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学科性公司:“带土移植”模式释放高校科研高能量

科普小知识2022-04-17 08:36:45
...

高校是重要的科研中心,但大量科研成果在获奖后被搁置。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杨树兴指出:“科技成果转化没有动力,高校难以投入更多的人力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即使一些教授试图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创业精神,也没有多少成功的案例。

这就让人想知道如何将这些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精致内力”。释放科学研究的高能量的最佳方式是什么?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理工大学这样一个新兴的学科公司如何突破固化的*和机制,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撬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车轮

2009年底,理工学院注册成立,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毛领导的创新团队领导。这是北京工业大学的第一个学科公司。其主要特点是:第一,教授投资;其次,教授在公司工作不是为了私人工作,而是为了专业工作。

公司的股权结构如下:30%的技术人员、30%的学校、30%的学科群和10%的大学分享科技成果。此外,北方理工学院允许教师用自己的资金成立学科公司,其中40%由学校投资。60%将分配给教师个人,作为个人成本和激励基金,由教师个人投资于公司。

“这项政策可以通过学校‘让利’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解决公司初创期投资难的问题。”北京理工大学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代斌说。

在解决了资金问题之后,北方技术学院规定,教师在纪律公司的工作可以作为年度评估和晋升专业职称的基础。学校持有的股权每增加50万元,计算为科研工作量。该政策的核心是将学科公司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纳入学校科技工作的范围,属于“积极工作”,给教师一个“定心丸”。

技术创新与基础研究两条腿走路

“高校的科研成果要得到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然而,在过去,学科团队没有能力承担重大工程项目和解决应用中的各种问题。工程项目需要硬件和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进行采购、加工、调试、测试等工作。以前,教师和学生必须完成所有这些任务,这极大地影响了科学研究的进展。”毛可儿说:“办公司本身不是目的。学科公司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支持。成果转化是科学研究的延伸。

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专利数量翻了一番,SCI和EI论文数量平均增长40%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从2008年的1个增加到现在的每年4-5个...这是理工学院给学术领域的学科团队带来的直接“收入”。间接“收入”是指学科群的技术创新和基础研究被划分为相互支持和相互分离的两条线。这门学科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两条腿走路的时代。

在波多黎各理工学院模式下,技术创新在企业系统下运行,而基础研究在学校系统下运行。同时,公司为基础研究提供支持。学科团队的基础研究为技术创新提供成果和人才。

“土栽”激发科研转化活力

“我们正在探索通过生产、学习、研究和教师之间的合作,建立一个‘土壤移植’的科技成果模式。”代斌说:“在过去,科研技术的发明者的地位和他的贡献在产学研合作的链条中是不相称的。雷神理工学院模式的学科公司使拥有该技术的教师成为产学研合作的领导者。”

北京理工大学有7家学科公司,100多名教师持有股份。已实施三个股权激励项目,个人最高奖励225万元。其他四家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激励比例为50%,激励总额超过100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理工学院Rico模式的制度创新。

“例如,允许使用横向科学研究的剩余资金设立学科公司。在中关村示范区“先试先试”的理念指导下,我们提出了这一机制代斌说。

这一做法与教育部最近推动的高校科研分类评估改革相吻合。“目前,我们正在制定一项综合改革计划,其中还包括根据不同类型科研工作的特点对科研进行分类和评估的制度。”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张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