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端
曹端(1376—1434年),祖籍山西曲沃,出生于河南渑池,任职山西霍州,一生两度在霍州担任学正,前后18年,后卒于霍州并葬于此地。其著述颇丰,主要有《〈通书〉述解》《〈孝经〉述解》和《四书详说》等十余部著作。
字号字:正夫,号月川
1、史书记载
霍州州衙树立的曹端像
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风水、时日之说屏不用。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报。年荒劝振,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知府郭晟问为政,端曰:“其公廉乎。公*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晟拜受。遭艰归,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受学。服阕,改蒲州学正。霍、蒲两邑各上章争之,霍奏先得请。
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末学鲜或及之。古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阅读答案。”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端先后在霍十六载,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诸生服心丧三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
(节选自《明史·曹端传》)
2、生平
曹端(1376——1434年),字正夫,号月川,生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乡曹滹沱村。本姓杨,五世祖过继于舅父曹家,因而姓曹。其母邵氏因梦修竹之吉祥而生曹端。
曹端二三岁时就与其他儿童有所不同,坐必直身,立必拱手,不随便与他人戏谑。吃饭时知道孝让,祭扫时知道恭敬,俨然有一种成人的风度。其父大异,给他取名叫端。
五岁时,曹端看到号称中国古代哲学之源的《河图》、《洛书》,就摹画在地上问其父亲,父亲竟被问倒。七岁时开始探究自然界的风雨雷电的形成原因,明白了天气变化而识气象。
关于识天象的事,曹端家乡还有几个这样的故事:其一,收麦时节,曹端的父亲看晴日朗朗欲出场晒麦,曹端对父亲说:“不可多出”。端父看天气实在太好,就把麦子全部摊了出来。午后天气突变,雷声大作,急收麦而不及,结果大量的小麦被雨淋在场里。其二,端父用牛车到义马拉煤,曹端对父亲说:“爹吔,记着回来时把牛鞭拿回来啊!”父未解其意,结果回来时,车近石河,突发倾盆大雨,由于石河宽阔,牛车行驶太慢,河里水势渐涨,端父急忙抛下牛车,到了河西岸,扭头发现牛和车已被卷入滚滚洪水之中。曹端的父亲怀揣牛鞭沮丧的回到了家中。其三,由于曹端所学的气象知识日渐丰富,逐渐的就能观测一年的天气了。有村民问,今年可否种谷子?曹端说:“无秕(bi指不饱满的子实)多种”。村民把曹端的话误听为“无必多种”的意思,种的谷子甚少,结果当年谷子颗粒饱满,丰产丰收。
曹端九岁入私塾,熟读《孝经》、《忠经》,父亲问什么是忠孝,曹端回答说:“忠以事君,孝也可以为忠,忠也可以为孝。”父亲感到颇为惊异。
十五岁时,曹端已通读四书五经,博览群书。他读了宋代儒学家周敦颐写的《太极图说》、《通书》,张载写的《西铭》后,高兴地说“最根本的学问原来在这里啊!”于是笃志研究。父亲为他建一简陋书房,名“勤苦斋”。他从早到晚在这里废寝读书,冬日严寒不在里面生炉子取暖,夏日炎炎不使用扇子,不饮酒,不喝茶,心无外慕,手不停披,座位下脚踏的两块砖都被脚磨穿了。
二十岁左右的时候,曹端补授博士弟子,时有“作文不必巧,载道则为宝”之论。一个姓陈的同乡见了曹端惊讶的说:“世界上竟有这样的好学之人!”于是将女儿许给了曹端为妻。
惠帝建文二年(1400年),曹端放在书房里的两匹丝绢被盗,同住一个院子的人们都很惊讶,曹端却说“人失人得不足介意。”有邻居已经看见偷盗丝绢的人,劝曹端到官府去告他,曹端却说,区区两匹丝绢将一个人告上法庭,这个人一生的名誉就被败坏掉了,这样做不值得。自己家里被盗,曹端想的却是盗贼被揭发出来今生今世不好做人,所以根本不去调查追究,足见其为人厚道。
次年,曹端代理渑池儒学的事情,吏部使者查对文卷,以前任官员违反法式,误将曹端投入*。曹端光明磊落,泰然处之,作诗自遣,曰“仰天心无愧,俯地意不惭”。时间不长,事情终于弄清楚了。
曹端读了谢应芳的《辨惑编》,甚感兴趣,认为这本书阐明了正当的道路、正确的途径,驳斥了那些有危害的不正确的说法,是纯正学问的精华。于是他写了《性理文集》,力辨信仰佛教和道教的错误,他反对一切装神弄鬼、巫术、阴阳风水、时日吉凶等封建迷信活动。在二十七岁那年,曹端请渑池县杨县令毁掉四乡神庙百余座,只保存了夏禹、雷公二庙。曹端极其体恤百姓,极其讲究仁爱孝道。他请渑池县令为百姓修建了土地庙、修建了谷坛,让百姓祈报有好收成。曹端对父母至孝,父亲当初笃信佛教,曹端在三十三岁时,对父亲说自己编写了一本书,叫《夜行烛》,共十五篇,“首陈善恶祸福之由,继以保身正家之要,期间明礼却俗,阐道辟邪,训子孙友兄弟、睦宗族、和邻里,嘉奖善行无说不备。”父亲夸奖了他,并按照书上所说的尽量去做。曹端收集抄录家规编写成书;作诗劝兄弟住在一起,和睦相处;制定戒条警告子孙安分守己;“建宗祠,置祭田,以祀先世。建义祠,以祀外族”。渑池县令公开赞扬曹端的故里为“端士里”。
明成祖永乐六年(1408年),曹端参加了河南乡试中举人第二名;次年赴京会试,以副榜第一授山西霍州儒学学正(州里主管教育的官员)。
曹端到霍州之前,霍州考取举人的甚少。自从曹端到霍州后,省里每次举行乡试都有霍州人中举,多的时候甚至一次考取五六人。霍州学者李德与曹端同时讲学霍州,等他见过曹端回来对学生说:“学不厌,教不倦,是曹先生的高尚品德。而且他知识渊博,博古通今事理,没涉及的学问很少。古人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你们得到了真正的人师啊!”于是李德避席不在霍州讲学。曹端知道这件事后,赞扬李德的谦虚和情意,叫学生聘请李德继续在霍州讲学。曹端每次上课,均衣冠整洁,学生问之,据理答之。一言一行,皆有规矩;一动一静,尽合准绳。接人温和,不计短长,不言货利,以诚心待人。他教导学生,在课堂上学过的那些做人的道理,务必从自身做起。四面八方来听曹端授课的学生日益增多。
明永乐八年(1410年),霍州饥荒,曹端把自己的俸禄接济贫困学生,又积极劝赈,使不少贫困百姓存活下来。
霍州一个砍柴的卖了柴买米,意外的在米中得到了一个金钗,砍柴人第二天发现后立即还了失主。有人问:“砍柴那么辛苦,现在得到了一个金钗,为什么就轻易归还了呢?”砍柴人说:“曹郡博(曹端)有道人也,以有道者倡教吾霍,可不知化乎!”曹端听说这件事后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他寻访砍柴人姓名入了郡志。
曹端三十九岁时,参政张公到霍州考察,才知道曹端举止卓异,握着曹端的手说:今天我算知道了曹正夫了。张公大书“廉静”二字赠给了曹端。
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四十三岁的曹端在霍州任职了九年,就在这年他的母亲在河南渑池县老家病故。惊闻噩耗,极度哀伤的曹端在第二天就踏上了回家的路。一路上,曹端披发光脚,身披草帘,只饮水不吃饭,途中有见到曹端的人感激涕零。曹端徒步到家,恸哭几绝。不料当年十一月,父亲也不幸病逝。曹端五味不入口,父亲的殡葬事宜按照家礼,不用风水不摆设祭坛。埋葬了父亲后,曹端在父母墓旁建茅庐守墓三年。期间,渑池、霍州两地众多的学生跟着曹端在墓侧就学。曹端在父母墓侧放置一石碓臼(duijiu)舂米做饭。服丧未满,霍州人就上书请他复职,没有得到批准。
1421年,曹端改任蒲州学正。在蒲州,曹端的品德操行、教学态度和在霍州时一样。在曹端的教育下,霍州、蒲州民心归化、乡风淳朴,人们都耻于争吵和打官司。一个学生与一继母打官司,曹端教育他说:“闵损、王祥(二十四孝之一),皆善事(侍奉、侍候)继母者。继母而不敬事,视父为何人?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况继母乎?”说完这番感人至深的话,曹端不禁流下了眼泪,在场的人也都忍不住抽泣,那对母子终于悔悟而归。
明永乐二十二年(1422年),曹端在霍州时的高才弟子郭晟擢升西安府同知(第一副知府)路过蒲州时,郭晟特来拜见恩师,并请教为政之道,曹端答曰:“其公廉乎!古人云: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意思是,大概无外乎公和廉吧!古人就说过,属下不惧怕我严肃厉害、严格管理,可是敬佩我廉洁自律、清白做人;百姓不一定服气我有多大本领,但会佩服我公正无私,品德高尚。公正无私,品德高尚,百姓就不至于心存轻蔑或抵触;廉洁自律、清白做人,属下就没有胆量犯上或蒙骗。郭晟对这段话感到非常敬佩。郭晟“以公廉称”,后被兵部尚书王某推荐为西安知府,在西安工作过九年。与曹端同时代一生颠簸仕途的山东巡抚年富老人,忧于吏治,患于民生,于济南山东抚台署衙,在曹端的廉政箴言后面加上了“公生明,廉生威”六字,挥就横六竖六三十六字旷世箴言。时隔百余年后,人生箴言之集大成者洪应明,在其语录体著作《菜根谭》中,收有“唯公则生明,唯廉则生威”条。
曹端的蒲州学正任期满后,吏部考绩,霍州、蒲州学者均争着要他,由于霍州奏章较早,所以曹端又回到了霍州任儒学学正。当朝朝廷由这件事知道了曹端的大名,三次命他到陕西主管乡试,他掌握原则至为公道,朝廷认为选对了人。在陕西主管乡试时,曹端对共同工作的人员说:“取士要在公平。譬如盖屋,用一朽木,必弃一良材。”
在霍州、蒲州任上对家庭贫困的学生,对考取官职而没有盘缠不能赴任的,对客死于道的,对门人母亲无人赡养的,对同僚死而母老子幼无法还家的,曹端常用自己的薪俸给于帮助。
明宣德九年(1434年),曹端病逝于工作了多年的霍州学*内,终年五十九岁。患病期间,自知时日无多的曹端语重心长地对前来探望的霍州知州说:“诸大夫能宽一分,*受一分之赐。吾无遗恨矣!”曹端死时,霍州做生意的人们纷纷罢市在大街上恸哭,连小孩子们也痛哭流涕。曹端一生清贫,家人无力将其运回河南渑池老家安葬,只得葬在了霍州。
3、学术成就
名言警句
二、推尊太极,上溯宋儒。在治学上,他推尊“太极”,认为这是事物的本源。是“理”是“道”。他说:“学欲至乎圣人之道,须从太极图上立脚跟。”又曰:“道即太极,太极即道,以通行而言则曰道,以不杂而言则曰一,夫岂有二焉。”这种世界一元论观点是唯物的。他的哲学思想是发展的。由此,他反对朱熹的太极“不自会动静”一说,认为太极会自动静,认识到了太极对事物的能动作用。由朱熹上推至二程之师周敦颐,重新为周的《太极图说》作了注解。
三、躬行实践,重视教化。曹端为学刻苦专一,躬行实践,重视言传身教。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他注重以德服人,知行合一.向学生们传授做人的方法。曹端在霍州十余年,修明正学,政绩颇佳,且对理学有真知灼见。因而得到四方学者士人的敬慕,争相投其门下受教,“闻风来学者数百人”,“诸生服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论”。父母丧,他归葬渑池,庐墓六年,霍州诸生不远千里,“多就墓次受学”(《明史·曹端列传》)。
曹端在霍州讲学时,霍州学者李德见到曹端后,对学生说:“学不厌,教不倦,是曹子的盛德啊!”至于他知古今,达事变,这一点后学很少有赶得上的。古语说:‘得经师易,得人师难’,你们得到了人师啊!”于是他避席不在霍州讲学。曹端知道后,虚怀若谷,同样认为李德品行高尚,让学生们挽留他一同讲学。
四、重视“预养”功夫。曹端的道德修养方法为“事心之学”,特别重视心之未发时的“预养”功夫,主要是“诚”、“敬”二字:“诚”是虚静无欲,继承了二程哲学;“敬”贵自思、自省,修身养性,暗合陆、王“心学”。这一点,为明代渑池的另一位理学家张信民(号抱初)所发扬光大。因“诚”、“敬”二字,曹端认为“孔颜之乐是仁者之乐”,能修身的‘仁者’自然常乐。朱熹排斥陆、王的心学功夫说,曹端能兼收并蓄,心底广阔乃为朱熹所不及。
除以上学术成就外,在为政方面,曹端也颇有建树。曹端首倡为政要“公廉”。霍州知府郭晟向曹端请教为政之道。曹端说:“其公廉乎?公,*不敢谩;廉,则吏不敢欺”。郭晟深服其教。在曹端死后百余年,明代另一学者洪应明在其所著《菜根谭》中,才提出了“公生明、廉生威”的论断。所以曹端倡导的“公廉”二字竟成为明清两代之官箴。公廉说,即使在今天,仍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4、著作
曹端把倡明理学作为终生奋斗的目标,其著述甚丰。主要著作有:《〈太极图说〉述解》、《〈通书〉述解》、《〈西铭〉述解》、《四书详说》、《性理文集》、《夜行烛》、《拙巢集》、《存疑录》、《〈孝经〉述解》、《训蒙要纂》、《家规辑略》、《录粹》、《尤文语录》、《儒学宗统谱》、《月川图诗》、《月川诗文集》等。清代张璟又集曹端遗文八种,合刊为《曹月川先生遗集》。
明朝兴起三十余年后,曹端学说在崤山、渑池之间崛起,是曹端带头把濒于失传的理学振兴起来,因而被推为明初理学之冠。
5、评价
曹端好友,明初另一理学家薛瑄这样称赞曹端:“质纯气清,理明心定。笃信好古,距邪崇正。有德有言,以淑后人。美哉君子,光辉日新”。曹端的墓碑上刻有这样一段墓志铭“先生生干戈扰攘人心未定之时独能辟邪崇正毅然以斯道为己任河东薛文清(薛瑄)称其理明心定有德有言大司马彭幸庵又推为一代理学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