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大校长丁烈云:寻找培养通才和专才平衡点
面对社会的期待,高校如何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持特色?日前,新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记者:离开中国科技大学十多年后,你对回到中国科技大学有何感想?有什么不同?
丁烈云:负担更重,责任更大。中国科技大学是全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其发展目标是世界一流大学。它在中国人才培养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科技大学发展迅速,变化很大。这主要体现在学校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和“精密重力研究装置”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可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建成。我离开学校后,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也成立了。
记者:社会对高校寄予厚望。大学毕业后,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你认为学校应该为学生做什么?
丁烈云:学生的就业与学校的定位密切相关。就业必须把学生当前的兴趣和长远的发展结合起来。这反映在办学理念上,即学校应该培养通才还是专家。通识教育能使学生在未来有很强的适应性,而专业训练能使学生迅速进入专业角色。华中科技大学培养复合型人才。它应该在通才和专业人士的培养之间找到平衡。
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优秀学生是大学的使命。大学应该注重育人。例如,我们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将研究成果转化为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受益。有句谚语叫做“在科技大学学习”。华中科技大学拥有如此多的学术平台和应用开发经验。当学生来到华中科技大学时,他们可以在这些平台上与科学家进行零距离交流。同时,我们也应该尽可能地创造一个良好的硬件学习环境,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例如,学生宿舍的人均建筑面积为8至12平方米,年人均成本为1200元。然而,区别在于人均8平方米的宿舍是学生睡觉的地方。如果以人均12平方米为标准,可以包括洗衣房和阅览室。根据社区的概念,可将面积标准的三分之一用于宿舍建设,即建造一个家,而不仅仅是一张睡床。家庭的教育环境明显不同于床。这是我们应该争取的。
记者:大学正面临改革的关键时期。你认为独立办学和“去行政化”怎么样?
丁烈云:自主和自律是一致的。自主办学意味着减少行政约束,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中国的大学有四种力量可以发挥得很好。他们必须准确定位这四种力量,并定义大学的完整治理结构。这四种力量分别是:党委领导的*、校长的行政权力、教授的学术权力和群众监督的*权力。行政权力是任何组织都有的管理机制,管理效率很高。目前,大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将教授的学术能力纳入一个规范化、制度化的体系,其中学术委员会是最具代表性的。目前,学术委员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校长是学术委员会主任。尽管校长有学术背景,但对学术问题的考虑往往带有行政色彩。新的《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条例》规定,半数以上的人必须没有行政职务。我认为这个比例应该更大。这样做的目的是适当地将行政和学术分开,并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目前,高校的学术权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高校应该赋予学术组织更多的权力,尤其是在学术事务中的决策职能。所有这些力量都要接受群众的*监督,学术权力也要接受群众的*监督。我校学术委员会主任范院士说得好,学术委员会不能成为行政组织,其行为也应该受到监督。
记者:国外一些知名大学的校长认为,中国的大学是搞经济的,他们从事的是谋利益的项目,而不是育人的项目。作为大学的校长,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丁烈云:这不是中国大学的现实,也不是普遍现象。然而,这个问题在一些地方确实存在。这有两个原因。首先,目前学校的工资制度极其不合理。除了基本工资,教师还必须依靠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来增加收入,以支持家庭。第二是与管理系统有关。学校最大的贡献不仅在于培养人才,还在于做好应用研究,做好科技与经济的联系,转化科技成果。然而,研究工作不应该与科学研究委员会挂钩,也不应该投入尽可能多的钱。然而,它应该与研究任务相联系。不管有多少钱,也不管有多少钱,都应该全力以赴。
记者:在学校管理改革中,我们如何才能继续保持武汉科技大学的特色?
丁烈云:改革必须从学校自身的情况和特点出发,实事求是。科技大学的创新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被称为“天穹”,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基础研究。华科达拥有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等一流的创新基地。全国只有少数几所大学有这样的平台。这些都为科学前沿探索和学校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我们将继续努力“到达天空”第二种叫做“网站”,即面向国家和企业主要需求的应用研究。“学习、研究、生产”的结合一直是学校的优势和特色。研究和探索应该“扎根”。我们需要建立类似斯坦福大学和硅谷的关系,促进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国光谷之间更好的互动和双赢。
理论探索要“不屈不挠”,应用研究要“正直”,学校要回报社会,要做好科技与经济的联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记者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