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两代大规模对外战争:是为民族尊严还是为生存而战?
秦汉帝国都有过大规模的对外战争,都有过胜利的记录。在许多后现代人的眼中,这已经成为不可磨灭的繁荣象征。似乎用武力解决问题是民族尊严的体现。除此之外,很少有人探究帝国对外战争的原因。毕竟,所谓的尊严和面子问题并不是整个政治。
●河套草原是优质资产
秦汉帝国都有过大规模的对外战争,都有过胜利的记录。尤其是汉朝的胜利,在历史上更是令人印象深刻,被后人广为传诵。民族主义者和历史唯物主义者都非常钦佩这一点。在他们看来,开辟新的领土、对外作战和用武力解决所有问题似乎是繁荣的象征。有一句口号非常响亮明确:谁犯了罪,谁就要受到惩罚,即使是在很远的地方。
在这方面,我不想谈论如此冲动的必要性。我更不愿意把这个问题提到国家尊严的高度。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了解战争的原因和根源比关注结果更重要。因为影响战争结果的因素太多了,而且大多数都太偶然了。
在秦的文章中,我们明确了战争的利益顺序,但没有详细介绍诱发战争的客观因素和承载战争的客观环境。现在,我们将集中精力对战争的原因和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以便找出一些规律并回顾我们过去的教训。
在秦帝国时期,秦始皇帝嬴政派将军孟田赶走匈奴并占领了河套,河套曾是匈奴的领土。河套地区,原名河间,位于北纬37度以北。黄河的“济”弯覆盖了银川平原、鄂尔多斯高原和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这里的土地肥沃,水草繁茂。可以说,这是一个天然的粮仓。过去有一句谚语说,黄河富含它所危害的一切。
河套地区的丰富程度是由其地理位置决定的。气候、土壤、水等自然条件适合农作物生长,是当时游牧民族的主要居住地。
●经济压力迫在眉睫
前一篇文章介绍了秦帝国的军国主义制度,这是秦主动与匈奴作战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就是说,有必要不断地发动对外战争,以驱动国家机器,使社会经济稳定有序地运行,并攫取新的资源供社会成员使用。在秦帝国完全摧毁了六个关东国家并与匈奴作战之前,大约有七年没有战争了。军国主义者的倒台意味着社会不得不面对一个惯性问题。习惯于战斗多年的士兵接近职业水平。在社会分工中,他们并不比那些长期在军队之外从事其他职业的人更有优势。更严重的是,他们很难在正常的社会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很难获得预期的经济利益。经济利益驱使这些没有头衔的职业军人不得不再次参军。如果它们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它们可能成为社会中的一个重大安全隐患。安抚这些老兵的成本也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