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 教育领域共有这些变化
全国高校新增2311个专业
几天前,教育部公布了2017年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审批结果。结果显示,全国新增本科专业2105个,新增本科专业206个,新增专业2311个。新增专业中,“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等专业最受欢迎,“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空间安全”及各种小语言专业也受欢迎。
事实上,高校每年增加新专业几乎是一种惯例。不可否认,当前一些热门专业确实是根据新技术发展的需要而增设的。然而,作为大学阶段的标准专业,它还需要成长和发展,如何发展需要根据未来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笔者认为,高校新设专业应谨慎从事,不能盲目跟风。
高校新专业应该有科学依据。我们不仅要看到当前专业的热情,还要预测未来几年社会对专业的需求。此外,高校新专业不仅要符合学校的发展方向,而且要具备开办专业的一切必要条件。盲目追求一整套学科是不合适的。
越来越多的专业给了大学生越来越多的选择。对相关领域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进入专业学习,但他们也需要长时间思考。毕竟,一些专业的淘汰率可能相对较高。
来源:百度图片
*大学的24个学科进入世界前20名
最近,最新的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发布了,覆盖了48个学科,评估了全球151个国家的1100多所大学。来自中国104所大学的807个学科入选全球500强,其中来自*大学的24个学科入选全球20强。
正如QS环球教育集团中国区总监张勋所说,自中国启动“双一流”建设以来,世界50强大学数量迅速增长,成绩显著。这样的结果确实令人欣慰。
根据该报告,排名结果来自于过去六年世界权威学者对学科的综合评价,*雇主对大学毕业生全球就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以及对最大的文摘数据库Scopus中2200万篇学术文献和2亿篇引文数据的分析,这似乎也表明结果是不容置疑的。
诚然,各种评价指标确保了结果更加科学合理,但不可否认的是,任何排名都只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出来,不可能绝对全面。
由于不同的评价角度、设定标准和衡量指标,排名在不同的排名列表中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排名可以参考,但不应过于依赖。应该强调外部评价,而不仅仅是评价理论。关键是要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有基本的自信和发展决心。
排名是一面镜子,只能作为参考来决定你的位置。
600多万大学生获得了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学分
最近,教育部推出了第一批490门最新产品的在线开放课程,其中70%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四川大学等高水平大学,70%由院士、教学大师和长江学者领衔。
据统计,中国相关高校自主搭建了10多个国内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平台,460多所高校搭建了3200多个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600多万大学生获得了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学分,5500万大学生和社会学习者选修了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中国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数量现已稳居世界第一。
近年来,打破教学时空界限的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中国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的建设和应用也呈现爆炸式增长。
可以说,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高校之间、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的教育差距,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例如,北京大学迄今已经开设了100多门大型开放式在线课程。东西方课程联盟汇集了数百所大学的优秀资源,并向数千所大学提供在线学分课程,惠及数千万学生,其中近三分之一来自西部12个省、市和自治区。
可见,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开放、大规模的网络教学活动已经成为常态,一流大学的优质教育逐渐惠及大众,这对建设学习型社会大有裨益。
2017年,全国有近9600万学生获得资助。
日前,教育部发布《2017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全国资助学生近9600万人,资助总额达到1882.14亿元,比上年大幅增长。
正如教育部发言人徐梅所说,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以*为主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参与,覆盖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它实现了"三个全覆盖",即覆盖所有学校,覆盖公立和私立学校,覆盖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从而从制度上确保没有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这是一件非常令人欣慰的事情。
长期以来,资助困难学生一直是我国教育部门和学校关注的焦点。但是,在增加补贴和扩大补贴范围的基础上,我们也应该注意补贴的方式和方法。
在此之前,媒体多次曝光,一些学校随意披露受资助学生的信息,这不仅改变了善意资助政策的味道,也侵犯了学生的个人隐私,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对贫困学生的选拔和资助应该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进行,让贫困学生感受到政策的温暖和所有人的爱。
高校设立5亿元人才基金“找人”出国
近日,武汉大学的H5作品《渡海相会》在《老友记》中以霸道、直接、年轻、充满活力的制作风格亮相。该工作列举了一系列招聘人才的优惠政策,并“吸引”海外专家学者和年轻人才。该校党委书记兼校长也作为“高级人力资源”出现在H5,为人才招聘做“广告”。
事实上,高校招聘人才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尤其是在过去的两年里。自“双一流”建设计划公布以来,高校以多种方式吸引人才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国内高校都在争夺人才,海外人才也是招聘的对象。
在这里,笔者不打算讨论国内大学的人才竞争,只想关注大学从海外“挖走”人才后会发生什么。可以说,近年来重返工作岗位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海归的共识,但也有海归回国后重返大海的趋势。然后问题出现了。如果我们设立了大量的资金来吸引人才,我们如何才能真正留下来并很好地利用它呢?
武汉大学的一站式服务,包括住房、家庭津贴、医疗服务、配偶工作和子女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学习,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同时,中国也应创造一个更加宽容的人才发展环境,建立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
不可否认,我国整体学术环境还比较落后,包括人才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等。这正是我们应该思考和处理的问题。(王志康)
《中国科学报》(2018-03-27第五版《大学周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