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后金

科普小知识2022-01-15 19:17:56
...

后金(1616年—1644年,或称后金汗国)是出身建州女真的努尔哈赤在满洲(现今中国东北)建立的王朝,为清朝的前身。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或“金”,史学界一般统称为“后金”,以与12至13世纪的金朝相区别。至其子皇太极1636年改国号大清,后金共历21年,两位君主。

1、基本简介

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后裔,一直居住在中国东北。明朝永乐时,明朝欲压制北元残余*,于是明朝在中国东北一带设立远东指挥使司,开始著手控制女真部的各个部落。由于南宋时期女真族完颜阿骨打建立了金,所以作为女真的后裔建立后金。建州女真族猛哥帖木儿(努尔哈赤六世祖)时为明朝建州卫左都督,北方的部族*强大,南下压迫建州。猛哥帖木儿被杀,建州部*南迁,最终定居於赫图阿拉。

2、历史年表

南迁后,建州部与中原地区来往密切,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经济繁荣,八旗制度随即建立,而此时正是努尔哈赤担任明朝建州部首领。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袭封为指挥使,以祖、父遗甲十三副,相继兼并海西四部,征服东海女真,统一了分散在满洲地区的女真各部。


后金疆域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后金建州女真族的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分裂的女真各部,建立起后金政权,定都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割据辽东。改元天命。金国看到明王朝政治日益腐朽,边防日益废弛,就一再向明朝发动进攻,占领抚顺等地。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大金,改元天命。

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公布“七大恨”的讨明檄文,开始公开起兵反明。

1619年(万历四十七年),明*派杨镐为辽东经略,调集军队八万八千多人,号称二十四万,分四路进攻后金,想把金一举征服。努尔哈赤集中六万兵力,在萨尔浒(在今辽宁省新宾县西面浑河南岸)把明军打得大败,使明军死亡将领三百多人,士兵四万五千八百多人。

1621年(明熹宗天启元年)三月,后金军又先后攻下沈阳、辽阳,占领辽河以东大小七十多个城堡。努尔哈赤把都城迁到辽阳,并且继续大败明军,占领了广宁(今辽宁省北镇县),形成对山海关以内地区的威胁。

1626年,努尔哈赤在宁远战役中被明军的大炮打伤,去世后,爱新觉罗·皇太极即位。

1636年(明朝崇祯九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年号崇德,“大金”国号停止使用。清朝正式建立。

1643年皇太极病死,九子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

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统治,明崇祯帝自杀。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打败农民军。同年(顺治元年),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在北京再次即位,定都北京。

清廷先後镇压了各地的农民军残馀*和南明抗清武装,逐步统一全国。在清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由於规定所有人必须剃易服,曾在南方遭到了部分汉族等各族人民的武装抵抗,发生过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江南抗清军民事件。为了抗清,郑成功还在1661年攻下了被荷兰殖民者占领的*。

3、发展历史

建州女真的兴起

女真人一直居住在满洲(即今中国东北),后分为三部,其中一部最为强大,该部明代时称为建州女真,即今中朝边境的长白山一带。明太祖时,明为包抄和压抑北元残余*,于是在满洲一带设立远东指挥使司,开始着手控制女真部的各个部落。明*先后将建州女真分成三个卫,总称“建州三卫”,其首领大多为女真部族的领袖。

建州女真猛哥帖木儿(努尔哈赤六世祖)时为明朝建州卫左都督,北方的部族兀狄哈*强大,南下压迫建州女真。猛哥帖木儿被杀,建州部*南移,最终定居于兴京,并并入建州卫。

南移后,建州女真部与明朝交往密切,建州部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1570年代,建州右卫王杲沿边作乱,被击斩后,儿子阿台继续和明军对抗。辽东总兵李成梁又发动攻击,向导觉昌安和儿子塔克世在混战中死亡。这场战争使“建州三卫”瓦解,部落零散,各自为政。而此时正是塔克世之子努尔哈赤任明朝建州部首领。1586年(明万历十四年)努尔哈赤被明*袭封为指挥使,以祖、父遗甲十三副,相继兼并海西女真部,征服东海女真部,统一了分散在满洲各地的女真各部。八旗制度亦在此期间建立,成为后金的一种社会和军事组织形式。至1605年(明万历三十三年)时,已对内称建州等处地方国王。

此后,努尔哈赤的内外联系更为频繁。内外发布政令、布告,记录各项公务事宜等,都是借用蒙古文或汉文来完成。女真人虽有自己的语言,但此时并没有自己的文字,故给日常交流带来诸多不便,而且由于缺乏懂蒙古文的人使得上下难于沟通。因此,努尔哈赤决心创制自己的文字--满文来书写满语。1599年(明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努尔哈赤下令借用蒙古文字编制满文。

建立后金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西老城)称汗,国号“后金”,改元天命,两年后(1618年,天命三年,明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公布名为“七大恨”的讨明檄文,起兵反明。1619年(天命四年),后金与明朝的第一场关键战役--萨尔浒之战爆发。明神宗任命杨镐率领四路明军合击后金军,准备直捣后金大本营赫图阿拉。四路军的主帅分别为山海关总兵杜松、辽东总兵李如柏、开原总兵马林和辽阳总兵刘铤。然而,明军情报却泄露给后金军,使后金军早有准备。结果努尔哈赤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法,以少胜多大败明军,从而改变了辽东的战略格局,使得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此后后金采取主动出击的方针,而明朝相对于后金处于被动局面。


努尔哈赤

明亡清兴1621年,努尔哈赤于三月十三日率重兵围攻沈阳。沈阳城很坚固,而且埋伏火炮,故易守难攻。但由于城中降兵叛变以及后金军不断加强兵力,后金终攻克沈阳城。同年,后金还成功攻取辽阳,并下令迁都辽阳。1625年,后金又决定迁都沈阳,并改沈阳为盛京。

努尔哈赤于1626年攻打宁远,是为宁远战役。然而宁远在明军将领袁崇焕的防守下久攻不克,后袁崇焕采用红夷大炮,将努尔哈赤打成重伤,不久逝世。第八子皇太极在一场权力斗争获胜后继位。由于东边的李氏朝鲜亲明,而且明朝作战时常有朝鲜兵参战,皇太极遂以此为借口下令攻打朝鲜,使得后者降伏。这场战争在朝鲜历史上被称为“丁卯虏乱”。此时山海关外,明*只剩下锦州、宁远、松山三个据地,其他已成为后金汗国的领土。皇太极随后通过反间计,使得崇祯帝中计,将袁崇焕以“通虏谋叛”等罪名处死。从此后金基本控制了关外。不过,由于朝鲜王朝之后仍然奉行亲明政策,皇太极于十年后再次下令进攻朝鲜,最终迫使朝鲜屈服并成为其属国。这场战争在朝鲜历史上被称为“丙子虏乱”。

与漠南蒙古的对抗

从17世纪初开始后金即与漠南蒙古(即今内蒙古)察哈尔部发生一些小规模军事冲突。不过直到此时,由于之前后金的羽翼实力尚未丰满,努尔哈赤不敢同时与明朝和漠南蒙古进行两线作战。萨尔浒战役大获全胜后,后金继续攻击明朝驻守的铁岭,大伤元气的明朝此时不得不向末代蒙古大汗林丹汗求援,并给予蒙古以经济方面的好处。于是林丹汗急派内喀尔喀五部、科尔沁部率军万余人驰援明军,当蒙古援军抵达铁岭时,后金军已经攻陷铁岭,在数量占优且士气高涨的后金军的攻击下,蒙古军战败。铁岭、沈阳之战的失利使林丹汗的*退回到漠南蒙古境内。

皇太极即位后,决定在南下入关之前解决蒙古这个后背隐患,以避免重蹈金朝的覆辙。为消弱林丹汗的*,皇太极对蒙古各部采取联姻、劝诱、征讨一系列软硬兼施的策略。而且由于林丹汗后期在*红教喇嘛沙尔巴呼图克图的影响下皈依红教,引起信奉黄教的蒙古众多部的不满,使得这些部落开始疏远林丹汗。同时,在后金军的优势武力打击下,漠南蒙古各部逐渐瓦解。林丹汗虽组织力量抵抗,但其下属已逐渐离心离德,纷纷向后金投降。3月皇太极决定亲自对林丹汗进行最后一次决定性的征讨战。在后金大军压境之下,林丹汗撤退到漠北蒙古喀尔喀部,然而喀尔喀部不愿接纳他。在皇太极的追击之下,林丹汗只得西逃,在此期间部下不断为皇太极的追兵所收拢。至1634年,林丹汗逃至大草滩(今甘肃境内)一带安营扎寨,但在此因病去世。林丹汗去世后,其*加速走向崩溃。第二年(1635年),林丹汗之子额哲归降皇太极,并献上据说是当年元顺帝离开中原时带走的传国玉玺。漠南蒙古遂被并入后金版图。

皇太极于次年(1636年)在沈阳称皇帝,上尊号“宽温仁圣皇帝”,改国号为大清,改族名为“满洲”,改元崇德。后金汗国遂为大清帝国所取代。

4、后金开国五大臣

后金开国五大功臣是后金政权的开国元勋及中流砥柱,相传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曾与五人结拜为兄弟。分别是:额亦都、费英东、何和礼、费扬古和扈尔汉。

由于跟随努尔哈赤白手起家、从无到有,所以努尔哈赤对五大臣的信任与器重溢于言表。他们终其一生都在整个后金政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扳倒广略太子褚英就是一个例证。五大臣能征善战、功勋卓著,为后来大清八旗军队打下中原*奠定根基。因他们皆年少于努尔哈赤,所以努尔哈赤欲托以后事于五人。然而,五大臣却全部先于努尔哈赤去世。努尔哈赤多次为此事泣泪不止,曾说:“朕所与并肩友好诸大臣,何不遗一人以送朕老耶!”他们死后均获得至高殊荣,子孙后代居高位者亦不在少数。

5、各项政策的实施

议政王大臣会议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议政王”与“议政大臣”集议诸事的一种议政形式,在清朝前期相当长的时间里,为皇帝指挥下议处军国大政的最高权力机构。这种特殊的治理国政制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首先是与八旗制度及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制密切相联的。

剃发易服

女真族与广大汉族在发式上有很明显的差别,汉族蓄满发,女真族留辫发。努尔哈赤把汉族改变发式、剃去头发作为其归降后金的标志,因此,他每攻占一个汉族聚居的地方,就下令汉族“剃发”,即剃去前半部头发,后半部依照女真族(满族)的习俗削发垂辫。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袭破抚顺,不仅李永芳剃发投降,而且“抚顺被虏军丁八百余人,又尽髡(古代剃去男子头发的刑罚,这里指代剃发)为夷……”后金军攻占辽阳以后,大肆推行剃发的命令,努尔哈赤“遣三骑持赤帜传令,自髡者贳(赦免)不杀”。在他的强制剃发的命令下,致使“河东之民,无留髫(假头发)矣”。努尔哈赤在辽河以东推行剃发令所取得的成果,使他确信,他可以兵不血刃地把剃发令推行到尚在明朝控制下的敌占区去。

关于黄衣的活动,《明实录》记载:“辽阳先是有原任通判黄衣者,广宁人,袁应泰委视仓借,城陷白髡降奴,奴衣以红蟒与赢一头,复人广宁,为奴游说。巡抚薛国用执而戮之,具疏以闻。”据《满文老档·太祖》记载,天启八年(1623年)三月初四日,努尔哈赤派到广宁去的黄通判被杀,努尔哈赤可能是考虑到他为后金丢掉了性命,便任命他的儿子黄延增为守堡,派到武靖营为额真。

满汉同住

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金军接连攻克沈阳和辽阳以后,为了巩固对辽沈一带的统治,金当局急需把建州地区的女真民户迁入辽沈地区,为此努尔哈赤下令女真民户大规模地向西迁移。从十一月到十二月,建州的女真民户迁进了辽沈地区。为了妥善安置这些后迁进的女真民户,努尔哈赤采取女真与汉人合住同食共耕的办法。

天启元年(1621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努尔哈赤下达汗谕,规定了女真与汉人合住同食共耕的具体办法,说:“前曾谕令诸申人(女真人)、汉人同居一屯,粮则共食,共以草料喂养牲畜。诸申人不得欺压汉人,勿得掠夺汉人诸物。倘如抢夺侵害,汉人来诉,则治罪。汉人尔等亦勿得无中生有捏造浮言。倘捏造浮言,经双方事主当面对质,确系伪造,则从重治罪也。……诸申汉人不得糜费或买卖粮谷,倘知有买卖者等,则必治罪。开粮窖时,诸申、汉人合开。汉人、诸申每月每口给粮汉斗四升。”

军事组织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过程中,把女真人编为八个旗,旗既是一个行政单位,又是军事组织。每旗下面有许多牛录,一个牛录三百人,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打仗。这样既推动了生产,又加强了战斗力。


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的直接来源是“牛录额真”,本为女真人出猎开围之际临时设立的“十人之总领”。1584年,出身建州左卫世家的努尔哈赤兴起,牛录额真成为了建州治下的正式官名,且统辖规模扩大至300人。随着建州*的进一步扩大,牛录的数目也不断增多。1601年,努尔哈赤于每个牛录设牛录额真1员,5牛录为1甲喇,设甲喇额真1员;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1员,创建黄、红、蓝、白四固山(四旗),是为后来八旗制度的主要基础。1615年,建州已经吞并除叶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而且蒙古、汉人也多有归附。麾下牛录已有百倍于起兵之初的规模。因此,努尔哈赤于该年又增设四旗,将原来的旗帜周围镶上其它颜色。黄、白、蓝旗镶红边,称作镶黄、镶白、镶蓝旗;红旗则镶白边,称作镶红旗。它们与原本的纯色的正四旗合称“八旗”,此后旗色再未有变化。当时各旗尚由汗与各旗主贝勒分别掌控。

粮食问题

天启元年(1621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汗谕规定:“汉人、诸申每月每口给粮汉斗四升。”为了解决迫在眉睫的粮食问题,努尔哈赤于天启元年(1621年)十二月初一,又命令汉人如实报告存储的粮食的数量,并且实行按人口定量配给粮食的办法,具体的配给数量为:“按诸申的人口计算,一个月每人给四升粮。”四升粮约合十六市斤。即使这样压缩消费,仍然解决不了燃眉之急,天启四年(1624年)正月初五日,努尔哈赤命令大规模清查粮食,清查的范围为“金国辖区的大部分地方”。努尔哈赤命令,清查过后,无粮之人皆收捕之,并将其男丁数、人口数,造册奏汗,以听汗令。汉人的粮食皆称量之,并将石数造册,由所去之大臣掌之。令诸申(女真)看守粮食。同年三月二十日,关于清查粮食还修改了划分有粮无粮的标准,努尔哈赤下达的汗谕规定:“一口有五斗粮者,即列有粮人之数内;一口有四斗粮者,若有牛驴,则列入有粮人之数内,若无牛驴,则为无粮之人。”李林的《重译满文老档》卷61还有这样一句话:“要把(无粮)户带来,作为阿哈。

按丁编庄

后金的按丁编庄是农奴制的田庄,庄丁是农奴,备御以上的各级官员是农奴主。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庄丁除了受备御以上官员的压迫和剥削外,还要多受庄头的一层剥削。·后金的农奴主通过庄头对庄丁的管辖来实现农奴主对农奴的剥削。庄丁对后金贵族和庄头提供劳役地租,后金贵族通过庄头则对庄丁实行超经济的强制。毫无疑义,后金的按丁编庄对于辽东地区原来的封建租佃关系是一种明显的倒退。金通过庄头对庄丁的监督把庄丁牢牢地固定在封建的土地之上。

迁徙汉民

努尔哈赤占据辽河东西广大汉民居住区域后,大批量地迁徙辽民。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两次,小规模零星迁移,则始终不断。

天启元年(天命六年、1621年)十一月十八日,努尔哈赤命令“和硕阿敏贝勒率兵五千去镇江”,执行强制搬迁令,命令凤凰城的游击,把镇江、汤山、宽甸、镇东堡、镇西堡等地属下的小村的堡民,都强制迁移到萨尔浒。


后金武器

为了强使人民搬迁,努尔哈赤还命令以孤山为边界,把在那以南的房屋全部放火烧掉。这次强制迁徙显然是针对同年七、八月镇江人民的武装暴动而采取的残酷报复措施。天启二年(天命七年、1622年)正月二十四日,努尔哈赤率军进驻广宁,他在占领广宁不过十天之后,在二月初四下达给都堂的文书中,又让辽河以西的广宁九卫的百姓迁辽河以东,规定:锦州二卫迁到辽东(辽阳),右屯卫迁到金州、复州,义州的一卫迁到盖州,义州的另一卫迁到威宁营,广宁的一卫迁到奉集堡,广宁的其他三卫迁到沈阳。

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后金军攻占了辽阳之后,又把*和掠夺带到了辽阳。他们的残暴行径终于激起民变:“有诸生父子六人,知必死,持刀突而出,毙其帅,诸子持梃(棍棒)共击杀二十余人。仓卒出不意,百姓乘乱走出,五六百人结队南行,建州不之追。”金国不仅在辽阳草菅人命,而且大肆抢夺搜刮民财,“奴酋据辽阳,封贮府库,民间金银缯绮搜取一空”。在正式放抢之前,努尔哈赤下令,规定大家富户只许留下衣服九件,中等人家准许留下衣服五件,下等人家准许留下衣服三件,其他的财物一律交出,这一命令使辽阳汉人家家破产,室室皆空。后金当局把以这种方式强抢的衣服聚集在辽阳的教军场上,供给女真和蒙古的贵族们取拾享用。

天命八年(1623年)六月初九日,努尔哈赤为复州人民再次暴动的激烈反抗所激怒,派大贝勒代善会同宰桑古台吉(舒尔哈齐的第五子)、多铎台吉(努尔哈赤的第十五子)、硕托台吉、阿济格阿哥率领每牛录十五人,计二万人再去镇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