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统
凌统(189年-217年,一说189年-237年),字公绩,吴郡馀杭(今浙江余杭)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凌操之子,少有名盛,为人有国士之风,多次战役中表现出色,官至偏将军。
姓名:凌统
字号:公绩
民族:汉族
职位:偏将军
成就:为孙氏政权东征西讨,战功赫赫;逍遥津之战保护孙权逃离
出生地点:吴郡馀杭(今浙江余杭)
出生日期:189年
逝世日期:217年,一说237年
1、人物生平
凌统的父亲凌操轻侠有胆气,孙策初时兴兵,每次凌操从征,经常作先锋首当其冲。
守永平任永平长,奔驰山越,奸猾之徒也收敛,后迁升为破贼校尉。后来到孙权统军,随征江夏。凌操先登进入夏口,斩杀黄祖的先锋。轻舟独进,中箭矢而死。吴书记载甘宁擅射,射杀了凌操。凌统时年十五岁,左右的人多数都称赞他,孙权以凌操死于国事,拜凌统为别部司马,行破贼都尉,代其父统领父亲生前的兵士。
凌统
后来随军攻击山贼,孙权攻破保屯先回军,剩下麻屯一万人(麻屯、保屯都在今湖北嘉鱼县)。
凌统和督官张异等人围城,定好日期进攻,事先,凌统和督官陈勤聚会饮酒,陈勤是个刚强气粗的人,为了督祭酒,欺负在座的人,罚酒也不按规矩,凌统看不上他欺负人,当面顶撞,陈勤就骂凌统和其父凌操,凌统流了泪不答话,大家就退了席,陈勤酒喝多了还闹气,又在路上辱骂凌统,就不能再忍,就拿刀砍了陈勤,隔几天陈勤死去。到了进攻麻屯的日子,凌统说:“我不死没法谢罪。”就激励士兵,迎着刀箭进攻,他所攻打的一面,立即就瓦坏,于是各路乘胜进兵,大败敌人。作战回来,凌统自投军法处。但孙权称道他勇敢奋战,结果将功赎了罪。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孙权再出征江夏,凌统任前锋,和关系最密切的健儿几十人坐一条船前行,常常离大军几十里之远,进到右江,斩了黄祖的将领张硕,并捉到全船人,回来向孙权报告,再引领军队加快前进,水军陆军都集合一起。当时吕蒙打败敌人水军,凌统先夺敌人城池,于是大胜。被孙权任为承烈都尉,又跟周瑜等在乌林打败曹操,再进攻曹仁,改任校尉。他虽然身在军队,却仍亲待贤人,接近士人,轻财重义,成为当时所推仰的国士。
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随军攻破皖城,升为荡寇中郞将,任沛国丞相。又随吕蒙夺取刘备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夺取三郡后回师,从益阳直往合肥,时为右部督。
当时,孙权决定从合肥撤军,前部兵已然出发,魏军将领张辽等忽然冲到逍遥津北边,孙权让前头兵转回来,但是部队已走远了,一时开不回来,以致凌统和亲兵三百人被魏军包围,好容易才救孙权出了围,但是敌人破坏了桥梁,只剩下两条板子,幸而孙权快马跳过桥,凌统却转回迎战,左右的人全都阵亡,凌统也受了伤,还奋力杀死几十个敌兵,一直到估量着孙权脱了险,凌统才肯退下来,而桥断路绝,他就穿着铠甲偷跑,孙权上船后,忽然见到凌统还活着,既大惊又大喜,凌统却痛心亲随都战死了,没有一人回来,难过得不得了,孙权用自己衣袖给凌统擦干眼泪,对他说:“公绩,死的已然死了。只要有你在,还怕没有人吗?”回来,任为偏将军,给他的兵士数目增加一倍。
时常有人推荐凌统一位同乡名盛暹的给孙权,说是人格高尚,节操比凌统还好,孙权说:“能够和凌统一样就不错了。”后来,召见盛暹,他是半夜来的,凌统虽已睡觉,还是披上衣服出来迎接,手牵手走进房内,凌统是这样的喜爱好人而且毫不嫉妒。
凌统以为山岭里人大多壮悍,可以用恩威和利诱的办法使他们归顺,孙权就让他东去征讨,并且下令所属城市,凡是凌统需用的物资,都可以先供给再报告。凌统素来爱护士兵,士兵也喜欢他,这样召到精兵一万多,经过本县,进了公署的门,见到官员手持三版,恭敬尽礼,亲旧老朋友,情感更浓厚。凌统事情办完要出去时,因病发而去世,时年二十九岁(一说四十九岁)。孙权得到消息,拍着床起身,悲哀不能自止,并且减餐几天,一提到凌统就流涕,命张承为凌统作铭诔。
2、受人器重
忠烈正直国士之风
当初,凌统和督官陈勤等人饮酒,陈勤刚勇欺人,凌统看不惯,就当面和陈勤争论。陈勤就骂凌统,骂的很难听,甚至骂凌统父亲,凌统忍无可忍,拔刀砍伤陈勤,几天之后,陈勤死去。
孙权
后来攻城,凌统自言自语道:“不死不足以谢我罪啊。”于是激励士兵,亲冒矢石,他所攻打的那面城池,立刻被攻破,诸将趁机攻入城内,大获全胜。回来之后,凌统自己绑好自己,送到司法处,孙权壮其果敢勇毅,让他将功折罪,赦免了他。
凌统虽然身在军队,却仍亲待贤人,接近士人,轻财重义,成为当时所推仰的国士。
合肥铩羽浴血救主
215年,孙权攻打合肥,被张辽杀败。当时情况相当危急,凌统率三百亲兵,掩护孙权。孙权跃马飞过断桥后,凌统回身继续死战,三百亲兵全部战死,凌统也受了伤,一直到孙权脱险后才潜水回去。
孙权上船后,见到凌统还活着,又惊又喜,凌统却因左右的人都死了而悲痛,孙权用自己衣袖给凌统擦泪说:“公绩,人都死了,只要还有你在,还担心没人吗?”回到东吴后,孙权任他为偏将军,给他的兵士比之前多一倍。
凌统死时49岁(一说29岁),孙权当时卧在床上,听到这消息后,按着床起来,悲痛不已,几天都吃不好,说到凌统就哭,让张承为凌统作铭诔(记述死者经历和功德的文章,东吴仅有四人有诔,孙权时期只张昭、张承、顾雍三人,陆逊一直到孙休时才有)。
凌统死后,孙权把凌统两个孩子凌烈、凌封接到宫中,像亲生儿子一样抚养,来人了就喊出来对人说:“这是我的虎子。”等他们八九岁的时候,就教他们读书,十天教一次骑马。可见孙权对凌统的厚爱。
3、个人恩怨
甘宁做海盗时射杀了凌统之父,甘宁是凌统的杀父仇人。但后来甘宁在战场上救了凌统,两人最终冰释前嫌。
凌统
甘宁,吴国大将。曾经于江中为盗,用蜀锦做船帆,腰悬铜铃,路人闻铃声没有不躲开的,故称之为“锦帆贼”。少行侠仗义,读诸子之文。先投刘表,刘表嫌甘宁出身*而不予以重用,便将甘宁托给黄祖,黄祖亦不予以重用。后孙权伐荆州,攻打江夏,黄祖屡战屡败,被凌操一路追杀,甘宁赶到,相距几十步而一箭射死凌操,黄祖回军掩杀。当时凌统只有15岁,在乱军之中力战敌军争夺凌操尸体而回。孙权见风色不利于东吴,收兵而回。
甘宁虽然立功救了黄祖,黄祖却依然以*待甘宁,甘宁忿恨。甘宁好友苏飞劝甘宁投降孙权,后经吕蒙引荐,投降孙权。
后来,孙权再度出兵江夏,甘宁一马当先,杀死黄祖。但是凌操之子凌统,却念杀父之仇,在庆功宴上欲杀甘宁,孙权劝阻:“此一时,彼一时。昔战场则为敌,今同侍东吴则为兄弟。”甘宁拜谢,凌统恨恨而出。
后来凌统总是不忘杀甘宁,雪父仇。
在战合肥时,因甘宁百骑劫曹营有功,凌统不服,专要找曹操麾下大将张辽单挑,张辽部将乐进出战,战到50回合,不分胜负。曹操赶到,令曹休放冷箭。曹休一箭射中凌统的马,凌统被掀翻在地,乐进刚要杀凌统,东吴军中有人一箭射中乐进面门,乐进带伤而回。凌统回寨后,拜谢孙权,孙权曰:“放箭救你者,兴霸(甘宁的字)也。”凌统跪拜甘宁,痛哭曰:“未曾想公能如此垂恩。”自此结为世交,再不为恶。
4、子嗣介绍
大将凌统有2个儿子:凌烈、凌封
三国演义人物谱凌统
凌烈,三国时期人物,吴国名将凌统之子。凌统去世后,由于他和凌封的年龄还小,孙权将他们养在宫中,爱待与诸子同,宾客进见,呼示之曰:“此吾虎子也。”及八九岁,令葛光教之读书,十日一令乘马,追录统功,封烈亭侯,还其故兵。后烈有罪免,封复袭爵领兵。
凌封,(?~?)年,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凌统次子,兄长凌烈,被孙权夸为他的虎子,后来兄长因犯事而被免职由凌封继承凌统的军队和爵位。
凌封是吴国名将凌统的儿子,凌统死的时候,凌封和哥哥凌烈只有几岁,孙权便把他二人接进宫进行教育,对凌封、凌烈的关爱和对自己儿子一样。有宾客来见,孙权对他们说:“这是我的虎子。”又令葛光教他们读书,每过十天又让他们练习骑马,后来追算凌统的功劳,就封长子凌烈为烈亭侯并且继承凌统的部分军队。后来凌烈犯了事,免去爵位,将爵位给了凌封,并且将军队也交给凌封。
5、历史评价
陈寿评曰:「凡此诸将,皆江表之虎臣,孙氏之所厚待也。」(《三国志吴书十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
「虽在军旅,亲贤接士,轻财重义,有国士之风。」(《三国志吴书十凌统传》)
「自创业功臣疾病,权意之所钟,吕蒙、凌统最重,然其次矣。」(《三国志吴书十一朱然传》)
6、卒年争议
后人对三国志的注疏(例如:卢弼的《三国志集解》或梁章巨的《三国志旁证》,两本注释的记载是二十九岁逝世,而三国志记载是四十九岁逝世)有疑惑,凌统的逝世年龄是“四十九”还是“二十九”。据骆统传的描述,骆统在凌统死后接管了他的兵权,接着就在222年和陆逊一同攻破了宜都的蜀军,如果是四十九岁逝世,逝世时间是237年,骆统就不可能在凌统逝世后222年之前接管他的兵权,与凌统传有矛盾之处。再加上凌统在215年第二次合肥之战后就没有其它事迹,以及他逝世时儿子尚年幼等因素,逝世时间和年龄是一个疑问,但二十九岁逝世比较合理。
影视形象
《建康实录》:“统为人性好接物,亲贤爱士,轻财重义,有国士风。年二十九岁卒。”
《三国志•骆统传》:“及凌统死,复领其兵……以随陆逊破蜀军于宜都,迁偏将军……年三十六,黄武七年(228年)卒。”《三国志校误》的作者陈景云认为:“案统父操以汉建安八年从征黄祖战没,统时年十五,及十一年即预讨麻屯,后至四十九而卒,则吴之赤乌中也。统自摄领父兵,屡立战功,为时名将,若赤乌中尚在,则从征合肥还二十年间,统之宣力戎行多矣,何更无功可录乎?据骆统传,凌统死复领其兵,在随陆逊破蜀军之前,然则统之年当在三十左右。本传所云,乃传录之误。”
《永乐大典》收录了《吴志》:“凌统病卒,时年二十九。”
《诸史拾遗》的作者钱大昕认为:“计统之年,殆未逾三十。”
7、人物传记
引《三国志》
凌统年方十五岁,孙权遂拜凌统为别部司马行破贼都尉,摄继父兵。后孙权复征江夏,凌统为前锋,斩黄祖将张硕,搏战登城,大获全捷,封为承烈都尉。不久凌统与周瑜等攻曹仁于南郡。其时甘宁在夷陵,为曹仁别军所围,周瑜用吕蒙之计,留凌统以拒曹仁,周瑜自分军救宁,反败为胜,因功迁为校尉。凌统虽在军旅之中,却亲贤接士,轻财重义,又爱士卒,士卒亦敬慕凌统。后从孙权往合肥,为军中右部督。时全军出阵,前部已发,魏将张辽等却忽在津北出现,孙权遭围;凌统便率领亲近三百人攻入敌围,扞护孙权突走。凌统复还奋战,左右战士尽死,自身亦被创,仍攻杀数十人,待孙权无事方还。于是拜为偏将军。嘉禾六年,凌统病卒,时年四十九。孙权闻之,哀不能自止,数日减其膳,每言及凌统皆流涕,抚育其孤,又使张承为之作铭诔。
8、后世纪念
1.部伍桥
今余杭街道南渠河与沙港口交接处有一古桥,名曰“部伍桥”,传凌统募民立部伍于此,故名。清代余杭县志上均有记载。
《康熙余杭县志》卷之三《规制》:“部伍桥在县东二里,跨余杭塘,分南渠河水入港,通舟楫。吴凌统,募民兵立部伍于此,以御寇,故名。后圮。宋咸淳五年重建。明成化间,知县武英修建。正德四年,水势倾坏,主簿陈祥复建。”
《嘉庆余杭县志》引《咸淳志》:“部伍桥在南渠河上,去县东二里三十步。”又作了补充:“国朝嘉庆七年又圮于水,十一年里人重建。”部伍桥屡建屡毁,现存部伍桥是嘉庆十一年修建的,即1806年。桥梁南梁上刻有“古部伍桥”四字,两侧刻有楹联,上联“伏瀽回流,快睹乘槎仙侣”,下联“全师按辔,犹传报国英风”,颂扬了凌统的功绩。部伍桥至今保存完好,现为杭州市文物保护点。
凌统墓
2.部伍亭
《乾道临安志》:“部伍亭在余杭县东北二里。吴将凌统家余杭,于本邑募乡兵,置部伍于此亭。”《万历府志》:“今其南有部伍桥,亭废桥存。”
《康熙余杭县志》卷之八《杂志》:“部伍亭在县东三里。旧《志》云:吴将凌统家余杭,募乡兵置部伍于此。今废。其南有部伍桥。”《嘉庆余杭县志》卷三《关梁》也作了相同的记载:“县东三里桥北,有部伍亭,吴凌统募民立部伍于此御寇,故名。”
部伍亭的位置在旧余杭古县城东三里许,在部伍桥之北,至少在明朝万历时期就已经不存在了。
3.凌统庙
凌统庙修建于何时,未见史载。明代戴日强纂修《万历余杭县志》卷之三《建置》即有了“凌统庙”的记载:“瞻云坊在大街东次丰乐(坊)。内有凌统庙,今名木香巷。”《康熙余杭县志》和《嘉庆余杭县志》均作了相同的记载。
凌统庙又作灵通将军庙,其位置在“县东南一里许,丰乐坊内。”
地方百姓大多唤作灵通将军庙。因此,《康熙余杭县志》认为,“吴将军凌统,余杭人,庙号灵通将军,盖方言之讹也。”认为灵通将军由方言之误,实为凌统将军。“灵通”两字,意为此庙神异灵验,似乎更易坊间流传。不过,灵通将军庙的由来,《万历余杭县志》还提供了另外一种解释:“灵通将军庙在县东南一里许丰乐坊内。宋仁宗患肿疡,不能疗。一夕,梦神人云:“得余吴氏膏药可立愈。”上异之,亟召吴氏,得膏立愈。因立庙祀灵通。”
清人厉鹗留下《步余杭溪上谒凌将军庙》诗:“苕源直下漱迥汀,古社依稀记旧经。共吕子明矜战伐,与甘兴霸作神灵。夜嘶寓马山行雨,晓散祠鸦树见星。欲觅遗苗何处是?草间部伍尚名亭。”
诗中“与甘兴霸作神灵”一句,颇有意思。甘兴霸即甘宁,曾是凌统的杀父仇人,后结为莫逆之交。余杭人敬重这两人的品格,除了修建凌统庙以外,还在凌统将军庙往南一华里的南渠河畔,为甘宁(字兴霸)建造了一座“甘王殿”,将两人都祭奉起来,所以诗中有“与甘兴霸作神灵”一句。
清人吴农祥也作过《余杭凌将军庙》一诗:“勇决凌公绩,开疆功自多。三分扶*,百战定山河。故国遗桑梓,残民护薛萝。乌林转斗处,每夜按琱戈。讨逆馀威在,英雄更几人。爱才知国士,蒙难属君臣。小市开红药,深溪转绿蘋。此乡秋赛罢,钟鼓岁时新。”
凌统庙,今已不存。
4.忠义孝弟祠
忠义孝弟(孝悌)祠“在崇圣祠东”,清雍正四年(1726)余杭知县阎绍祖修建,建在旧县学大成殿内,共同祭祀余杭历史上的忠义之士:“祀汉县令陈浑、三国吴将军凌统、汉河间守诸葛琮、唐县令归珧、秋曹民部尚书左执法吴公约、唐镇守江州将军胡则、宋沂泊侯盛新、丞相忠定公李纲、翰林学士方值、临安郡通判方叔恭、明苑马寺少卿范兼之、留守司经历方岳、义官吴瑮、征士余杭训导陈宗理、忠义文林郎武陵县知县李兰、赐义士潘昱、赐义士潘珏、文学孝义管梦生……”共计祭祀三十几人。此祠今亦不存。
5.凌统墓
凌统死后安葬在哪里?目前为止有两种说法:
一是葬在家乡余杭。根据《三国志•吴书•凌统传》的记载,凌统受孙权之命,“东占且讨之”越人地区,凌统认为“山中人尚多壮悍,可以威恩诱也”,很快募集了一支万余人的队伍,“过本县,步入寺门,见长吏怀三版,恭敬尽礼,亲旧故人,恩意益隆。事毕当出,会病卒,时年四十九(当为二十九之误)。”可见凌统刚刚在家乡拜见完官员和故友,正要出发离去,“会病卒”,即碰上生病死了。按照常理,中国人讲究叶落归根,即使死在异乡,也要归葬到老家,更何况凌统是死在家乡,就更没有葬在余杭之外的道理了。地方志史籍中有凌统墓在余杭的记载:“将军亭侯凌统墓在县西北六十里,浮里界。”《嘉庆余杭县志》引用《大清一统志》《嘉靖余杭县志》和《万历杭州府志》的记载,说得更详细:“偏将军凌统墓在县西北六十里。(《大清一统志》)在止戈乡浮里界王原之上,遗址尚存。(《嘉靖县志》)《太平寰宇记》:苏州吴县东北皋亭山,有吴凌统墓,前有碑。今皋亭山,实在仁和县,吴县无此山。以《吴书》考之,统实卒于余杭,谓吴县者,不足信也。”(《府志》)
根据县志上的记载,凌统墓在县西北六十里“浮里界”“止戈乡浮里界王原”,考其位置,大致就在现在鸬鸟镇一带的区域内,同凌统是鸬鸟镇全城坞凌家堂人相印证。唯一遗憾的是,在鸬鸟镇或凌家堂至今没有发现过凌统的墓。明《嘉靖余杭县志》说凌统墓在“浮里界王原之上”。“王原”在哪?原通塬,可能指山地上一块相对的平地。具体位置在哪?至今无人知晓。
游戏人物凌统
二是葬在江阴。据光绪《江阴县志》记载,“凌右都督承烈都尉统墓在青阳华藏塔西南半里,现存华表柱二。”现江阴青阳镇悟空村寺西,据说就是当年凌统墓的位置,原有石人、石马,今仅剩石柱两根。石柱高7米,间隔4.35米,上半截呈八角形,下半截呈扁方形,周长约1米,柱顶内侧有槽,深24厘米,宽14厘米,下端内侧各有门臼及盘陀石。柱北并列3座土丘,人称“石柱坟”,即墓穴所在。目前当地凌姓后人修建了凌统墓。据当地人讲,要把此地建成一个旅游区,要把凌统的墓修复,作为一个主要景点,现在墓的两边正在修一条路原本要穿过该墓,为保护凌统墓有意避过。
凌统墓在江阴最值得可疑的地方是,仅见之于地方史记载,并无实物佐证。凌统的墓碑并未发现,仅存的两根石柱,也无文字,亦不能说明什么。但“江阴说”并非空穴来风,很有可能是,凌统的后人确有一支居住在江阴青阳镇,也确有凌氏墓葬,但并不一定是凌统墓。有无可能凌统后人将凌统墓从故里迁至江阴,这只是猜测,似乎可能性也不大。所以依本人愚见,凌统墓在江阴的可能性很小。
还有一种情况是,《太平寰宇记》说凌统墓在苏州吴县东北皋亭山,《万历杭州府志》指出,皋亭山在仁和县,吴县无此山。那么,有无可能,凌统葬在仁和皋亭山(今杭州半山),从地理位置上看,皋亭山离余杭不远,凌统墓在皋亭山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但《嘉庆余杭县志》认为:“统卒于故里,则墓自在余杭,不应又葬于仁和之皋亭山也。”
6.鸬鸟鳌鱼灯
鸬鸟鳌鱼灯舞流传于凌统故里余杭鸬鸟镇全城坞一带,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传说“鸬鸟鳌鱼灯”的形成与三国逍遥津之战有关。逍遥津一战中,孙权吃了败仗,开船后撤,凌统率300名精兵浴血护驾,300亲兵尽皆战死,自己身负重伤,在桥败路绝的绝境下,竟披着盔甲潜水回队,这本身带有极强的传奇成分。在民间流传中,不自觉得赋予了神话色彩。说凌统在敌众我寡,命悬一线,生还无望,想纵河尽忠的危急时刻,突见河内白浪翻涌,一条鳌鱼腾空而起,驮起凌统,赶上了孙权本部。
凌统的乡亲们为了纪念这条鳌鱼的救命之恩,便扎起了鳌鱼灯,并把逍遥津之战的阵式用在跳鳌鱼灯上。鳌鱼灯用毛竹片扎成骨架,外表糊上桃花纸,画鱼鳞,灯头如龙,灯身如鱼,长约1.50米。每人一灯,举柄而舞,以走阵图为主,有“双龙入海”“荷花探水”“喜跳龙门”等10多种阵图和动作,锣鼓伴奏,蕴涵古时阵法,舞动时蔚为壮观。当地群众把鳌鱼灯作为吉祥之物,每逢春节、元宵节扎灯舞灯,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年年有余。2007年鸬鸟鳌鱼灯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