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医学科学院专家:“天津爆炸区测出神经毒气”属重大误判
神经毒剂的标准名称是“神经毒剂”,它比氰化钠更强,是一种有机磷酸盐化合物,因此也被称为“有机磷毒剂”。东方集成电路地图
在过去的两天里,一条关于天津港爆炸核心区探测到神经毒气的消息受到了广泛关注。正在天津爆炸现场执行救援和指导任务的军事医学科学院化学武器专家组指出,爆炸现场不可能产生神经毒气。所谓的“神经毒气”是“重大误判”。
8月17日晚,有媒体报道称,天津港爆炸现场检测到神经毒气,达到最高水平,甚至认为爆炸区域的各种危险化学品都可能产生此类物质。治疗毒剂中毒国家标准的起草者、国际同类标准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员王永安说,神经毒气的标准声明应该是神经毒剂,一种毒性比氰化物高几十倍的剧毒化学物质,其合成极其复杂。从爆炸现场发现的化学原料来看,结合神经毒剂的核心原料和生产条件,事故现场不可能生产神经毒剂。
军事医学科学院和联合国禁止化学武器组织的专家丁日高同意王永安的观点:“只要你有专业常识,你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王宁,一位来自总参谋部反化学武器指挥学院的专家,他也在值班,他也有同样的观点:“当我们看到这份报告时,我们都很惊讶。”
"假阳性在普通测量仪器中很常见."王永安表示,从电视的角度来看,现场使用的仪器并不是业内公认的“金本位”仪器,无法准确确定检测结果。
军事科学院毒物与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聂志勇和军事中毒治疗中心主任医师王汉斌也表示,到目前为止,专家组还没有听说过任何神经中毒病例。王汉斌认为,危险化学品的检测和解释应该按照科学的程序进行。“这一重大误判是由于缺乏对仪器测试结果的常识性分析和解释。”
王永安表示,一般来说,这种常见仪器检测的结果容易出现误判,首先要根据专业常识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再与其他仪器检测的数据进行综合比较。如仍有疑问,应通过质谱等先进的“金标准”仪器进行确认,尤其是神经毒剂,这是毒性极性大且容易引起恐慌的化学品,应特别仔细地进行确认。
“目前,人们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大量危险化学品的危害上,应加强监测数据的实时发布,使公众能够动态了解环境状况和数据。”然而,王永安说,监测数据必须准确可靠,并建议媒体在采访时选择真正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专家,以避免不恰当的解释造成不必要的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