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建民院士呼吁:关注3亿国人的“隐性饥饿”
“目前,世界上约有20亿人遭受“隐性饥饿”,我国的“隐性饥饿”人数已达3亿。”9月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在“工业前沿技术讲堂”专题报告中指出,2015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超过6亿吨,基本能够满足人民需求,但“质量”问题仍未解决:长期缺乏和失衡的微量营养素导致大量中国人营养不良,特别是偏远山区的贫困人口,导致各种慢性病。
满肚子并不是真正的“饱”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称饮食中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是“隐性饥饿”。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报告(2015)》显示,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大多不合理,钙、铁、维生素A和维生素D等矿物质和维生素达不到推荐摄入量。
除了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和其他大量营养物质外,人类健康还需要16种矿物质元素,如钙、铁、锌和13种维生素万建民说,如果必需的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或长时间失去平衡,身体将不会感到饥饿,但其健康将受到实际损害。
许多研究表明,“隐性饥饿”会导致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增加儿童和孕产妇死亡率,并严重影响一个国家的人口质量和经济发展。
万建民透露,2016年5月,当他在贵州铜仁地区和湘西地区开展精确的扶贫工作时,他发现当地儿童营养状况的改善与10年前相比“非常非常小”,蔬菜、水果、蛋白质缺乏和人口营养不良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对此,他强调,当前粮食生产不仅要注重“量”的满足,还要注重从营养角度对食品安全进行评价。
“强化生物营养”应该得到准确的扶贫
那么,有没有解决“隐性饥饿”的办法?目前,业内公认的技术是“生物营养强化技术”。
2004年,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在全球范围内启动了“国际生物强化项目”,并支持中国农业科学院实施中国生物营养强化项目。
所谓“生物营养强化”是指通过育种或栽培方法,增加人体在现有作物中可吸收和利用的微量营养素的含量。与普通营养强化不同,“生物营养强化”侧重于植物自然生长过程中的遗传强化,而不是合成加工过程中的人工添加。
据了解,自项目启动以来,已经培育了10多种营养丰富的作物品种/系,包括铁、锌、维生素A、叶酸和其他微量营养素,以及玉米、甘薯、小麦、水稻和其他作物。"其中‘中麦175’已在5个省市示范种植."万建民透露。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生物强化工程项目副主任张春义认为,随着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和大数据处理系统的应用,基于分子设计的个性化作物育种将成为生物营养强化的趋势。
因此,“生物营养强化可以成为一个精确的扶贫项目,针对特定的贫困人群,针对当地缺乏的营养元素种植相应的作物品种,从而实现营养扶贫的目标。”虽然没有直接参与生物营养强化工作,但万建民在会上多次呼吁并建议尽快成立一个联盟组织,从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和企业收集资源,使营养强化技术和产品能够在工业上得到应用,“服务于普通百姓的家庭,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儿童”。
(北京,9月2日,《科技日报》)
上一篇:女性运动过度会损害生育能力
下一篇:如何斩断“隐性饥饿”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