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徐悲鸿与李约瑟的往事

科普小知识2021-08-29 06:48:18
...

1937年,三位中国人拜访了李约瑟,向他介绍了东方的古代科学发明和医学,这给“西方中心主义”的李约瑟带来了巨大的震动。此后,李约瑟决心研究中国的科学技术史。“那是30年前,当我还是一名新闻记者时,我接受了李约瑟博士的采访,他来香港进行学术访问。”当时,香港苏富比(微博)中国书画部负责人张朝春向记者回忆了过去。“当时,我对李博士了解不多。为了做好这次采访,我提前做了大量的作业,发现这是一位值得钦佩的学者。”张朝春的采访让他深深记住了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英国人。

约瑟夫·李约瑟,原名约瑟夫·李约瑟(1900-1995),1900年出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军医,母亲是一名音乐教师。约瑟夫·李约瑟早年在剑桥大学接受教育。1924年,他被剑桥大学冈维尔和凯斯学院聘为教授。他在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实验室工作,研究胚胎学和形态发生学。他写了三卷《化学胚胎学》。然而,他去世时未完成的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使西方人重新发现了中国曾经拥有的辉煌的科学和文明。

世界上的事情总是充满巧合。张超群已经离开媒体,进入艺术领域从事拍卖工作。今年年初,他接受了英国李约瑟研究所的委托,对方表示希望拍卖徐悲鸿著名的骏马图。照片上写着:“2003年夏天,我感到悲伤。约瑟夫·李约瑟夫妇非常友好。这是*研究院体质人类学研究所的礼物。”

张朝春说:“看到这幅画让我感触良多。30多年前的一次访问让我想起了这位受人尊敬的学者。我没有想到,30年后,我将能够为李博士建立的研究所作出贡献。”在张朝春看来,这是一部不同于商业活动的具有特殊意义的作品。因此,他还特别小心地搜索相关信息。李约瑟研究所是在英国注册的慈善机构。它不是由*资助的,它的资金完全依赖于私人补贴。他们想用拍卖所得的资金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以便李约瑟博士致力于的中国科学技术和文明的研究能够继续下去。

1943年2月24日,李约瑟博士从印度加尔各答经缅甸汀江抵达中国昆明。作为英国在中国的科学使团团长,他访问并视察了战争期间撤到昆明附近的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这次中国之行是受英国文化委员会委托在中国从事文化和科学合作的。李约瑟博士一行于3月21日抵达重庆,重庆是国民*的首都。6月,中英科学合作博物馆在重庆正式成立,李约瑟任馆长。

李约瑟博士与中国的爱情始于1937年。当时在剑桥攻读博士学位的年轻学生沈、王英来和吕桂珍参观了他的实验室,向李约瑟介绍了东方的古代科学发明和医学。这给“西方中心主义”的李约瑟带来了巨大的震动,使他形成了“一种宝贵的信念,即中华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是从来没有得到承认的”。这次会面也让李约瑟一见钟情于吕桂珍和一位南京药剂师的女儿。从那以后,又有了另一个爱情故事。从那以后,李约瑟对中国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学习汉语,决心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英科学合作博物馆向中国科学界提供了大量的仪器和化学试剂。它通过海运将6775本科学书籍运送到印度,然后通过空运将它们运送到中国。将近200份英国科学工程和医学杂志被复制成缩微胶卷并运送到中国,这成为战争期间中国科学界的主要信息来源。李约瑟曾称自己为“圣诞老人”,向研究条件差的中国科学家分发试管、放大镜、小型发电机和科学实验所需的各种化学制剂。

张朝春说,李约瑟博士虽然在中国期间为英国文化协会来华访问,但他与*研究院有着深厚的联系,因此他获得了*研究院任命的传播研究员的职位,这有利于他在中国的工作进展。这个头衔列在他的中国名片的顶部。在中国的三年时间里,李约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他严谨的学术态度,他努力练习中文。因此,他结交了许多朋友,包括文化和科学精英,如傅斯年、郭沫若和朱可桢。这可以在李约瑟研究所的图书馆里看到,还有相关的手稿、照片和赠送的书画。图书馆还收藏了李约瑟博士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从各地收集的大量信息,积累了大量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和药物的书籍和文献,并定期订阅大量相关出版物,为该领域的学者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环境。

在李约瑟研究所的图书馆里,有一张李约瑟和他的研究人员在1943年参观动植物研究所时的罕见照片。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科学院动植物研究所先后从南京迁至湖南南岳、广西阳朔和四川北碚。这张老照片是李约瑟在参观动植物研究所时拍的,该所已迁至四川北碚。李约瑟在参观“战时中国科学”动植物研究所时写道:“最大的科学中心在一个叫贝贝的小镇上,它位于嘉陵江的西岸。这个镇上至少有18个科学组织和教育机构,其中大多数都非常重要。”王家吉、、钱、陈于195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健康和李尚豪于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今年,徐悲鸿在重庆攀西主持中国美术学院,他的绘画技巧受到中外人士的赞赏。当外国朋友来访时,当局会邀请徐悲鸿画一幅画送给他们。1944年夏,徐悲鸿应*科学院体质人类学研究所的邀请,为李约瑟夫妇作画,《瞄准千里》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张超群查阅了有关资料,发现1944年7月,在嘉陵江畔建成并开放了由李约瑟任馆长的新的中英科学合作博物馆,同时成立了体质人类学研究所。因此,徐悲鸿与李约瑟的关系并不详细。然而,徐悲鸿的学生吴作人在1943年底的西北写生之旅中,带着李约瑟等人去敦煌观察千佛洞的画。去兰州时,他为李约瑟画了一幅肖像,并祝贺他43岁生日。

从1943年到1946年,李约瑟在三年时间里在中国进行了11次长途调查,行程3万里,访问了近300个学术研究机构,涉及云南、四川、贵州、山西、甘肃、广东、广西、福建等省。他先后写了九篇文章,出版了《战时中国的科学》。与此同时,他收集了大量的中国科技文献,得出这样的结论:“没有一个民族或多民族对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过像中国这样积极而深刻的贡献。”1948年,约瑟夫·李约瑟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完成了他的工作,回到了剑桥。在中国助手王玲和吕桂珍的帮助下,他开始写《中国科学技术史》。从那以后,他把余生都献给了这个巨大的、开创性的学术项目。

张朝春说,李约瑟多年来为这个研究项目积累了大量的书籍和资料。1968年,他设立了一个慈善基金,由东亚科学史信托基金管理,以确保他为这个项目积累的书籍和资料能够由已建立的东亚科学史图书馆长期运作。1987年,李约瑟研究所在香港、新加坡和美国朋友的资助下成立。它由东亚科学历史信托管理,图书馆也隶属于该研究所。李约瑟研究所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学术中心,拥有丰富的藏书、各种讲座、研讨会和相关著作的出版物,为世界各地从事这一课题研究的学者提供了资源。

徐悲鸿的《一千英里》被李约瑟保存下来,直到他1995年去世,根据他的遗嘱,他被分配到李约瑟研究所,并被大英博物馆文物修复部重新安装。张朝春一再强调,李约瑟不是收藏家。我们不能用专业的眼光来看待这幅画的艺术风格,也不能谈论李约瑟博士的审美偏好。这幅画的意义不在于此,它记录了一个外国人对中国科技文化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