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自然科普

人脸识别国家标准瞄准这些方面

科普小知识2021-10-20 02:58:15
...

目前,制定人脸识别国家技术标准的难点主要在于如何对已制定的标准进行测试和验证,以保证其落地。

最近,国家信息和标准委员会生物识别分技术委员会召开了大会。会上,国家人脸识别技术标准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正式成立,工作组由汤堂科技牵头的27家企业和组织组成。

这意味着人脸识别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已经全面启动。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尚堂科技副总裁透露,工作组目前的工作重点是建立人脸识别领域的国家标准体系,并制定未来两年的标准工作计划。

标准化关注人脸识别安全

“2014年,人脸识别算法的准确率首次超过人眼,开启了人脸识别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大规模应用。今天,“刷脸”已经成为公众体验创新和享受便利的日常标准。人脸识别解锁手机、人脸识别快速支付、人脸识别进进出出、人脸识别安全检查等等都已经登陆。”谈到人脸识别技术的国家标准工作,王燕表示,正是在人脸识别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这项技术的国家标准工作才正式提上日程。

环顾四周,他强调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与此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伪造身份、用户授权被盗以及由于缺乏技术精度等性能标准而导致的其他使用安全问题,由于缺乏面部信息收集、存储和处理等使用标准而导致的信息披露安全问题,以及诸如数据滥用和缺乏隐私保护标准等道德问题。公众也越来越关注这项技术面临的安全挑战。因此,行业迫切需要从技术、安全、伦理等角度制定一系列标准和规范,以保证人脸识别系统的功能、性能和安全性,保证算法和应用的准确性,引导技术健康快速发展。

如何解决因缺乏技术精度等性能标准而导致的身份伪造问题?如何确保用户的安全,如未经授权的使用?如何消除人们因缺乏人脸信息收集、存储和处理的使用标准而产生的对信息泄露的担忧?如何规范道德责任,提高透明度,建立隐私保护,并建立道德规范,以引导行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连串问号的背后,是工作组希望探索的解决方案。

据报道,除汤堂科技外,中国的腾讯、平安、蚂蚁金服、大华、HKUST的迅飞、小米等多家企业已被纳入正式成立的全国人脸识别标准工作组。工作组成员在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应用和使用、操作和维护支持等整个环节都有丰富的经验。

中国人脸识别国家标准体系的系统构建

谈到工作组的标准制定思维,环顾四周表明,标准制定思维取决于每个标准的具体目标。“我们将首先进行顶层规划,总结和研究现阶段人脸识别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寻找标准化和标准化的对象和目标。制定总体规划后,我们将逐步开展具体工作。”

王燕表示,人脸识别国家标准小组的成立,将系统地构建我国人脸识别领域的国家标准体系,主要关注人脸识别技术的个人数据管理规范、呈现攻击、技术规范、检测方法、接口规范等方面。

“上塘科技作为团队领导单位,建议联合行业关键方代表完成生物识别标准体系的建设,并通过重要的基本通用标准、应用接口、数据交换格式、技术规范、测试方法等维度来实施。应优先考虑个人数据处理、演示攻击和现阶段急需解决的基本技术要求等问题。让人脸识别技术朝着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环顾四周,说。

然而,现阶段制定国家人脸识别技术标准的难点主要是如何对标准进行测试和验证,保证标准落到实处,在对技术提出安全和质量等限制的同时,有效地保证和促进技术的发展。

为了确保标准的可执行性,在项目开始时,工作组将选择行业中最迫切的标准化领域来优先考虑项目。后续标准中的功能要求、性能指标和安全要求将设置相应的检测方法。这首先避免了标准需求不能落地的问题,同时保证了标准的可用性。

积极参与和领导国际标准化工作

国际生物识别标准组织是负责制定生物识别相关国际标准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其对应的国内组织是国家信息标准委员会生物识别小组委员会(SAC/TC28/SC37),其秘书处是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工作组成立之初,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杨建军也指出,今后五年的工作重点是国内自主技术的标准化,加强生物识别应用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加强生物识别攻击相关安全问题的研究,加快国际标准化工作,争取国际话语权,促进国内产业发展。

据悉,人脸识别工作组也将积极参与和领导国际标准化工作。王祥表示,今年7月,在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的组织下,汤堂科技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国际标准会议,并在会上提出了人脸识别技术的国际标准提案,并在会上做了提案报告。会上,来自许多国家的专家就该提案提出了问题,并表示他们对建立国际标准感兴趣。他透露,该提案的后续工作目前正在稳步推进。

扩展阅读

新技术的推广应考虑伦理原则

“随着人脸识别产业化的快速推进,技术的精确性、安全边界、可能的伦理冲突等等。必须充分考虑。面部生物信息的采集、存储和分析,无论在任何场景,都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这是所有相关应用和创新的前提。”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段卫文强调说。

除了纯粹的技术指标外,人脸识别由于其潜在的社会影响,比其他新技术更受关注。段卫文认为,这需要行业广泛参与标准的制定,明确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场景,并允许公众舆论的参与。技术的使用不能放在“黑匣子”里,而必须通过演示纳入规范。同时,他强调了道德原则的重要性,维护人的尊严和基本权利是制定标准的最基本前提。

因此,段卫文提出了五个伦理原则:尊重、自主、无害、利益和平衡。尊重意味着尊重人们的基本权利。自主性意味着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不应在合法的前提下干涉个人的*。无害意味着面部信息的收集、保存和使用不会伤害人类自身。在更理想的情况下,它应该有利于个人创造力的培养,而不是相反。段卫文列举了最近几起人脸识别进入教室的事件。他认为,未经深入研究就贸然使用这项技术,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长期发展是有害的。最后一点是权衡,虽然人脸识别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但必须从必要性、必要性和利弊的角度来权衡。"必要性是合法性的基础."段卫文说道。

理想很充实。段卫文直言不讳地表示,为了让上述一般道德标准落到具体场景中,得到细化和落实,而不是成为一纸空文,需要行业监管、企业自律和公众参与监督。

他坦言,面对新技术,法律规范的规定跟不上技术的快速发展。然后,虽然技术标准、安全标准和伦理标准等硬性规定需要改进,但一些“软法律”可以使伦理在新技术的应用中实现软着陆,如企业共识共同治理、行业法规等。当条件还不成熟时,它将首先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然后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进行修正、反馈和迭代,从而越来越满足技术创新的需要。面对重大不确定的社会影响或风险,工业企业应自觉思考和探索,公众应逐步培养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素养,以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思考段卫文说道。

今天,技术已经可以准确识别一个人的脸。如果我们继续前进,它能识别的信息,如人的情感,能真正深入到人的行为、生活方式、情感意志等。,相关的影响将会更加复杂和深远,而滥用所造成的危害将会更大。“因此,相应的法律法规、标准等。也应该是前瞻性的。”段卫文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