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自然科普

人工智能复原古曲 既是传承也是创新

科普小知识2022-04-30 00:32:41
...

自从“阿尔法狗”打败了李石时,人们就被赋予了“无所不能”的印象,通过使用神经网络和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最近,一些学者和研究人员联合开发了人工智能来识别古代音乐乐谱,据说这能够恢复1300年前的音乐。

音乐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吕氏春秋》表明,在古代,黄帝叫一个叫凌伦的人来听凤凰的歌唱,并确定黄钟的音高。《尚书》记录了音乐演奏和数百人跳舞的壮观场面。不仅如此,音乐很早就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周代把音乐作为六大艺术之一,并要求贵族学生掌握它。

遗憾的是,由于古代中国人在弹奏钢琴时只记录了指法和弦的顺序,所以古代的乐谱看起来像一本天书,黄钟和鲁大的美妙旋律也随着时间而消失。

人工智能能从历史中找回这些声音吗?恐怕现在不行。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复原的《春江花结》与唐代的音乐大不相同——因为唐代的官话属于中世纪,复原的音乐是用官话演唱的。

既然歌词完全不一致,那曲调呢?恐怕它不能完全恢复。由于我国记录乐谱的特殊形式,没有人知道唐朝演奏的是什么样的音乐。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没有必要追求对古代音乐的完全相同的解释。

多年来,许多年长的音乐家致力于研究古代音乐。1956年,中国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古琴调查。关平湖、杨宝元、顾等资深音乐家都致力于音乐创作。他们在音乐史、文献学和音韵学领域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他们把一些古歌如《广陵散》、《高山流水》和《潇湘云水》带回舞台。

在创作音乐的过程中,人们惊奇地发现,它没有记录演奏曲调的减法记谱法,反而为古代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古琴音乐家在演奏音乐方面做了创造性的工作,融合了他们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独特的个人风格。一首乐谱往往演绎出许多不同的版本,为中国古琴的发展注入了无穷的活力。

这种活力显然不能由现阶段的人工智能带来。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只是一种工具。没有必要神化或依赖工具。让它充分发挥作用是好事。

笔墨应该与时俱进。如果传统文化局限于古董和泥土,它将不可避免地落入旧纸堆的模式。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其在新的时代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和灿烂的色彩,是我们应该继承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