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科普文章

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

科普小知识 2021-10-11 21:59:10
...

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是由澳大利亚网球运动中心管理的,每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是四大公开赛中最早开始的赛事,赛事安排在1-2月份。

1、赛事简介

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是网球四大满贯赛事之一,也是四大满贯赛事中每年最先登场的,通常于每年1月的最后两个星期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澳大利亚公开赛自1905年创办以来,至今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不过与另外三项四大满贯赛事相比,澳网还是最年轻的。赛事目前由澳大利亚网球(TennisAustralia)主办。

2、赛事历史

1904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网球机构官员决定成立澳大拉西亚草地网球协会(theAustralasianLawnTennisAssociation)负责筹办每年一届的澳大拉西亚锦标赛(Australasianchampionships)并共同组队参加戴维斯杯的比赛。1905年11月,首届澳大拉西亚锦标赛在墨尔本圣克尔达路(StKildaRoad)艾伯特公园(AlbertPark)内的仓库老板板球场(Warehouseman'sCricketGround)的举行。当时总共有17名男选手参赛,最后罗德尼·希斯(RodneyHeath)夺得了男单冠军。

澳大拉西亚锦标赛最初一直是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的主要城市之间轮流举行,直到1922年新西兰退出澳大拉西亚草地网球协会成立自己的网球协会。同年,赛事还增设了女子组和混双的比赛,玛格丽特·莫尔斯沃思(MargaretMolesworth)成为澳网历史上首位女单冠军。1927年,赛事更名为澳大利亚锦标赛(AustralianChampionships)。在1968年网球职业化后,澳网被列为四大公开赛之一,并于1969年正式更名为澳大利亚公开赛(AustralianOpen)。

自从1905年举办首届比赛以来,澳网曾先后在墨尔本、悉尼、阿德莱德、布里斯班、珀斯和新西兰等6个地方举办过。后来由于各界对比赛地点不确定的非议日渐高涨,1972年,赛事组织者决定将比赛固定在一个能够吸引最多的赞助商和观众的城市举办。结果澳网再次回到并永久落户于其诞生之地墨尔本。接下来的16年里,澳网一直是在墨尔本库扬草地网球俱乐部(theKooyongLawnTennisClub)的场地上举办的。

1977年,澳网由通常的1月改到12月举办,使得在那一年举办了两届比赛。但由于紧邻圣诞节,赛事时间的改变并没有起到预先设想的效果,所以到了1986年,原定于年底比赛推迟到第二年1月举办。后来这一赛期一直沿用至今。

随着赛事规模的不断扩大,库扬的场地已经不能满足比赛的要求。1988年,*斥巨资在墨尔本*商务区南边的墨尔本板球场旁新建的费林德斯公园(FlindersPark)网球中心正式启用,并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观众人数大幅攀升,有超过26万名观众亲临现场观看比赛,而前一年在库扬网球中心这一数据仅有14万人。也正是在启用新场地后,澳网才由草地改为现在的硬地球场。1996年,比赛场地再次扩大,并更名为墨尔本公园。2000年,为了纪念澳大利亚网球英雄,历史上唯一一位两度实现真正的大满贯的罗德·拉沃(RodLaver),*球场被命名为罗德·拉沃竞技场。而在2003年,*球场旁的1号球场又以澳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网球选手玛格丽特·史密斯·考特(MargaretSmithCourt)的名字命名为玛格丽特·考特竞技场。澳网*球场独特之处在于它有一个可移动的顶棚,可以根据需要在下雨或是高温等恶劣天气情况下使用。澳网和温网是四大满贯中能够在室内进行比赛的赛事。

在澳网一百多年的历史中,澳大利亚选手获得了1980年代之前的历届比赛的大部分冠军。特别是在1960年代澳大利亚网球的黄金时期,罗德·拉沃、罗伊·爱默生(RoyEmerson)和玛格丽特·史密斯·考特(MargaretSmithCourt)三人几乎包揽了所有的冠军头衔。但是自从1988年澳网进驻墨尔本公园以来,至今还没有澳大利亚本土选手获得过澳网男女单打的冠军。

在2005年,澳网度过了其百年生日。不过这只是历史上第93届比赛,其中因为两次世界大战停办了8年,零位1977年举办了2届,而1986年又停办了1年。百年澳网的比赛总奖金达到创纪录的1910万澳元,其中男女单打冠军奖金为120万澳元。

3、比赛场地

球场位置

比赛进入公开赛时代后,比赛曾在布里斯班、悉尼和墨尔本和三个城市举办过,因此位于布里斯班的米尔顿球场(MiltonCourts)、位于悉尼的白城球场(WhiteCityStadium)和位于墨尔本的库扬球场(KooyongStadium)都曾作为比赛场地。在1972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固定在墨尔本市举办之后,库扬球场随之成为了固定举办比赛的球场。这一球场建于1927年,并能够容纳8500名观众。

1988年,费林德斯公园网球中心正式建成启用并替代了较小的库扬球场成为了比赛场地。1996年,维多利亚州州长杰弗·肯内特决定将场地更名为墨尔本公园。墨尔本公园中的最大球场能容纳近15,000人并设有可关闭的顶棚,球场于2000年被命名为“罗德拉沃尔球场”(RodLaverArena),目的是为了纪念澳大利亚男子网球运动员罗德·拉沃尔。第二大球场海信球场(HisenseArena)建于2000年,能容纳10,500名观众并安装有可关闭的顶棚。第三大球场原名一号球场,在2003年被命名为“玛格丽特考特球场”(MargaretCourtArena),为了纪念11次夺得澳网冠军的澳大利亚女子网球运动员玛格丽特·考特。玛格丽特考特球场计划在2015年完成扩建工作,扩建将使得球场可容纳人数从6,000提高到7,500人并安装顶棚。

球场种类

在1988年比赛场地改为墨尔本公园之前,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采用的是草地球场,草地网球场的特点是球落地时与地面的摩擦小,球的反弹速度很快。在1988年比赛搬至墨尔本公园举办后,比赛的场地改为了硬地球场,硬地球场一其表面平整、硬度高,球的弹跳非常有规律,但球的反弹速度较快;因此打法全面的选手可以占到一定的优势,它不仅有利于底线抽击,也适合发球上网,既适于打上旋球下旋球,也适合吊高球和放短球。但是由于硬地球场不如其他质地的场地弹性好,地表的反作用强而僵硬,所以容易对球员造成伤害。

在2008年澳网之前,比赛采用的是一种名为ReboundAce的硬地地板,属于典型的慢速硬地,球落地后会有较高的弹跳。这种材料自从于1988年出现在澳网以后便不断受到批评,原因是每年一月的澳大利亚正值夏日,这种材料在过热的天气条件下黏性很大,莱顿·休伊特曾指责这种场地是“臭*”;不仅如此,这种场地被认为极容易对运动员造成伤害。2007年澳网过后,组委会决定将场地材料改为Plexicushion,这种新场地的丙烯酸合成材质提高了球速,并使其更接近美网所使用的DecoTurf材质。与此同时,场地颜色也从单一的浅绿色变为了由深浅区分的蓝色。对场地的改变得到了包括罗杰·费德勒和塞蕾娜·威廉姆斯等球员的支持。

4、冠军奖杯

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的冠军名字将被永久刻在冠军奖杯上。男子单打比赛的冠军将被授予“诺曼布鲁克斯挑战杯”(Norman*esChallengeCup)。这个奖杯的命名是为了纪念19世纪初杰出的澳大利亚网球运动员诺曼·布鲁克斯,他是第一位夺得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的非英国籍选手,并在1911年夺得了澳网冠军。奖杯1934年首次被颁发给男子单打比赛冠军,当年的冠军是弗雷德·佩里。

女子单打的冠军奖杯为“达芙妮阿克赫斯特纪念杯”(DaphneAkhurstMemorialCup)。奖杯是由新南威尔士网球协会捐赠,并为了纪念1933年去世的达芙妮·阿克赫斯特。出生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阿克赫斯特曾经5次夺得澳网冠军。奖杯1934年首次颁发给女子单打比赛冠军,当年的获奖者为澳大利亚选手琼·哈蒂根。

5、历届战绩

男子单打

年份 冠军 亚军
2014 斯坦尼斯拉斯·瓦林卡 瑞士 拉菲尔·纳达尔 西班牙
2013 诺瓦克·德约科维奇 塞尔维亚 安迪·穆雷 英国
2012 诺瓦克·德约科维奇 塞尔维亚 拉菲尔·纳达尔 西班牙
2011 诺瓦克·德约科维奇 塞尔维亚 安迪·穆雷 英国
2010 罗杰·费德勒 瑞士 安迪·穆雷 英国
2009 拉菲尔·纳达尔 西班牙 罗杰·费德勒 瑞士
2008 诺瓦克·德约科维奇 塞尔维亚 乔·维尔弗雷德·特松加 法国
2007 罗杰·费德勒 瑞士 费尔南多·冈萨雷斯 智利
2006 罗杰·费德勒 瑞士 马科斯·巴格达蒂斯 塞浦路斯
2005 马拉特·萨芬 俄罗斯 莱顿·休伊特 澳大利亚
2004 罗杰·费德勒 瑞士 马拉特·萨芬 俄罗斯
2003 安德烈·阿加西 美国 莱纳·舒特勒 德国
2002 托马斯·约翰森 瑞典 马拉特·萨芬 俄罗斯
2001 安德烈·阿加西 美国 阿诺·克莱门特 法国
2000 安德烈·阿加西 美国 叶夫根尼·卡费尔尼科夫 俄罗斯
1999 叶夫根尼·卡费尔尼科夫 俄罗斯 托马斯·恩奎斯特 瑞典
1998 皮特·柯达 捷克 马塞罗·里奥斯 智利
1997 皮特·桑普拉斯 美国 卡洛斯·莫亚 西班牙
1996 鲍里斯·贝克尔 德国 张德培 美国
1995 安德烈·阿加西 美国 皮特·桑普拉斯 美国
1994 皮特·桑普拉斯 美国 托德·马丁 美国
1993 吉姆·考瑞尔 美国 斯蒂芬·埃德伯格 瑞典
1992 吉姆·考瑞尔 美国 斯蒂芬·埃德伯格 瑞典
1991 鲍里斯·贝克尔 德国 伊万·伦德尔 捷克斯洛伐克
1990 伊万·伦德尔 捷克斯洛伐克 斯蒂芬·埃德伯格 瑞典
1989 伊万·伦德尔 捷克斯洛伐克 米洛斯拉夫·梅希尔 捷克斯洛伐克
1988 马茨·维兰德 瑞典 帕特·卡什 澳大利亚
1987 斯蒂芬·埃德伯格 瑞典 帕特·卡什 澳大利亚
1986 未举行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
1985 斯蒂芬·埃德伯格 瑞典 马茨·维兰德 瑞典
1984 马茨·维兰德 瑞典 凯文·库伦 南非
1983 马茨·维兰德 瑞典 伊万·伦德尔 捷克
1982 约翰·克里克 美国 史蒂夫·丹顿 美国
1981 约翰·克里克 南非 史蒂夫·丹顿 美国
1980 布莱恩·蒂切尔 美国 金·沃里克 澳大利亚
1979 吉列尔莫·维拉斯 阿根廷 约翰·萨德里 美国
1978 吉列尔莫·维拉斯 阿根廷 约翰·马克斯 澳大利亚
1977 维塔斯古库拉提斯 美国 约翰·洛依德 英国
罗斯科·坦纳尔 美国 吉列尔莫·维拉斯 阿根廷
1976 马克·埃德蒙森 澳大利亚 约翰·纽康姆 澳大利亚
1975 约翰·纽康姆 澳大利亚 吉米·康诺尔斯 美国
1974 吉米·康诺尔斯 美国 菲利普·登特 澳大利亚
1973 约翰·纽康姆 澳大利亚 欧尼·帕鲁 新西兰
1972 肯·罗斯维尔 澳大利亚 马尔科姆·安德森 澳大利亚
1971 肯·罗斯维尔 澳大利亚 阿瑟·阿什 美国
1970 阿瑟·阿什 美国 迪克·克瑞利 澳大利亚
1969 罗德·拉沃尔 澳大利亚 安德烈·希梅诺 西班牙

女子单打女子单打

年份 冠军 亚军
2014 李娜 中国 多米尼卡·齐布尔科娃 斯洛伐克
2013 维多利亚·阿扎伦卡 白俄罗斯 李娜 中国
2012 维多利亚·阿扎伦卡 白俄罗斯 玛利亚·莎拉波娃 俄罗斯
2011 吉姆·克里斯特尔斯 比利时 李娜 中国
2010 塞雷娜·威廉姆斯 美国 贾斯汀·海宁 比利时
2009 塞雷娜·威廉姆斯 美国 迪娜拉·萨芬娜 俄罗斯
2008 玛利亚·莎拉波娃 俄罗斯 阿娜·伊万诺维奇 塞尔维亚
2007 塞雷娜·威廉姆斯 美国 玛利亚·莎拉波娃 俄罗斯
2006 阿梅莉·毛瑞斯莫 法国 贾斯汀·海宁 比利时
2005 塞雷娜·威廉姆斯 美国 林赛·达文波特 美国
2004 贾斯汀·海宁 比利时 吉姆·克里斯特尔斯 比利时
2003 塞雷娜·威廉姆斯 美国 维纳斯·威廉姆斯 美国
2002 珍妮弗·卡普里亚蒂 美国 玛蒂娜·辛吉斯 瑞士
2001 珍妮弗·卡普里亚蒂 美国 玛蒂娜·辛吉斯 瑞士
2000 林赛·达文波特 美国 玛蒂娜·辛吉斯 瑞士
1999 玛蒂娜·辛吉斯 瑞士 阿梅莉·毛瑞斯莫 法国
1998 玛蒂娜·辛吉斯 瑞士 康奇塔·马丁内斯 西班牙
1997 玛蒂娜·辛吉斯 瑞士 玛丽·皮尔斯 法国
1996 莫妮卡·塞莱斯 美国 安克·胡贝尔 德国
1995 玛丽·皮尔斯 法国 阿兰特查·桑切斯·维卡里奥 西班牙
1994 施特菲·格拉芙 德国 阿兰特查·桑切斯·维卡里奥 西班牙
1993 莫妮卡·塞莱斯 南斯拉夫 施特菲·格拉芙 德国
1992 莫妮卡·塞莱斯 南斯拉夫 玛丽·乔·费尔南德斯 美国
1991 莫妮卡·塞莱斯 南斯拉夫 雅娜·诺沃特娜 捷克斯洛伐克
1990 施特菲·格拉芙 德国 玛丽·乔·费尔南德斯 美国
1989 施特菲·格拉芙 德国 海伦娜·苏科娃 捷克斯洛伐克
1988 施特菲·格拉芙 德国 克里斯·埃弗特 美国
1987 哈娜·曼德利科娃 捷克斯洛伐克 玛蒂娜·纳芙拉蒂洛娃 美国
1986 未举行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
1985 玛蒂娜·纳芙拉蒂洛娃 美国 克里斯·埃弗特 美国
1984 克里斯·埃弗特 美国 海伦娜·苏科娃 捷克斯洛伐克
1983 玛蒂娜·纳芙拉蒂洛娃 美国 凯西·乔丹 美国
1982 克里斯·埃弗特 美国 玛蒂娜·纳芙拉蒂洛娃 美国
1981 玛蒂娜·纳芙拉蒂洛娃 美国 克里斯·埃弗特 美国
1980 哈娜·曼德利科娃 捷克斯洛伐克 温迪·特恩布尔 澳大利亚
1979 芭芭拉·乔丹 美国 莎伦·沃尔什 美国
1978 克里斯·奥尼尔 澳大利亚 贝斯·内格尔森 美国
1977 伊文·古拉贡·考利 澳大利亚 海伦·古尔利·考利 澳大利亚
凯瑞·梅尔维尔·列特 澳大利亚 戴安娜·弗姆霍兹 澳大利亚
1976 伊文·古拉贡·考利 澳大利亚 雷娜塔·托马诺娃 捷克斯洛伐克
1975 伊文·古拉贡·考利 澳大利亚 玛蒂娜·纳芙拉蒂洛娃 捷克斯洛伐克
1974 伊文·古拉贡·考利 澳大利亚 克里斯·埃弗特 美国
1973 玛格丽特·考特 澳大利亚 伊文·古拉贡·考利 澳大利亚
1972 弗吉尼亚·韦德 英国 伊文·古拉贡·考利 澳大利亚
1971 玛格丽特·考特 澳大利亚 伊文·古拉贡·考利 澳大利亚
1970 玛格丽特·考特 澳大利亚 凯瑞·梅尔维尔·列特 澳大利亚
1969 玛格丽特·考特 澳大利亚 比利·简·金 美国

双打冠军双打冠军

年份 男双冠军 女双冠军 混双冠军
2014年 库波特/林德斯泰德 埃拉尼/文奇 克里斯汀娜·马拉德诺维奇/内斯特
2013年 鲍勃·布赖恩/迈克·布莱恩 埃拉尼/文奇 加多索娃/埃布登
2012年 佩斯/斯泰潘内克 兹沃娜列娃/库兹涅佐娃 马泰克/特卡乌
2011年 鲍勃·布赖恩/迈克·布莱恩 杜尔科/佩内塔 斯莱伯尼克/内斯特
2010年 鲍勃·布赖恩/迈克·布莱恩 塞雷娜·威廉姆斯/维纳斯·威廉姆斯 布莱克/佩斯
2009年 鲍勃·布赖恩/迈克·布莱恩 塞雷娜·威廉姆斯/维纳斯·威廉姆斯 马赫什·布帕蒂/萨尼娅·米尔扎
2008年 乔纳森·埃利希/安迪·拉姆 阿廖娜·邦达连科/卡捷琳娜·邦达连科 孙甜甜/内纳德·齐莫尼奇
2007年 鲍勃·布赖恩/迈克·布莱恩 卡拉·布莱克/莉泽尔·许贝尔 丹尼尔·内斯特/叶连娜·利霍夫采娃
2006年 鲍勃·布赖恩/迈克·布莱恩 郑洁/晏紫 布帕蒂/马蒂娜·辛吉斯
2005年 布莱克/尤里耶特 库兹涅佐娃/莫里克 斯托瑟/德莱波尔
2004年 劳德拉/桑托罗 帕斯奎尔/苏亚雷斯 波维娜/兹莫尼克
2003年 劳德拉/桑托罗 大威廉姆斯/小威廉姆斯 娜芙拉迪诺娃/帕伊斯
2002年 诺里斯/内斯特 辛吉斯/库尔尼科娃 汉图切娃/尤里耶特
2001年 比约克曼/伍德布里奇 大威廉姆斯/小威廉姆斯 莫拉尤/费雷拉
2000年 费雷拉/里奇 萝曼德/斯特比斯 帕尔莫/斯塔博斯
1999年 比约科曼/拉夫特 辛吉斯/库尔尼科娃 戴维·艾德曼斯/斯沃德
1998年 比约科曼/艾尔汀弗 辛吉斯/鲁克斯 基摩斯塔博/维·维廉姆斯
1997年 伍德布里奇/伍德弗德 辛吉斯/苏科娃 里奇/博尔高弗
1996年 艾德博格/科达 罗宾/桑切斯 伍德弗德/纳兰德
1995年 罗伯格/帕尔玛 诺沃特娜/桑切斯 里奇/苏科娃
1994年 霍海斯/艾丁格 费尔南德兹/苏科娃 奥弗斯吉/拉里莎
1993年 维塞尔/沃德 费尔南德兹/苏科娃 伍德布里奇/塞莱斯
1992年 伍德布里奇/伍德弗德 桑切斯/苏科娃 伍德弗德/波维斯
1991年 戴维斯/帕特 诺沃特娜/苏科娃 贝斯特/杜尔
1990年 阿尔德斯/维塞尔 纳芙拉蒂诺娃/瑟弗 博弗/苏科娃
1989年 里奇/波弗 纳芙拉蒂诺娃/瑟弗 博弗/诺沃塔纳
1988年 里奇/波弗 纳芙拉蒂诺娃/瑟弗 博弗/诺沃塔纳
1987年 艾德波格/杰瑞德 纳芙拉蒂诺娃/瑟弗 斯特维特/高鲁斯
1986年 未举办
1985年 阿诺斯/里森博格 纳芙拉蒂诺娃/瑟弗
1984年 艾德莫森/斯特维特 纳芙拉蒂诺娃/瑟弗
1983年 米那玛拉/艾德莫森 纳芙拉蒂诺娃/瑟弗
1982年 阿里克德/弗兹格兰德 纳芙拉蒂诺娃/瑟弗
1981年 沃尔维克/艾德莫森 乔丹/史密斯
1980年 沃尔维克/艾德莫森 纳芙拉蒂诺娃/妮格尔森
1979年 米那玛拉/米克那姆 朱迪·查而娜/戴娜·埃弗特
1978年 弗贝克/沃尔维克 奈格尔森/托玛诺娃
1977年 阿瑟/里奇 戴娜·贝尔斯特/海伦·高兰
1976年 纽科博/里奇 考维尔/皮格·迈克尔
1975年 艾里德/飞利浦·德尼特 考维尔/皮格·迈克尔
1974年 凯斯/穆斯特 考维尔/皮格·迈克尔
1973年 安德生/纽科博 考特/维德
1972年 戴维森/罗斯维尔 海瑞斯/格兰
1971年 纽科博/里奇 考特/高兰格
1970年 罗特兹/史密斯 考特/戴尔顿
1969年 艾莫森/勒弗 玛格莉特·史密斯/戴尔顿

6、中国战绩

2006年我国选手郑洁、晏紫夺得女双冠军。

2008年我国选手孙甜甜和塞尔维亚选手泽蒙季奇夺得澳网混双冠军。

2010年我国选手李娜和郑洁双双闯入澳网女单四强,虽然最终止步于半决赛,但是创造了历史。

2011年我国选手李娜决赛不敌克里斯特尔斯,遗憾获得亚军。

2013年我国选手李娜决赛不敌阿扎伦卡,再次遗憾获得亚军。

2014年我国选手李娜决赛战胜齐布尔科娃,获得女单冠军。

7、赛事之最

最年轻的冠军

男子单打:肯·罗斯沃尔(1953年,18岁零2个月)

女子单打:玛蒂娜·辛吉斯(1997年,16岁零3个月)

男子双打:卢·霍德(1953年,18岁零2个月)

女子双打:米里亚娜·卢西奇(1998年,15岁10个月)

混合双打:维纳斯·威廉斯(1998年,17岁零7个月)

最年长的冠军

男子单打:肯·罗斯沃尔(1972年,37岁零2个月)

女子单打:西尔玛·隆(1954年,35岁零8个月)

男子双打:诺曼·布鲁克(1924年,46岁零2个月)

女子双打:西尔玛·隆(1956年,37岁零7个月)

卫冕时间最长的单打冠军

男子单打:罗伊·爱默森(5次,1963-1967)

女子单打:玛格丽特·史密斯(7次,1960-1966)

卫冕时间最长的双打冠军

男子双打:艾德里安·奎斯特(10次,1935-1950)

女子双打:马丁娜·纳芙拉蒂洛娃和帕姆·施赖弗(7次,1983-1989)

三冠王

男子:约翰·豪克斯(1926年)、吉恩·博罗特拉(1928)、杰克·克劳弗(1932)。

女子:达芙妮·阿克赫斯特(1925年、1928年和1929年)、南希·温·博尔顿(1940年、1947年和1948年)、西尔玛·隆(1952年)、玛格丽特·史密斯(1963年)。

最初与最后夺冠时间间隔最长的冠军

男子:肯·罗斯沃尔(20年、1953年至1972年)。

女子:南希·温·博尔顿(15年、1937年至195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