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预报难在哪?
自主汛期开始,中国北方许多地方遭受暴雨袭击,海河和黄河流域洪灾严重。当时,公众的注意力再次集中在气象部门的暴雨预报上。要求更加迫切和严格。然而,作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暴雨预报的难点是什么?大气运动充满了不确定性。
*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宽告诉记者,暴雨通常是由中尺度天气系统引起的。每小时降雨量为16毫米或以上,或连续12小时降雨量为30毫米或以上,或24小时降雨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根据其降雨强度,分为“暴雨”、“暴雨”和“暴雨”。
一般来说,形成暴雨需要三个条件,即充足的水汽供应、强垂直上升条件和一定的降水持续时间。在暴雨预报过程中,预报员需要充分考虑这三个条件来判断降水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暴雨的大小。
马学宽说,暴雨的形成主要与中尺度天气系统有关。中小尺度对流云团的空间尺度一般为20-200公里,而目前我国测深站之间的距离至少为200公里。捕捉这种小规模天气系统的相关信息的能力在空间和时间分辨率方面存在缺陷,而卫星和雷达观测数据在短期临近预报中主要发挥作用。因此,暴雨的中短期预报相对困难,特别是在准确捕捉或判断暴雨中心的落区和时间方面。这就像用网捕鱼一样。如果网太大,小规模的天气系统将不可避免地穿过网。
此外,大气运动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结构,受陆地和海洋分布、地形和下垫面条件的影响。即使是人类活动也会对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带来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暴雨发生的某些不确定性。
天气预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一直以来,气象学家都在为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性而不懈努力。每个预报员都梦想突破暴雨预报造成的瓶颈。然而,暴雨预报水平的提高,与其他天气预报一样,需要得到天气服务整体水平提高的支持。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从观测、数据处理到数值预报模型和天气预报理论的发展,从预报平台的改进到预报员自身经验和水平的提高,许多环节都是不可缺少的。任何环节的薄弱最终都会影响暴雨预报的准确性。马学宽坦言,就气象业务整体水平而言,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
近年来,我国暴雨预报在精细化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未来暴雨预报将继续向定时、定点和量化方向发展。目前,暴雨过程和天气趋势可以提前一周判断,但如果预报精度要求高,则需要三天或更短的时间。从目前我国暴雨预报情况来看,预报员对暴雨过程、影响范围和时间有较好的掌握,但仍难以预测暴雨中心的落区、大小和准确的影响时段。
据记者了解,在美国等气象科技相对发达的国家,暴雨的准确率一般在22%至23%之间,与中国相似。因此,从全球角度来看,暴雨预报是一个大问题。此外,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天气系统也会造成暴雨预报的准确性差异。
不均匀和不确定的降水可能导致遗漏报告
既然天气预报员能更好地捕捉降雨过程,为什么仍然有遗漏的报告和空洞的报告?马学宽说,这是因为大气系统中的降水是不均匀的。他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如果我们将降水过程与拿起一盆水并倒出的过程进行比较,那么倒出的水肯定会不均匀地落在地面上,在那里会变湿,在那里不会变湿。实际下降面积也将不同于预期下降面积。这就是为什么在大规模降水过程中,局部地区可能会出现漏报和空报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预测者更难判断哪些点是最大的下降点。
一般来说,预报员主要依靠观测数据和数值模式来预报暴雨。在此基础上,预报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判断和修正预报结果。由于数值预测模型不可能100%准确,预报员个人专业能力和经验的积累尤为重要。长期以来,预报人员预报暴雨的准确率与数值模式相比有了显著提高。预报员在暴雨预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马学宽表示,短期监测预报对暴雨预报、预警和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卫星、雷达等监测数据,提前数十分钟至数小时发布预警信息,也能有效弥补突发性和区域性暴雨长期预报能力的不足。
下一篇:暴雨的怎样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