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88岁院士施仲衡:创中国地铁多个“第一”

科普小知识2021-09-25 06:04:33
...

在交通大学,有这样一个老人:

他是新中国第一个在江苏学习地铁的人。他参与了中国第一条地铁的建设。

自从他的职业生涯以来,他创造了中国地铁的许多“第一”。

自2000年来到北京交通大学以来,他已经培养了30多名博士生和博士后。现在他已经成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一个支柱。

他说:我一生中最快乐的事情就是看到地铁连接着城市里成千上万的家庭,给每个人带来便利,给城市带来活力。

他说:我今年88岁了,时间不多了,但只要我身体状况允许,我还是想为中国轨道交通的发展做点什么。我愿意为中国的地铁奋斗一辈子...

他是史忠恒。

今天,让我们谈谈他的故事。

88岁院士施仲衡:创中国地铁多个“第一”

字符文件

中国工程院院士史忠恒1959年毕业于莫斯科铁路运输工程学院,获得地铁专业副博士学位。他领导了中国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1号线的建设,主持了中国许多大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规划和可行性研究的评估和审查,编辑了中国第一部《地下铁路设计规范》和《地下铁路设计与施工》专著,主持了一系列国家重大研究项目,为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是我一生中做过的最专注的事情。”

北京已于十月中旬进入深秋。在北京交通大学城市轨道交通研究中心,88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史忠恒向《北京晚报》记者讲述了他在地铁的经历:“这是我一生中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

这位与地铁打交道了半个多世纪的老人目睹了首都地铁从“单一”向“多元”的全方位延伸。当北京修建中国第一条地铁线——1号线时,他是初步测试段的技术负责人。当时,正是他的有力论证改变了该地铁的建设方案,提出了变深埋为浅埋的方案,主持并完成了浅埋地铁站关键技术的实验研究,也改变了我们现在乘坐的舒适性、便捷性和安全性。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地铁在北京建成,人们出行越来越方便。他非常开心。只要他的身体状况允许,他总是会在新开的地铁上散步。看一看。第1、2和4行…都把他留在了后面。他说:“我一生中最大的快乐就是看到地铁连接着城市里成千上万的家庭,给每个人带来便利,给城市带来活力。”

从小就在长江边长大的石忠恒,为什么选择与铁路结下不解之缘?他笑着说,这是受了陈叔叔的鼓励。陈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曾任南京长江大桥总工程师。“我叔叔说我高中毕业的时候,你去学‘铁路’。新中国刚刚建立,一切都将被浪费,一切都将繁荣昌盛。将来,火车一定会在中国各地行驶,向“铁路”学习,并取得巨大成就。”史忠恒说,在学习铁路的时候,全国最好的学校是中国交通大学唐山理工学院。1950年9月,他带着行李去北方学习。1954年,学校更名为唐山铁道学院,决定发展隧道和地铁学科。在桥梁和隧道系统中设立了隧道和地铁教学和研究科。留在学校教书的史忠恒参与了该学科的建立,并从此与轨道交通紧密联系在一起。他说,现在60多年过去了,他仍然能感受到那些日子里热血沸腾,展望未来。

"你必须跑得更多,才能变得更强壮、更有活力。"

当普通人到了60岁,他们可以告别工作,照顾好自己。但对史忠恒来说,60岁后,他更忙了。20世纪90年代,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迎来了地铁快速发展的时期。他在中国地铁建设中创造了许多“第一”。

1993年,他带领技术人员主持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第一个国际招标项目广州地铁1号线,并启动了中国地铁工程设计监理制度。“这些年来,我父亲一直在外面跑步。我们担心他的身体受不了。他总是说,他需要更多地跑出去,变得更强壮、更有活力。”石仲恒的女儿说。

进入新世纪,十八九岁的石忠恒带领团队开始着手解决轨道信号和其他地铁自动化技术的问题。他说:“现在城市里地铁越来越多了。只有实现自动化,才能实现轨道交通网络的高效运行。我们必须掌握这一核心技术。”作为顾问,他参加了许多技术讨论,并为中国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自主研发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2010年,具有100%“中国血统”的CBTC轨道信号系统在北京地铁亦庄线投入试运行。这标志着依靠纯进口技术的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历史的正式结束,每公里的建设成本也比过去大大降低。

去年底,北京地铁雁荡线的开通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这是我国第一条自主开发的全自动地铁线路。其智能水平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实现了“无人驾驶”。施中恒作为技术专家参与了雁荡线的研发。

88岁院士施仲衡:创中国地铁多个“第一”

这位88岁的老人仍然经常去上学。

“安全是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的第一要素。如何确保安全,最重要的是人的因素。我们必须提高员工的道德和技术素质。”这是史忠恒一直强调的。职业生涯以来,照顾好每一个学生一直是史忠恒的不懈追求。

88岁院士施仲衡:创中国地铁多个“第一”

他于1959年完成学业回来了。

1959年,他从苏联留学归来,回到唐山铁路学校教书。他还是地铁教研室的副主任。六年后,他被调到北京地铁工程局,亲自培训了300多名学生,其中许多人成为后来国家铁路建设的骨干,如工程院院士王、、原铁道部副部长蔡庆华等。自2000年来到北京交通大学,70岁的施中恒一直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和城市轨道交通研究中心主任。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中,先后培养了数十名博士、博士后,现已成为中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一大支柱。

今天,88岁的施中恒仍然经常来学校听学生们的研究进展,并给他们一些指导性的建议。走在教学楼的走廊上,他的脚步不再轻松,但在与学生交流话题和项目时,他仍然充满了精神。"他自己撰写和修改科研项目和学术报告,并非常重视学术态度。"女儿说。

"我也想为轨道交通做些事情."

“60多年来,我在许多城市担任过地铁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并获得过无数奖项。然而,最大的荣誉和回报就是看到梦想开花结果,看到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蓬勃发展。一步一步来,就像地铁里的盾构机一寸一寸地前进,我们共同努力,为今天的中国轨道交通行业创造辉煌的未来。2003年,我开始主持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课题“大城市综合交通发展战略及关键技术”。在调查研究中,我深深感受到,要解决大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构建以城市公共交通为主体、大众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综合交通体系。”

88岁院士施仲衡:创中国地铁多个“第一”

2004年,他视察了日本的天蚕土豆单轨和直线电机工厂。

“多年来,北京一直在不断开通新的地铁线路,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我也很高兴第1、2和4行被占用了。设备越来越好,乘坐也越来越舒适。但是,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运行效率还有待提高。关键在于线网规划不合理,线间换乘时间长,需要优化,希望将来能做得更好。今年我88岁了,时间不多了,但是只要我的身体状况允许,我还是想为中国的轨道交通发展做点什么。我愿意为中国的地铁奋斗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