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统计称十八大以来高校腐败案件已达50多起

科普小知识2022-06-15 13:02:28
...

高校腐败频发的原因

统计称十八大以来高校腐败案件已达50多起

4月13日,*纪委监察部网站宣布,**政治局常委、聊城大学副校长孙兰雨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在接受调查。

这样的新闻多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刺激了公众的眼睛和神经。据粗略统计,自*十八大以来,仅*纪委监察部网站上的“纪检监察”栏目公布的高校腐败案件数量就已达50多起。

高校的这些腐败问题让许多人感到惊讶。拥有先进教育理念和知识体系的大学原本是传授知识、教育人民、传播文化知识和进行学术研究的神圣殿堂。他们应该成为远离腐败的“象牙塔”。为什么腐败频繁?

■从基础设施到招生,从科学研究到学术界,腐败无处不在。

梳理主要媒体上发现的高校腐败案件,可以发现案件发生的高校既有本科院校,也有专科院校。不仅有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还有地方机构。腐败肆虐的领域几乎涵盖了高校的所有关键领域和环节,从招生到物流基础设施,从材料采购到研究经费,从校办企业到学术诚信。从党委书记、大学校长等党政领导,到基建主管等中层*、物流服务公司领导,甚至普通教学人员,腐败和勾结的案件时有发生。

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对2005年至2012年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职务犯罪进行了统计,发现涉案人员分布在40多个部门,包括财务部、图书馆、博物馆、餐饮部、设备部、教学部、车队、卫生部等。腐败有各种形式。

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是高校腐败的“重灾区”。

2014年12月9日,南昌大学原校长周文斌在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就受贿挪用公款案举行公开听证会。在周文斌受贿2300多万元中,最大的一笔是一家投资公司给周文斌的9倍,分别是410万元和30万港元,以感谢他在工程验收、工程支付、审计和决算等方面的关心。然而,成都中医药大学前党委书记张钟元和成都中医药大学前党委副书记兼校长范新建被检察机关指控在2006年至2012年期间从工程承包商处收受总计超过1280万元人民币。

据调查人员称,高校基建领域职务犯罪暴露出的“潜规则”比比皆是,包括招投标、分包、施工、验收、预决算、工程进度预付款等各个环节。为了获得工程项目,一些建筑企业在其支出预算中纳入工程总成本的5%至10%作为贿赂,这已成为行业中的“潜规则”之一。

与基础设施腐败相比,挪用科研经费更具欺骗性、隐蔽性和危害性。

“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混乱,违规现象突出,存在腐败风险。”这是*检查组对复旦大学2014年7月7日检查的反馈。

"吃、喝、拉、撒、睡,都依赖于资金."Xi理工大学前校长兼党委副书记柳丁利用科研经费收受回扣购买豪华车,这甚至暴露了高校人员“吃”科研经费的“潜规则”。

浙江大学水环境研究所原所长陈·被媒体指“有可能创下挪用科研经费的新纪录”,通过开具虚假发票、编造虚假合同、做假账等手段,指使博士生非法侵占或套取近1000万元专项科研经费。

据统计,中国科研投资每年超过1.2万亿元,其中国家投资超过5000亿元。然而,现实情况是,一旦项目开始,一些项目负责人将成为“项目所有者”,研究基金将成为他们*的“唐僧肉”:一些人将通过购买研究设备接受回扣;有直接用来购买私人汽车的房子;为自己购买了高额保险;至于日常开销,比如旅游、吃饭、喝酒和散客,就更常见了。有了1.2万亿元的科研投资,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能获得多少科研成果?

在过去的两年里,随着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和规则的日益严格,科研经费的使用也开始不再随心所欲。一些项目负责人甚至抱怨道:“既然是项目费,我们就应该只检查结果。结果符合要求,费用直接扣除。我们为什么要关心项目费用是如何使用的呢?”这真是令人震惊!

招生腐败是继基础设施腐败和学术腐败之后的另一个腐败领域

来自*检查组的反馈指出,中国人民大学“在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体系方面存在薄弱环节,特别是在财务管理、领导*薪酬管理、自主招生等方面。”中国人民大学原招聘会主任蔡涉嫌利用职务之便,在特殊类型的招聘过程中为应聘者提供帮助,收受贿赂1000多万元就是明证。

事实上,无论是被戏称为“自我腐败”的“自行招生”还是被称为“招数”的“骂人录取”,一旦失去监督,它都可能成为腐败的权力基础,成为高校招生的筹码。高校招生中的腐败不仅会埋没真正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它会让一代人在进入社会之前暴露在不健康的行为中。这种伤害不可低估。

■理想信念的沦丧、法律意识和纪律意识的淡薄、监督机制的滞后,导致“范昕建门”在腐败的道路上迷失方向,最终陷入违法犯罪的深渊。

教育部*纪委纪检组长王丽英在“教育系统纪检监察人才库骨干人才培训班”座谈会上指出,当前教育领域绝不是一块净土,教育部门也不是清水衙门,一些问题相当突出。

“问题仍然相当突出”的背后是理想和信念的动摇。

高校领导*堕落为腐败分子是有客观因素的,但归根到底,他们还是失去了党性原则,失去了前进的方向,成为功利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信奉物质至上和金钱至上,最终无法抵御“糖衣炮弹”的攻击。

在案发后的自白中,范昕建写道:“18年来,我从未参加过党校或行政学院组织的任何兼职学习。通常,我不会以忙碌为由加强个人学习,这逐渐导致自负和享乐主义。”

“问题仍然相当突出”的背后是权力的任性。

从*纪委监察部网站上公布的高校腐败案件中,可以发现,绝大部分被免职的高校官员都是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而“一把手带头变质”的现象表明,高校领导*的腐败风险并不低于党政领导*。

近年来,我国高校都处于大发展时期,摊位越来越多,公共资源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个“小社会”。党委书记和校长是党委和*的最高*。他们接管了大学“小社会”的大局,牢牢控制着拨款、管理人员和批准项目的权力。很容易把集体领导变成个人独断专行,肆意使用权力。

例如,云南民族大学前党委书记甄超不仅贪婪,而且对任何事情都有最终决定权。当他还是总统时,他强调大学是“总统的责任体系”。他在担任党委书记后,只强调大学是“党委书记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他非常傲慢和专横。

“问题仍然相当突出”的背后是监管的滞后甚至缺位。

根据教育部网站上公布的2013年统计数据,中国目前有2491所普通高等院校,教职工229万人。

200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和200多万教师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目前,在内部监督方面,高校纪检监察机构的工作人员大多来自高校内部,由高校党委领导。换言之,高校纪委很难对高校领导、监察室、审计局等监督部门进行监督,监督制约功能有限,内部监督很难保证。

在外部监督方面,教育部直属大学和地方省级大学的主管部门“力所不及”,而地方教育和财政部门“既不能管好自己的帽子,也不能管好自己的门票”。即使是省属高校,有些部门也主要关注资金分配和报表审核。至于高校如何花钱,它们主要依靠高校的独立管理,这无疑为一些不守规矩的人员打开了“方便之门”。

■落实主要责任和监督责任方是高校控制腐败的基础。

在给中国人民大学的反馈中,*检查组建议“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加强对重要部门和关键岗位的监督”,这无疑为高校反腐指明了方向。

为了给高校创造一个空气清新的良好环境,必须把任性的权力放进系统的“笼子”里。

高校要从案例中学习,重点关注容易滋生腐败的关键领域,如*选拔、基础后勤、职称评定、招生、领导决策等。一、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关键环节和重要岗位的监督,加强廉政风险排查防范,完善和完善各项内部控制机制,确保权力规范运行。要进一步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集中制和校长负责制,严格执行“三件事一件大事”的集体决策制度,防止和克服“一个声音”现象,铲除高校腐败的土壤。

营造良好的高校廉洁氛围,履行廉政建设的主要职责,是高校的必然选择。

*检查组的检查反馈指出,复旦大学的一些问题“根源在于未能严格执行党的治党要求,党委主要职责的履行松散而软弱,纪委监督职责的履行不力,问责不严”。

一所学校是否做好廉政建设主要取决于党组织。高校各级党组织和领导要从根本上认清反腐倡廉工作的严峻形势,切实履行主要职责,切实负起责任,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他们不仅应该负责工作,还应该负责人。他们应该履行“一岗两责”,一次一级,一次一级,一次一级,一次一级,一次一级,一次一级,一次一级。他们应该好好照顾团队。

为了给高校创造一个空气清新的良好环境,纪检监察部门必须围绕主要业主的责任,切实履行监督职责。

高校纪检监察部门要按照*关于反腐败工作的重要决策和部署,切实履行监督职责,不断加强监督、执法和问责,坚持每一个案件都要查处,每一个腐败案件都要查处,严肃查处滥用职权、违反程序选拔任用*、干扰职称评定、违规招生等问题。;认真查处利用职务之便干涉教材、辅助材料、基础物流、校办企业、招标采购等领域的选择;坚决惩处群众反映强烈的高校领导*,不加制止、不加约束地进行违纪违法行为,形成强大的威慑力,有效遏制高校腐败现象的蔓延。(巩漫画:上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