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分与不看分:学生评价如何导向
编者按
最近,发生在高校的两件事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一个是北京大学2017-2018年春季学期的期末考试《考古学通论》。学生的成绩普遍较低。有些学生向老师要分数,理由是问题太多,没有在很多考试内容课上教,努力学习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分数。二是浙江省某高职院校的学生因其良好的经营业绩,顺利完成7个科目的毕业,被推荐为浙江省优秀毕业生。此外,学校“可以利用商业表现申请免除某些课程、听力甚至考试”。
这两件事似乎没有关系,但它们实际上说明了同一个问题,即如何对待学业和考试成绩。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有这样一个关于师生关系的笑话:“考试是教师的法宝。”分数是学生的生命线。“今天,它仍然是许多大学考试的真实写照。从理论上讲,我们知道考试只是教师测试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但实际上,考试结果与很多方面密切相关,如研究生入学考试、就业等。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两件事呢?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学业和考试成绩?
专家口译
“严格训练”与“学生满意”的悖论
陆晓东(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北京大学“考古学通论”考试引发的少数学生“分科”事件凸显了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
钱理群教授曾提出“精炼利己主义”的概念。北京大学几名“需要分化”的学生的表现表明,这一理念已经确立,值得高等教育领域师生的警惕。在“双一流”建设中,道德修养是基础和基础。国家在普通百姓纳税的基础上,为“双一流”高校提供更高的人均资助。因此,每个学生将来也要为纳税人承担更大的责任。
高校师生之间的关系不是市场中制造商和客户之间的关系。高校教师本质上是学生的学术培训者。他们需要严格的学术训练,把学生带到学术领域的前沿和范例的边缘。学生们没有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学习也不好。正常的反应是羞愧地面对老师,不好意思地躲着老师。之后,他们认真思考,继续努力工作。然而,在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里,过度的“市场化”扭曲了真正的师生关系。学生成了购买学分和分数的顾客,教师成了出售知识和考试分数的“淘宝”卖家。教师需要学生对每门课程的教学评价,需要学生的“好评”,职称的晋升也需要学生的“好评”;学校的教学过分考虑学生的满意度,使学生的满意度等同于顾客的满意度。这一趋势严重背离了教育的真正本质。
目前,在高校学生评价体系中,对学生成绩的关注过多。评估学校奖学金和护送研究生的基本依据主要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这也是学生如此重视和关心分数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应该向剑桥大学学习,废除评估奖学金的标准。奖学金应该奖励学生的创新。这项改革非常困难,任重道远,但也日益紧迫。在这方面,浙江农林大学的学术改革值得借鉴。
一所高职院校的商学院副院长表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商业表现申请某些课程的免试、免听甚至免试。”。因此,有“7门课程的大学生,不仅顺利毕业,而且被推荐为优秀毕业生。”在目前的学校管理系统中,学生必须能够毕业。如果学校有学分替换制度,或者学生通过复试和补考最终通过考试,那么他就可以顺利毕业。在成功毕业的基础上,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对较低,但他们的创新和创业能力非常突出。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有可能授予他们“优秀毕业生”的荣誉。这一逻辑与前一篇文章中的学者相同。然而,创新和创业不能完全取代基本的学术要求,这要求学校经营者在“创新和创业”的“热潮”中保持清醒和冷静。
学生评价应规范化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在我看来,无论是北京大学“考古学通论”考试导致少数学生“被分家”的事件,还是浙江某高职院校的学生因其良好的业务表现,在修完七门课程后顺利毕业,被推荐参加浙江省优秀毕业生的评估,都说明了同样的问题,即学校对学生的评估不够严谨和规范。
前者反映了学校和社会都会关注学生过去的成绩和表现,无论是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还是就业,这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他们希望他们的成就会更高,档案在未来会更漂亮。学生提出这种要求的原因是一些学校和老师确实应学生的要求提供分数。如果过去没有这样的例子,如果学校很严格,那么没有学生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后者是“一个好人掩盖所有丑恶”的典型例子。它认为,只要一件事情做得好,其他事情的要求就可以放松。这种现象也存在于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
我们应该知道,学习就是学习,创业就是创业。这两者不可混淆。如果你在学业上失败了,你将会失败,你将会得到你想要的结果。如果是创业,就必须用创业的标准来衡量。良好的创业表现并不意味着你的学业成绩会通过。两者不能互相替代,但事实上,许多学校互相替代。专业教师应该评判他们。如果学校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综合评价,认为学生是合格的,也可以这样做。
在我看来,这仍然是一个学校应该追求的课程是否适合专业需要的问题。例如,也有可能一些课程不是为满足专业需求而设计的,所以学生在考试中表现不好。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责怪学生,但学校应该调整课程。
总之,我们应该系统地考虑教学和评价的关系,整个过程应该是严谨和规范的,否则就会出现问题。
分数并非不可或缺。
杨德广(上海师范大学前校长、国立高等教育学院前院长)
考试是了解学生在学校学习中掌握了多少知识和学位的一种更直接的方式。分数是学生学习状况和成绩的集中反映,是客观的考虑。然而,学生认为老师给的分数很低,要求老师给分数,这本身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允许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公开的欺骗行为。这样做的学生不是合格的学生,老师不会接受这个粗鲁的要求。一旦有这样的先例,其他学生肯定会效仿,这将导致教学和评估的混乱和混乱。这是一种非常糟糕的学习方式,如果不投入精力和时间,最后向老师要分数,就不能把学习做好。
然而,学校也不建议为那些优秀的创业者申请优秀毕业生,因为他们有七门课程不及格。正如我在开始时所说的,分数是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后的一种测试。大学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分类非常明确,代表了学生在大学期间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创业能力可以是学生能力的一部分,但它不能代表所有的能力。我们可以给那些在创业方面表现出色的学生适当的奖励,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学生因为这一杰出的成就而需要获得的其他能力。因此,在七门课程不及格后申请优秀毕业生是不明智的。
当然,我知道在一些高职院校,学生的能力可能会受到更多的关注,一些合格的能力可以取代分数。然而,这应该提前规定,而不是因为其他分数太突出而取消。学生在创业方面的杰出成就,或者他们所拥有的发明,这两件事不能完全等同于学生的毕业能力。总的来说,我们仍然要求学生在在校期间能够学好每一门课程并掌握必要的技能。学校必须有学校的要求,否则就不能称为学校。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不是交易的地方。
在我看来,分数是一个综合反映,它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成绩和条件。目前,社会上很多企业都非常重视一个人的招聘能力。然而,如果一个人在学习期间成绩和基础知识不及格,并且不符合毕业资格,他们只说他们有能力。我认为雇主也不会雇用这样的学生。
我国有2000多所高等院校,分类实际上比较明确,本科和专科占全国的一半,学生培养的方向也比较明确。例如,我们的一些研究型大学可能对学生的理论学习有更高和更严格的要求。职业院校和专业院校将更加重视学生的能力,但必须掌握基本的技术和理论知识,这是提高学生未来技能的必要条件。
事实上,我国高校的分类还有待完善。首先,我们的高校应该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把学生培养成研究型人才或学术型人才是不现实的。其次,大学与社会的沟通与合作远不如西方国家完善,学校与企业的结合以及产学研的结合还不够紧密。我们现在提倡培训工匠,这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帮助。然而,目前社会上的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并不十分积极,学校往往被要求起带头作用。因此,在大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中,我们仍然需要加强动员。
建立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评价
邵(北京科技大学研究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素质教育研究会秘书长)
北大事件中的考试分数是什么意思?特别是,如何参加考试、参加什么考试以及如何给分数打分都值得反思。
以体育为例。理论上,那些跑得快、打得好的人得到高分,不管是田径还是球类运动。然而,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情况并非如此。体育课不是为了比赛而举办的,而是通过出勤率、班级态度等来检查学生是否养成了良好的锻炼习惯。它不检查绝对水平,甚至一种态度。另一个例子是,更多的人检查基本原则和知识。如果学生不掌握这些知识,他们将来就不能顺利学习。它看起来更像是绝对水平。
北京大学的事件涉及所有学生的普通课程。由于只有一份期末试卷,似乎更强调知识考试。那么,对于学生的日常作业、出勤、小组项目甚至实地考察,有没有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呢?在我看来,考试应该根据课程的性质进行多样化和个性化,这样不同风格的学生就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而不是用纸来发展。
就考试而言,我们通常将其分为终结性评价和程序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主要用于选拔性考试,如区分高考高分和低分,而高考更注重程序性评价,鼓励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来提高。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考试直到学期末才发现问题,而是发现过程中的漏洞。例如,在学习了两三章之后,将会举行一个小测试,让学生发现缺陷并及时填补空白。教师会了解学生的掌握水平和课程教学的难度,以便做出相应的调整。
在计算成绩时,西方大学采用五分制,而中国大学采用百分制。作为一名教师,我经常对分数是83还是85感到困惑。并非所有课程都应该基于100分制。至少,在像文学、历史和哲学考试这样侧重于辩论和写作的考试中,给a、b和c打分要比区分小分数容易。
今天的唯分数论是应试倾向的延伸。中国学生从小就养成了重视分数的习惯。典型的测试倾向是在课程开始时问老师“如何学习这门课程”,在课程结束时问“你能画出要点吗”。这是高考制度养成的习惯——为考试而学习,为高分而考试。我不在乎我是否有扎实的知识,也不在乎我是否能运用所学。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对一个人的考核更多的是关于综合素质。虽然它包括知识水平,但更多的是关于应用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优秀品质,如专业精神、技能、社会责任、团队合作、沟通和表达、创新等。这些品质不能在试卷上反映出来。另一方面,纵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他们不仅注重成绩,而且客观地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值得称道的。
还有一个趋势是我们应该注意的,那就是所有的东西都是用数字来衡量的,这已经从基础教育扩展到高等教育,比如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一些优秀的学生常常因为一个点而失去在研究生院学习的机会。这种趋势也蔓延到教师的工作评价,这取决于论文数量、研究经费、科学研究奖的数量和部门,甚至在一些大学中,学术成果转化为组成部分。
不是每个人都擅长考试。我们真正需要改变的是建立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评价,尽可能地进行修正,弥补由偶然因素造成的一点差异,从而改变我们的命运。例如,现在高考是以平行志愿和增加自主招生的方式进行的。将来会有多次考试来打破一生一次考试的局面吗?就评价能力建设而言,应设置非标准答案问题,以便将真正有知识的评价纳入专业评价。
各方观点
学生
徐彤(大连理工大学学生)
首先,我认为好成绩是在校期间能力强的表现。作为一名学生,努力学习并取得好成绩属于做好工作。如果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睡觉,课后玩游戏,考试作弊,考试后得分,这种态度很难让人们相信他会努力工作,在进入社会后开始创业。其次,基础知识的学习是未来创业的基础。以我专业的环境工程为例。如果一个学生不能区分雾和霾,他怎么能谈论相关的研究和管理?本科阶段教我们学习基础知识,研究生阶段培养我们的创新能力。这已经是人生的一条捷径。如果一个人不走正常的捷径,恐怕这不是一个聪明的表现。
刘传胜(河北大学学生)
我认为重视企业家精神和分数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有些人认为赚钱是王道。不管你的学术成就有多好,不管你取得了多少学术成就,你都不可能像成功创业后挣的钱一样多。这些人主要关注的是你是否能过上富裕的物质生活。然而,有些人认为他们应该学好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繁荣做出贡献,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我个人来说,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将来会承受沉重的经济负担,所以我更喜欢创业。如果我成功创业,我可能需要比完成本科课程、参加研究生考试以及最终更快、更有效地缓解财务压力后更努力地寻找工作。
教师
张(北京师范大学教师)
学生应该努力学习。如果是因为特殊原因,比如创业或身体状况,他们可以提前与学校沟通,并妥善处理。大学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的重要阶段,也是积累身体细节的重要阶段。留下七门学科的不良记录是很遗憾的。我能理解学生们为了出国找工作想取得更好的成绩,但是集体的影响不好,因为这也和诚实有关,诚实和学习非常重要。
周琼(黄山大学教师)
作为专业教师,他们都希望学生能取得好成绩,因为更高的分数肯定有利于对学生的评价,甚至有利于将来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就业。然而,教师不能盲目地给高分。对于每门课程,我们将根据课程的性质制定详细的评分规则,并在学期开始时通知学生。因此,如果一个学生真的专心学习,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考核任务,他的成绩就不能与自己的努力不相上下。作为一名负责任的教师,他不会随意打分,而且教务处也会有相应的检查机制来保证教师评分的公平性。
从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考试分数不能完全等同于学生的能力,但我始终相信分数可以衡量学生对生活的态度。如果他是一个负责任和严谨的人,那么他会认真对待大学里的每一门课程,不管从短期功利的角度来看这门课程是否“有用”。这种态度将使他能够在课堂内外努力学习,从而获得不太低的分数。我从我遇到的许多学生那里总结出一条规则。一些学生,不管他们学什么课程,总是得到高分,而且他们在参加俱乐部、实习和其他经历中总是表现良好。这大概就是“态度”的作用。
企业家
米军(江苏某科技公司总经理)
不同的企业对学生在细节上有不同的要求。对于我们的企业来说,很明显应该更多地关注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我看来,分数只是一个证明。甚至,有时他们的成绩单非常漂亮,可能不是特别好的奖励。然而,另一方面,如果课程被暂停,比如工科学生的数学和物理,那么我必须考虑一下,因为工科学生需要逻辑思维和某些基础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果所有这些科目都被暂停,那么我怀疑他们是否在学校里玩。
学校测试所有学生,但我们不要求他们全面。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学生的成绩是好是坏,而是他们背后能解释什么。如果他们不擅长一些不相关的方面也没关系。更重要的是解释相关的工作能力也有问题。
总之,首先,我们不会只注重分数,或考试分数只占相对较小的比例,我们会更加重视他们的成绩的解释。其次,我们也非常关心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开放的心态。
齐杰(北京一家创业公司副总经理)
分数绝对不是判断一个大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指标,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我曾经有一个员工是北京一所著名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他在理论上有自己的想法,但他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很高的要求。他在具体实施中没有遵守团队合作的要求。因此,从一个企业的角度来看,它不仅仅是分数,而且是从一所著名学校毕业。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在学校还是在企业,打分绝对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但是,如何建立评分标准、维度和体系?我一直认为,中国大学如何改革和优化自己的教学和培训体系是最重要的环节。我们不能期望一个正在建立价值体系的学生为学校建立一个模型和体系。学校应与时俱进,跟踪社会发展、个人自我实现和发展的需要,建立具有指导性和灵活性的评价体系。
就中国的现实而言,我们既需要人才,也需要人才。学院和大学不能为了固定的标准和制度而埋葬这些年轻的人才。这一价格扼杀了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机会。想象一下这个机会的成本有多高。
(本期内容由本刊记者陈彬、文才飞、王志康、见习记者徐悦、见习记者吴越收集)郭刚制图学
《中国科学报》(2018-07-24,第五版《大学周刊》)
下一篇:高校如何推进人才分类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