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从“科学学霸”康熙看西学东渐

科普小知识2022-04-07 10:37:51
...

从“科学学霸”康熙看西学东渐

“向天学习:耶稣会士与天文学在中国的传播”,韩琦著,《生活、阅读与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10月

公元1668年,中国举行了康熙七年,在紫禁城的午门前举行了一场观影比赛。参赛双方分别是传教士费迪南·韦伯斯特和帝国卫士杨铮·光宪。观众是朝廷大臣和野臣,最大的手腕是康熙。结果,费迪南德·韦比斯特赢了。

这份史料是清廷回忆录中的一份普通史料,但在中国科学院教授韩琦看来,这是不同寻常的,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比赛。这一结果决定了清廷对西方法律和旧法律的看法,从而开启了晚明以后西方科学传入中国的又一个高潮与此同时,这场竞赛也在一个青少年的心中播下了科学的种子,从而孕育出了帝国圈内最忠诚的“科学粉末”。那一年,年轻的康熙皇帝14岁,正好是学习的年龄。

忠实的“科学粉末”

最近,韩琦的新书《田童学术:耶稣会士与天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以下简称《田童学术》)获得第十一届亚洲研究人员国际会议国际图书奖。本书是30多年来韩琦对明清时期西学东渐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他最大的功绩在于,他对日本的一系列影子观测与清*推行的历法改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再现了传教士和天文学在清*传播的历史图景,从科学社会史的角度揭示了科学与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

韩琦认为1668年的太阳阴影观测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有前因后果。

明朝末年,耶稣会士想来中国传播天主教,而明朝的朝廷不允许预测日蚀和月蚀,并计划进行历法改革。尽管两者的需求不同,但由于“天穹”的存在,他们达成了一致,这为西方天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打开了序幕。康熙三年,杨光宪以“私传*,谋反邪术”为名,发动了一场公案,导致宗教文学家被斩首,削弱了秦的天主教*。在杨光宪被任命为御林太守后,他废除了西方的方法,代之以大一统、授时或惠惠历法。处于低潮的天主教。

转折点是1668年的太阳阴影观测。结果,费迪南德·韦比斯特重新获得了他的信任,杨光先被免职,耶稣会士在《帝国卫报》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从此,康熙开始热衷西学,孜孜不倦。康熙“朝廷训”给太子忆起了往事,“你只知道我算精,却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学着算”,杨光先、费迪南三人“在午门前当面赌九卿,奈九卿无一知道其法。我想我不知道,你怎么能判断人的是非,因为愤怒而学会如何”。

当康熙听说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对于理解所有的数学科学是绝对必要的,他立即要求利玛窦和徐光启将《几何原本》翻译成满文。费迪南·韦比斯特教授康熙测量学和地理学,并编写了《穷科学》,其中涉及西方哲学、逻辑学和其他科学知识。

1685年,法国路易十四派遣洪爇等人作为“数学家之王”来到中国,1688年到达,开启了中法科学交流的新时代。除了在中国传教,他们还进行了大量的天文观测,以提高他们的天文、地理和航海知识,并调查中国的植物、动物和技术。

此外,还有一些耶稣会士属于葡萄牙教派,在朝廷供职,或负责制造红夷大炮,或作为文学家和数学家在秦田健从事历法计算、大地测量和水利工程,或负责制造玻璃和珐琅以及修理钟表,或作为医生和医生。

这是一个中西科学交流激烈的时代,康熙对西学的渴望也达到了顶峰。当时,传教士经常来往于宫廷,向康熙传授知识。安藤忠雄为康熙写了中文的正弦、余弦、正切和对数表,还向他介绍了算术、三角和代数的内容,为解决三次方程的根提供了一个方便的表。为了教学方便,传教士们还使用了计算器、计数芯片、标尺、假尺子和立体几何模型等数学工具,甚至专门为康熙设计了一个数学学习桌。

雪霸的“隐秘”

太阳阴影观测在叶澄,太阳阴影观测在白烨。40多年后的1711年夏至,康熙又观测到了一次日影。这一观察证明西方方法在计算夏至时间时是错误的。结果,康熙对传教士失去了信任。1713年,在法国皇家科学院的影响下,康熙颁布法令,建立了清代规模最大的国家科学工程——蒙阳斋计数学校。它聚集了近100名人才来实施日历改革。

发展“独立”的科学活动,如孟阳斋数学博物馆,是康熙晚年的目标——我利用了石羊人的“技艺”,最终达到了摆脱洋人垄断的目的。

雍正和甘龙延续了“用才”的国策。然而道光六年,传教士从秦退出,中西科学交流逐渐沉寂。

事实上,1711年的太阳阴影观测只是“最后一根稻草”。从1668年到1711年,40多年过去了,欧洲天文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清朝传教士是保守的,不愿意使用新的天文表。

此外,禁止祭祖和祭孔引发的“礼仪之争”导致了清廷与教廷的严重冲突,改变了康熙对西学和西方人的看法。康熙只有学习洋人的技术才能摆脱洋人的垄断,他的策略深刻影响了西学东渐的形势。

除了在1668年和1711年的两个转折点的太阳阴影观测,清廷还举行了几次太阳阴影观测。更有趣的是,接线员是康熙。1691年2月,发生了一次日食。康熙和他的大臣们做了观察,让大臣们知道他的学习进展。1692年,康熙在皇宫与大臣们讨论历法。他还命令大臣们观看太阳的影子,甚至命令人们现场演奏音乐。康熙口述了乐理,亲自测量了太阳的影子,没有出错,令大臣们“赞叹”不已。

康熙致力于科学,几十年不变,不断实践,最终成为“科学恶霸”。除了他对科学的兴趣和治理国家的需要,他还有一个重要的动力——政治。康熙在大臣们面前的表演不仅仅是个人表演,还隐含着一个重要的政治动机。也正是通过学习和推广西学,康熙塑造了一个博学多才的形象,凸显了满族君主的才能。

韩琦说:“从传教士的信中可以看出,康熙其实并不想让公众知道科学内容在宫中传播。”在翻译了一些新的科学知识之后,它将需要20到30年才能出版。例如,《原始几何》大约在1690年被翻译,但是直到1722年才出版。康熙有一次叫安藤忠雄进宫翻译代数作品,并告诉他翻译完之后不要告诉别人。由此可见,康熙是想“留一只手”,不想及时把传递给公众的东西传递出去。可以说,康熙这个“独享”科学的“学术大师”,一方面推动了科学的部分传播,另一方面阻碍了科学的及时传播。

史料的互证与历史图景的重建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源泉。韩琦利用史料的原则有两个:一是尽可能地寻找最原始的史料;第二,中国和西方有着相同的证据,没有单独的证据。自1992年以来,韩琦第一次出国,访问了20多个国家,查阅了欧洲、美国、日本和韩国的许多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历史资料。

这个世界并不缺少史料,而是缺少发现史料的眼睛。发现一条有价值的历史数据就相当于“在山上开采铜矿”。而韩琦有一个很大的优势——语言。他精通英语,能流利阅读日语和法语专业文件,并能流利使用德语、拉丁语和意大利语。

1675年7月12日,康熙在哥哥和随行人员的支持下,参观了宣武门天庭,并参观了数学仪器。之后,他去了意大利耶稣会士的房间,写下了“尊重天堂”这个词。韩琦在一份西文材料中看到了这一点。他敏锐地感觉到,清*的官方文件应该检查,以了解康熙的这一天的时间表。结果显示康熙这一天的活动是空白的。

后来,韩琦发现这并不罕见。从1684年到1707年,康熙六次南巡,每次都与耶稣会士有联系。无论他去哪里,他经常问是否有教堂和牧师,并亲自接待他们。这些活动在官方文献中没有记载,但韩琦在西方文献中时有发现。例如,当时在场的传教士会记录采访和对话,以促进法院对天主教的支持。“很多历史材料都经过了修改和改编,所以通过对各种历史材料的比较,往往可以找到细微之处来还原历史的真相。”

寻找历史资料就像破案一样。1692年康熙“日影观影”的观众还包括孙方正、朱、遗民思想家方以智。也许是由于水平不够,官方史书中没有《方正朱》。根据线索,韩琦在当时的官场上看到了这份史料,“这很奇怪。我们为什么要邀请一个平民来观看日本的影子呢?”韩琦的成功也记载在方正柱家乡桐城县的史册上。“大胆设想,把观测太阳阴影的观众扩大到一位数学家,这表明康熙非常重视懂得历法计算的汉族人,也希望借此机会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的历法计算能力。你认为方正朱回国后,一定会把这件事广为传播吗?”

脑洞应该足够大,考证应该足够详细。如果你把自己放在历史场景中,弄清楚一个关系网和一条逻辑线,一些看似不相关的事情可能会被联系成一个接近真实的故事。

然而,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一个人必须跳出来,从更高的角度看这段历史。韩琦没有陷入细节。他把清朝科学史上最有趣的一章——康熙时期西学的传播,放在宏观全球历史的角度,揭示了近200年来欧洲科学传入中国的社会和宗教因素,解释了科学传入与传教士、皇帝、大臣和学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民族的传教士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历史研究的意义是什么?或者这个作品如何看待现在?”面对记者的提问,韩琦说:“科学现代化是中国科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课题。从明末开始,耶稣会士来到中国介绍西方科学。这是一个好机会,但是为什么中国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完成现代化的道路呢?什么因素阻碍了科学的传播?在“田童学习”的结论中,我也做了一些分析。但是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发展有很多原因。作为一名历史学家,我认为最重要的任务是尽可能恢复最真实的历史画面。”

从“科学学霸”康熙看西学东渐

韩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