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闰秒

科普小知识2021-11-19 02:33:52
...

闰秒(rùnmiǎo)是指为保持协调世界时接近于世界时时刻,由国际计量局统一规定在年底或年中(也可能在季末)对协调世界时增加或减少1秒的调整。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和长期变慢性(主要由潮汐摩擦引起的),使世界时(民用时)和原子时之间相差超过到±0.9秒,这时就把世界时向前拨1秒(负闰秒,最后一分钟为59秒)或向后拨1秒(正闰秒,最后一分钟为61秒),闰秒一般加在公历年末或公历六月末。2012年3月,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宣布中国7月1日进行闰秒调整,出现7:59:60。2015年6月份,科学家们再度给钟表额外增加1秒钟时间。由于北京处于东八时区,所以在2017年1月1日7时59分59秒后面增加1秒,届时会出现7时59分60秒的特殊现象。这多出的第61秒就是全球实施的第27次闰秒。

中文名:闰秒

外文名:leapsecond

又名:跳秒

1、基本含义

闰秒(或称为跳秒)是对协调世界时作出加一秒或减一秒的调整。国际原子时的准确度为每日数纳秒,而世界时的准确度为每日数毫秒。对于这种情况,一种称为协调世界时的折中时标于1972年面世。为确保协调世界时与世界时相差不会超过0.9秒,在有需要的情况下会在协调世界时内加上正或负一整秒,这一技术措施就称为闰秒。

2、闰秒方法

于巴黎的国际地球自转和参考坐标系统服务(InternationalEarthRotationandReferenceSystemsService)决定是否加入闰秒,在格里历的每年6月或12月的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分钟进行跳秒或不跳秒,也就是说每年的这两个一分钟并不就是等于60秒,而是在60秒上下变化。如果正闰秒,则这一秒是被加在第二天的00:00:00前的。当决定加入正闰秒的时候,当天23:59:59的下一秒当记为23:59:60,然后才是第二天的00:00:00。如果是负闰秒的话,23:59:58的下一秒就是第二天的00:00:00了。

3、科学解释

科学上有两种时间计量系统:基于地球自转的天文测量而得出的“世界时”和以原子振荡周期确定的“原子时”。“世界时”由于地球自转的不稳定(由地球物质分布不均匀和其它星球的摄动力等引起的)会带来时间的差异,“原子时”(一种较恒定的时制,由原子钟得出)则是相对恒定不变的。这两种时间尺度速率上的差异,一般来说一至二年会差大约1秒时间。

1971年国际计量大会通过决议:使用“协调世界时”来计量时间。当“协调世界时”和“世界时”之差超过0.9秒时,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IERS)就负责对“协调世界时”拨快或拨慢1秒,这就是闰秒。

按照这几十年来已知的差异来测算,大约5000年后“原子时”会比“世界时”快1个小时,所以就要通过闰秒来进行调整。自1971年首次增加闰秒以来,“协调世界时”已经调整了24个闰秒。事实上,从1958年“原子时”诞生至2006年,两个计时系统之间已累计差了33秒,也就是说地球自转慢了半分钟左右。

4、第27次闰秒

2016年多出了“1秒”。这多出的“1秒”将加在格林尼治时间12月31日23时59分后,通过增加闰秒实现。由于北京处于东八时区,所以在2017年1月1日7时59分59秒后面增加1秒,届时会出现7时59分60秒的特殊现象。

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表示,“闰秒,对普通百姓的生活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公众应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

“协调世界时”(UTC)将于格林尼治标准时间2016年12月31日23时59分增加一秒,然后才会跨入新的一年。这多出的第61秒就是全球实施的第27次闰秒。

设在法国巴黎的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今年早些时候发布了相关公告。由于北京时间与格林尼治时间相差8小时,中国将在2017年1月1日迎来7时59分61秒的特殊现象。

5、主要影响

日常生活影响:快一秒慢一秒感觉不出来

闰秒调整对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不会产生影响,时间快一秒慢一秒大家都感觉不出来,更不会出现千禧年千年虫那样的问题。到了闰秒这一天,我们的手机时间来自通信基站,会自动调整。一般手表需要对照电视台、电台手调,电波表可自动调整。大部分电脑需要手动调时,如果电脑安装了一个校时软件,就可自动对准了。

航天、军事影响:一秒钟飞船已飞过8公里

增加的这“一秒”,对于一些特殊行业来说,足以带来很大的影响。地球转了那么多年,误差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如果不设法校准,那么所有的当日都有可能变成昨日。

专家表示,对于航空航天和军事、潜水、电力部门等科研单位,一秒钟的误差足以引起系列影响。比如在航天领域,飞船1秒钟就要飞将近8公里的路程,要是差了这1秒,误差可就大了:飞船轨道可能偏移,飞船着陆地点可能差上十万八千里,更糟糕的是飞船的安全会受到巨大的威胁。再比如,网络通信上,协调世界时被用在很多互联网标准中,像网络时间协议就是其中的一种。如果出现1秒的误差,全世界那么多台电脑一下子都乱了套。

另外,电网故障的维修、电网与电网之间的并网,都需要使用精密时间,如果出了1秒钟的误差,甚至有可能是整张电网的停电甚至崩溃。

不增加闰秒的影响

如果不增加闰秒会有什么影响呢?如果按照现在世界时与原子时之间时差的累积速度来看(39年减慢了24秒),大概在七八千年后,太阳升起的时间可能就会与现在相差2个小时了本来中午12点太阳当头照,而七八千年后就要下午2点太阳才当头照了。

6、不足之处

对于授时机构、通信、航天、电子等时间精度要求较高的领域而言需要时间的连续性。有些领域的科研需要“原子时”,全球卫星导航精确到纳秒,而卫星发射需要精确到微秒以上。时间作为一个系统内部参数要求尽可能的连续,闰秒的出现,只能起到弥补和修正的作用,但客观上导致了时间的中断。添加“闰秒”将导致许多计算机系统无法识别“两个连续的相同秒数”,但是谷歌开发的一种名为“leapsmear”的技术,可向时钟里逐渐添加毫秒,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7、添加频率

闰秒的添加频率是不固定的,有时一年添加两次闰秒,有时7年添加一次闰秒,有时候时间是4年。

根据开普勒定律,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地球在相等的时间里走过的轨道的长度其实是不一样的,这造成地球离太阳的距离总是变化的,而地球离太阳的远近,会影响两者之间的力量对比,从而影响地球自转的速度。其次,地球本身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近似梨形的扁球体,内里的物质不均匀,造成其转动过程中的不规律性。第三,地球的地轴与太阳之间有个角度,是“歪着脖子”转动,因为这个夹角,太阳会产生一种想要纠正它的拉力,想使其垂直转动,但实际上并不可能,地球会产生一种反拉力,使得地球在自转过程中像陀螺一样转动,在每年都会产生岁差,虽然看似可以忽略,但是每两万六千年,这个误差就有一圈。

8、调整记录

实施年份

6月30日23:59:60

12月31日23:59:60

实施年份

6月30日23:59:60

12月31日23:59:60

1972年

+1秒

+1秒

1989年

——

+1秒

1973年

——

+1秒

1990年

——

+1秒

1974年

——

+1秒

1992年

+1秒

——

1975年

——

+1秒

1993年

+1秒

——

1976年

——

+1秒

1994年

+1秒

——

1977年

——

+1秒

1995年

——

+1秒

1978年

——

+1秒

1997年

+1秒

——

1979年

——

+1秒

1998年

——

+1秒

1981年

+1秒

——

2005年

——

+1秒

1982年

+1秒

——

2008年

——

+1秒

1983年

+1秒

——

2012年

+1秒

——

1985年

+1秒

—— 2015年 +1秒 ——

1987年

——

+1秒

9、中国调整

2006年,国际上实施了“闰秒”。由于“北京时间”比“协调世界时”早8个小时,因此我国调整闰秒的时间在2006年1月1日的早晨。当时我国的时钟通过这样的方式拨慢:7时59分59秒、7时59分60秒、8时00分00秒。而通常情况下,时间是从7时59分59秒直接调到8时整的。国家授时中心通过时间频率发播监测控制站的时号程序控制器来调整这1秒钟。授时中心的所有接收时码信息的用户,都以这种方式接收到授时系统中发布的这一调整信息。

2012年3月,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宣布,我国将在北京时间2012年7月1日的7时59分59秒和全球同步进行闰秒调整,届时会出现7:59:60的特殊现象。上一次“闰秒”出现在2012年6月。当时,Reddit、Gawker、LinkedIn和Yelp等网站发生了暂时性服务中断。

朱进解释说,闰秒调整的时机也有明确的规定。规定是在这两个时间系统的差距超过0.9秒的时候,就在每年的6月30日或者12月31日增加一秒,因为如今地球自转一直在变慢,所以总是增加一秒。有一种观点认为,以后可以干脆拿原子钟做我们的时间标准,不去管天文观测的时间了。但是如果经过比较长的时间后,这样得出的时间和我们的实际感受不一样,比如说中午十二点,太阳没在正南,太阳可能是我们如今上午或者下午的感觉。

朱进表示,闰秒调整对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不会产生影响。朱进表示,这件事其实一直在做,从1972年到如今,40年里已经调过25次了。这几年没调,但2005年、2008年,全都有过闰秒,应该说我们日常是感觉不到的。

10、设备调整

手机:时间来自通信基站,自动调整。

手表:需要对照电视台、电台手调,电波表可自动调整。

电脑:大部分需要手动调时,如果电脑安装了一个校时软件,便可自动对准。

11、相关争议

工具之争

位于经线零度的英国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实行“平均太阳时”,即太阳直照在该天文台子午仪中心子午在线的时间,计算一天的始终。自1972年以来,科学家留意到地球自转减慢,影响到太阳直照落点时间,天文台要三番四次添加“闰秒”,以保持国际公认的“标准时间”地位。


闰秒

一些科学家便认为,格林威治时间应由位于法国巴黎外的“国际原子时间”(InternationalAtomicTime)所取代,因为后者采用先进技术运算,可准确显示到小至纳秒,何况闰秒添加往往很混乱。此外,从卫星导航、供电到流动通讯等,凡事都可能因为疏忽那1秒,或未能及时在不同时区加闰,引发程序系统问题。

反对者称,原子时间“太精确”也会带来问题,因为人类早已习惯以“日居正中”作为中午的标准,但若改用原子钟计时,在地球越转越慢下,千年后的人类将发现,“日居正中”将是下午1时。另外,GMT计时是大英帝国昔日称雄世界的见证,事关民族荣耀,英国人显然不愿改用法国计时作为国际标准。

文化之争

以英国为代表的怀旧派,坚决“捍卫”闰秒存在的必要性。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原台长、上海市天文学会名誉理事长赵君亮认为,这不仅仅是因为格林尼治天文台在英国,更重要的理由是,如果取消闰秒,完全按照原子时生活,将“割裂人类生活的时间与大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人这样描述原子时:“作为科技进步的产物,全面采用原子时,意味着人们可以完全摆脱地球自转与日月更替,孤独地奔跑在向前的路上。”

表决议案

全球定位系统服务界面委员会在得克萨斯州沃斯堡举行的第47届会议中宣布,他们已经邮寄出停止闰秒的表决案。这项表决案的计划是:2008年4月:国际电信联盟的工作小组将递交给研究小组关于劝说停止闰秒的7A建议项目;在2008年,研究小组将通过经由邮件让各会员国投票表决该议案;2011年,如果70%以上的会员国同意,国际电信会议将批准该建议案;2013年,如果70%以上的会员国投票废止闰秒,闰秒将停止使用,并且世界时(UTC)将成为连续的时间刻度尺。

2011年,美国、日本、法国等已向国际电信联盟递交了以原子时取代格林威治时间的申请。中、英两国明确表示反对。2012年1月,拥有145年历史、负责信息通信技术事务的联合国主导机构——国际电信联盟,将最终宣布是否调整。

中国曾于2008年和2009年在国际电信联盟会议上,两次向国际电信联盟提交过书面建议书,并口头发言,表示中国的态度是希望保持现有国际标准时间的定义不变,即继续保留“世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