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卫星的“守望者”
“风云卫星是一个集成了尖端技术的高精度仪器,由一个个小而精密的部件组成。风云卫星的发展是一条环环相扣的链条,我也是其中之一。我将与同事们团结合作,共同推动我国气象卫星产业的发展。”在办公室里,看着贴在书架玻璃门上的荣誉证书,*国家卫星气象研究所所长陆启枫亲切地说。
卢启枫正在上班。王静的照片
作为气象卫星的“观察者”,陆启枫获得了**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学技术奖和“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多项荣誉...不久前,陆启枫获得了国家创新奖,成为气象系统仅有的两位获奖者之一。
在加入卫星气象事业之前,陆启枫也有过一些理想的“环游”尝试。他出生在*的一个农村地区,年轻时不知道天气,但他觉得水文条件对农业活动有很大影响。对*农业来说,一个关键的不利因素是地表径流小。温带大陆性气候决定了*干旱少雨。陆启枫家乡的水资源使他特别关注水系和干旱的气候。他在高考中申请了*大学土地水文专业。
1999年,陆启枫大学毕业,考入*大学干旱区研究所。在那里,他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老师潘晓玲。潘晓玲是当时国家“973计划”最年轻的首席科学家。例如,陆启枫的学术生涯中出现了一盏明灯。他曾在担任研究助理,深受潘先生严谨、勤奋、热情的影响。“最重要的是,潘先生已经奠定了我的研究风格。首先,他必须尽力而为,其次,他必须重视自己的身体。”卢启枫说道。从那时起,他坚信并致力于科学研究。与此同时,他也开始涉足气象相关领域。
后来,卢启枫考入南京气象学院(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系攻读硕士学位。2006年博士毕业后,他进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工作。上任四个月后,他参加了中国第一颗第二代极地轨道气象卫星“云风3号”的发射准备工作,主要从事卫星数据同化和应用。
2007年1月,陆启枫在卫星数据同化方面取得了自己的成就,并有机会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进行交流和研究。中国风云系列卫星的直接观测数据当时未被国际同行接受,也从未被定量应用于任何国际业务数值天气预报模型。卢启枫的欧洲之行就是为了填补这一空白。
当时,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业务同化系统中有两个系列的卫星数据,一个系列是美国的,另一个系列是欧洲的。卢奇峰在这个系统中建立了第三个系列,即中国系列卫星数据。他将中国卫星的数据格式连接到欧洲系统,生成辐射传输模式,纠正错误,然后将数据结果输出到欧洲标准数据库,进行分析和演示,并对结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我国气象卫星和仪器的技术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最终,欧洲数值天气预报系统的预报精度提高了1%,该系统采用了“风云三号”卫星数据。在接下来的三年里,陆启枫几乎每年都去欧洲中心进行中期天气预报,为期约三个月。每次访问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和风云卫星技术团队的专家都会聚在一起讨论,以确保他带着明确的使命外出,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目前,陆启枫的科研成果已得到世界气象组织、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英国气象局等机构的高度认可。他为中国气象卫星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建立了气象卫星仪器在轨性能优化模型,将中国“风云三号”系列卫星微波探测仪器的数据质量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发现并弥补了欧美气象卫星微波温度探测仪器数据处理的不足。风云三号系列卫星数据首次成功融入世界最先进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该模式的预报精度得到提高。初步建立了实验室“气象卫星系统”模拟和计算的理论体系,以协调卫星仪器制造技术和气象应用要求之间的差异。这些努力大大提高了中国气象卫星在全球气象卫星领域的地位和影响。
上一篇:加强记忆不只需要睡眠
下一篇:四轮机器人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