广西折米盐钱,免去诸道过去欠下的金谷钱帛数以万计。此后,政事稍稍集中于中书。

龙大渊死后,孝宗同情曾觌,想召他回朝。陈俊卿说:“自从赶这二人出朝廷后,内外百姓没有不称快的。今天又召回曾觌,必然使天下人大失所望。臣请求先将臣罢职。”孝宗于是不召曾觌回朝。殿前指挥使王琪受命前往巡视两淮城壁回朝后,推荐和州教授刘甄夫,刘甄夫得以被孝宗召见。陈俊卿说:“王琪推荐士兵将官是他的职责,教官是否有才能,关王琪什么事。”正遇扬州上奏说王琪传旨增筑之城已竣工,陈俊卿以此事询问孝宗,孝宗说他未曾下过这个命令。陈俊卿说:“如果诈传圣旨,这不是小的过错。”又奏道:“君主日理万机,怎能完全防范得到一切事情,只能凭借纲纪、号令、赏罚。不杀王琪,以后臣子就没什么事做不出来。”王琪因而被降级罢官。

最初,禁中密旨直下各军,宰相大多不清楚,内侍张方的事件暴露后,陈俊卿上奏说:“从今以后各个部门根据御笔亲令处理事情,必须奏审才能实行。”孝宗采纳了他的意见。不久后,因为宫内各部门不满,孝宗收回前命。陈俊卿说:“张方、王琪的事情,陛下的决定已清楚,忽然又告诉大臣说:‘禁中取一点喝的一点吃的,也必须等待申请、审批,岂不是停滞不前。’臣所考虑的事是大的命令,如三衙发兵、户部取财物,怎能是宫中细小的事情。我们只是充数的,最后裁断还是要出自陛下的命令。凡是奏审要取决于陛下,不是臣想专权,且并非新的条款,只是重申旧制。现在已经下令实行了又收回成命,内外惶惑,恐怕小人会怀疑我们因此而激起了陛下的怒意。”孝宗说:“朕怎会因为小人的话而怀疑你们呢?”

同知枢密院事刘珙入宫回答孝宗询问时,与孝宗争辩十分激烈,违背孝宗旨意。刘珙出宫后,孝宗亲书诏令任命刘珙端明殿学士之职,外出他主管一祠观。陈俊卿立即把诏书藏起来不宣布任命,私下上奏孝宗说:“前天的奏札,臣确实是草草写成,如果刘珙有罪,臣应当先被罢免。刘珙去职的旨令,臣未敢奉命发出。陛下即位以来,听纳谏言、依靠大臣,都是扬德之事。今天刘珙因为小事获罪,臣担心从此大臣都阿谀奉承地拿俸禄,这不是国家的福气。”孝宗脸上久久呈现悔恨之色,令刘珙出知江西。陈俊卿退朝后上奏自劾,孝宗亲自写书挽留他,并说:“你即使一百次请求,朕也决不会依从。”

乾道四年(1168年)十月,陈俊卿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

乾道五年(1169年)正月,经陈俊卿举荐,孝宗召四川宣抚使虞允文为枢密使。虞允文入朝后,孝宗任命就他为右相,陈俊卿为左相。虞允文建议遣使前往金朝索回北宋诸帝的陵墓寝庙,陈俊卿在孝宗面前陈述了自己的意见,又亲自写疏反对此举。孝宗使用弓箭,箭弦击中眼睛导致长眼膜,自此年六月开始到便殿休养。陈俊卿说:“陛下数月不亲临外朝,外间流言蜚语不断,都是辅相无德无能,不能事先询问,有损于圣德。陛下忧患勤俭,清心寡欲,前代英主所不能免去的陋习全都去除,看来只有骑射最终还未能忘怀。臣知道陛下并非乐于此种游戏,而是立志图谋恢复国土,所以埋头干事,检阅武装力量及储备,激励士气。陛下如果任用有智谋的人,分清赏罚,恢复信义,那么陛下的英名义烈,即使不能超过尊祖,也够震慑万里之远的敌人了,难道还限于区区百步间的骑射。陛下的身体,与宗族*百姓休戚相关,臣希望陛下将今日的事作为以后永远的借鉴。”

曾觌任职期满后,按例当轮换一个职位,陈俊卿打算任命他为浙东总管。孝宗说:“曾觌的意思似乎不想担任此职。”陈俊卿说:“此前陛下赶走了龙大渊、曾觌二人,大家议论起都很高兴。希望陛下去除个人的私情,伸张正义。”曾觌不高兴地离朝任职。枢密承旨张说为亲戚索求官职,害怕陈俊卿而不敢开口,恰巧陈俊卿休假,张说便向虞允文求官,得到了官职。陈俊卿听说敕令已经要发出,吩咐属吏把它扣留下来。张说惶恐谢罪。虞允文也面有愧色,但还是为张说的亲戚请求一个官职,陈俊卿始终不允,张说深以为憾。吏部尚书汪应辰与虞允文议事时意见不合,请求离朝,陈俊卿多次奏说汪应辰刚强正直,可以出任执政。孝宗最初与陈俊卿意见相同,但最终还是任命汪应辰为平江郡守。从此孝宗偏向虞允文,陈俊卿也多次请求离朝任职。

乾道六年(1170年),虞允文又重申向金索求北宋诸帝陵寝之事,孝宗亲自写札告诉陈俊卿,陈俊卿奏道:“陛下十分思念祖宗,想恢复故有的疆域,臣虽然愚钝无能,难道不知道热情赞扬陛下的计划,然而对于大事要考虑的万无一失,等一二年后,国家的力量稍强大些才可行,不敢为了迎合圣意而误国事。”陈俊卿于是闭门不出、请求离朝,孝宗让他以观文殿大学士之职出知福州。陈俊卿与孝宗告别时,仍劝其远奸邪、亲贤才,修明朝政,抵御外敌,泛使不能轻易派遣。陈俊卿离朝后,虞允文最终遣使出使金朝,最后不得要领。曾觌也被召回朝廷,出领节钺、位登保傅,而没有士大夫敢多说一句。

陈俊卿到福州后,为政崇尚宽厚,严厉打击盗贼,使海路平坦畅通,陈俊卿因功进升官职。转运判官陈岘建议在福州改行钞盐法,陈俊卿写信给宰执,极力说福建盐法与淮、浙二地不同,钞盐法最终未在福建施行。

在福州任职一年后,陈俊卿请求担任宫祠官,孝宗让他提举洞霄宫。陈俊卿回到家,看见破旧的府第只有几根柱子尚存,他仍怡然自得,毫不介意。

淳熙二年(1175年),孝宗再次令任命陈俊卿为福州知州。陈俊卿接连上章告归,孝宗拜他为特进,起授为通判建康府兼江东安抚使。孝宗召陈俊卿到垂拱殿问话,令他坐下,并赐茶。陈俊卿从容地说:“将帅应当由公选产生,臣听说诸将多因贿赂得官。曾觌、王抃揽权受贿,选用人都按御批行事。赃吏已调查清楚,而陛下亲自改正,这将如何劝惩人们?”孝宗说:“你说的很中肯。”陈俊卿上朝辞行,又上奏说:“臣离开国都十年,看见都城里谷贱人安,只有士大夫的风俗习惯大变。”孝宗询问原因,陈俊卿说:“过去士大夫奔走于曾觌、王抃府第的,有十分之一二,并且还害怕别人知道,现在就公然趋往,依附的人已有十分之七八,不再有所顾忌了。人才的进退取决于私门,实在不是朝廷的好事。”孝宗说:“王抃是不敢的。曾觌即使不时有所请求,朕大多予以抑制了,从今不会再来采纳他们的意见了。”陈俊卿说:“这些人声势已经增长,侍从、台谏的官职大多出自他们门下,不对陛下说实话,臣担心会有损朝廷纲纪,废坏有关部门的法度,败坏天下风俗,连累陛下的德行。”孝宗命二府在浙江亭为陈俊卿设宴饯行。

陈俊卿离开建康十五年,父老乡亲们高兴他又回来任职。陈俊卿为政宽简,罢除没有名目的赋税。当时朝中多通行“白札”,派左右亲信送往,陈俊卿上奏陈说此事的不利之处,孝宗亲自撰写札子予以褒奖。后拜官少保,仍通判建康府。

淳熙八年(1181年),陈俊卿上章告老,以少师、魏国公之职致仕。

淳熙十三年七月二十二日(1186年8月8日),陈俊卿去世,享年七十四岁。陈俊卿刚患病时,亲自撰文给诸子说:“遗书中只需感谢圣恩即可,不要祈求陛下的恩泽及功德,不要请求谥号和树碑。”孝宗听说后感伤不已,为他辍朝,追赠太保,谥号“正献”,令建康路转运司安排丧事。

淳熙十五年(1188年)七月二日,陈俊卿葬于莆田县丰保里龙汲山。

2、人物评价

总评

陈俊卿为相时,以用人为己任,所授官之人都是一时的杰出称职之人,他奖励廉洁、谦让之人,抑制追求名利之人。有的人才能可用,但资历浅,陈俊卿就私下推荐给孝宗,未曾对他人说。每次在朝廷接待士人和从远方来的地方官时,一定询问他们对时政得失、人才贤否的意见。

陈俊卿侍奉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为人忠诚恭敬,这都出自他的天性。陈俊卿清廉严正而彬彬好礼,终日没有疲倦的神情。他平时小心谨慎好像不善言语,而在朝中则严肃地发表直言,辨明邪正,斥责权贵毫不避讳。但凡他所奏请的,都是有关治乱安危的大事。陈俊卿与汪应辰、李焘十分友好,他敬重朱熹,曾多次上书推荐朱熹。陈俊卿逝世后,朱熹不远千里前来哭吊,并为其撰写《行状》。

历代评价

赵构:卿可谓仁者之勇。

赵昚:①卿前去国,盖有谮卿者,卿今日无一语自辨,朕益服卿厚德也。②备见忠谠,朕决意用卿矣。朕在藩邸,知卿为忠臣。

朱熹:公为相,以用人为己任,所除吏皆一时选。尤抑奔竞、奖廉退,或才可用而资历尚浅,即密荐于上,退未尝以语人。有忽被召对、改秩除用而不知所自者。每接朝士及牧守来自远方者,必问以时政得失、人才贤否。

杨万里:自祖宗暨于中兴,必畀以杰魁文武之佐,负大公至正之望,为一世善类之宗。故其人未用,而天下望之;既用,而天下悦之;既去,而天下惜之。其进其退,君子小人视之为己用舍、四海生灵视之为己戚休、中国四裔视之为国轻重。...在高宗及我圣上时则有若广汉张公(张浚)、莆田陈公,磊磊堂堂,后先相望伟如也。初,绍兴庚辰、辛巳间,敌情猘甚,国势臬兀,天下之望在张公,而廷臣莫敢以闻,首请用张以大慰民望、卒安宗社者,陈公也。是时,万姓三军,称张公为都督,而陈公为小都督,其系人望如此。至于乞斩大璫张去为、居外戚钱端礼之相、逐幸臣龙大渊、曾觌、议复奏审之法,及极言近习弄权债帅纳贿等,皆根抵天下治乱,天下称诵,其卓诡绝特之举者,皆陈公云。

脱脱:孝宗志恢复,特任张浚,俊卿斥奸党,明公道,以为之佐。洎居中书,知无不为,言无不尽,盖其立志一以先哲为法,非他相可拟也。

崔铣:宋之君臣任人也,忽邪忽正;修事也,忽暗忽明;议制也,昨是今非;虽有一二臣,然而张浚失之罔、陈俊卿失之懦、赵汝愚失之疏,其它末乎,无足赖也。

王夫之:故孝宗立,奋志有为,而四顾以求人,远邪佞,隆恩礼,慎选而笃信之,乃其所得者,大概可睹矣。陈康伯、叶颙、陈俊卿、虞允文,皆不可谓非一时之选也。

3、轶事典故

“八太师”、“一门二丞相”:

“八太师”指的是莆田“阔口陈”的“九代八太师”。

陈俊卿是南宋绍兴八年(1138)榜眼。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并枢密院使,后又进为左相。以少师魏国公致仕。卒谥“正献”。因之,陈俊卿的曾祖父陈仁、祖父陈贵、父陈铣都赠“太师”、“国公”。

陈文龙是南宋咸淳四年(1268)状元,拜参知政事(副宰相)。他以身殉国,诏赠“太师”,谥“忠肃”。因之,陈文龙的曾祖父陈钦绍、祖父陈衮、父陈粢都赠“太师”、“国公”。(按:后世也有称“一门二丞相”的,是指陈俊卿和陈文龙二人。又,陈俊卿登进士第时,是三十七岁;而陈文龙登进士第时,也是三十七岁。奇哉!)

4、个人作品

陈俊卿有文集二十卷、奏议二十卷,均佚。《全宋诗》录其诗九首。

5、家族成员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家世 先祖 陈准 晋惠帝时期官至太尉、录尚书事,封广陵郡公。
陈逵 东晋时袭父爵广陵公,官至西中郎将,卒赠卫将军。
曾祖 陈仁 追赠太师、沂国公。
曾祖母 黄氏 追赠徐国夫人。
祖父 陈贵 追赠太师、蜀国公。
祖母 李氏 追赠蜀国夫人。
父亲 陈铣 追赠太师、冀国公。
母亲 黄氏 追赠越国夫人。
卓氏 追赠冀国夫人。
—— 妻子 聂氏 封唐国夫人。
子辈 长子 陈寔 曾任朝奉郎、通判泉州事。
次子 陈守 曾任承议郎、权发遣漳州事。
三子 陈定 曾任承奉郎。
四子 陈宓 曾任承事郎。
幼子 陈宿 曾任承事郎。
女儿四人 —— 生平不详。
孙辈 孙子 陈垕 曾任承务郎。
陈址 曾任承奉郎。
陈坦 曾任承奉郎。
陈塾 生平不详。
孙女六人 —— 生平不详。

6、史料记载

《晦庵集·卷九十六·正献陈公行状》

《诚斋集·卷一百二十三·丞相太保魏国正献陈公墓志铭》

《宋史·卷三百八十三列传第一百四十二》

上一篇:虞允文

下一篇:梁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