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暨南大学:从临床到基础 再从基础到临床

科普小知识2021-08-20 20:09:04
...

暨南大学:从临床到基础 再从基础到临床

国际免疫中心被列入名单。

暨南大学:从临床到基础 再从基础到临床

第二届国际免疫与健康研讨会闭幕。

■薛坤

转化医学是近年来国际上最热门的科技关键词之一。然而,在中国,转化医学一直处于尴尬的地位。对进口药物和关键原料的依赖、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脱节等一系列问题,一直阻碍着转化医学在中国的发展。

广东省长期处于中国科学研究和经济发展的前沿。近年来,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广东涌现了一批从事临床诊断的中小企业,转化医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发展中仍然存在许多瓶颈。谁将承担转化医学各个领域的任务问题?谁能整合该平台,打造中国首个转化医学实验场?

面对期望和疑虑,“百年华侨学校”暨南大学勇敢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暨南大学生物医学转化研究所破茧而出,在转化医学领域上演了一场美丽的飞行。

百年大学的“质量”飞跃

“东方渐渐沉入大海,西方陷入流沙,新月在南方,健全的教育在四海结束。”《尚书·龚宇》中的这句话是“济”字的由来。今天,这个有着100年历史的“华侨高等学府”,继承了“把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的理念,在高等教育“以辩论求发展”的今天,不断探索自己的发展之路。

说到暨南大学,教育者们都会知道这个“安静而深远的项目”。这是暨南大学摆脱功利主义、根除浮躁的决心的重要转变。暨南大学校长胡军曾在百年庆典上致辞:“百年学府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更是一个质量概念。办学质量、学习质量和培养人才的质量是百年和未来最重要的因素。”也正是为了实现对质量的追求,“宁静而深远的工程”才浮出水面。

围绕人才队伍建设,学校建立了以差异化支持为手段、以科学管理和个性化服务为导向、以政策支持为核心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管理评价机制和“人才特区”体系。这些系统已经为学校吸引了几十个“凤凰”。

国家转化医学的“实验场”

现在的生物医学转化研究所所长、组长尹志南,是暨南大学带回的一只凤凰。他和他的团队的发展历程是暨南大学改革成果的典型代表。尹志南教授在德国柏林*大学获得免疫学博士学位。从1997年到2007年的十年间,他一直在耶鲁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直到成为一名副教授。2007年,他被南开大学引入全职。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任期届满后,他于2013年加入暨南大学,成立了“生物医学转化研究所”。在校长胡军以及学校政策和财政的大力支持下,他开始在国内转化医学的土壤上播种自己理想的试验场。

尹志南说,为了搭建转化医学的平台,我们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是转化医学。面对各种混乱的概念,尹志南提出转化医学的三个内容:一是以临床问题为基础研究方向;第二是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服务。第三,推广先进的诊断和治疗技术,建立基础临床患者之间的有效沟通。这一概念的明确性为今后有针对性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除了一个清晰的概念,建立一个平台的另一个必要因素是建立一个学科基础。暨南大学具有建立生物医学转化平台的内在优势:生命科学院、基础医学院和药学院携手合作,形成基础医学转化研究基地。附属于学校的强大的华侨医院为转化医学提供了一个应用平台。然而,暨南大学并不是全国唯一具备这种条件的大学。真正的瓶颈在于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之间的巨大差距。在此基础上,暨南大学生物医学转化研究所成立,成为全国首个基础医学转化试点单位,旨在搭建基础研究与临床交流的桥梁。从一开始,该研究所的成立就得到暨南大学附属华侨医院院长黄立及其同事的大力支持。每年,研究所都得到固定的财政支持,作为研究所和医院医生之间的合作研究基金。

尹志南表示,转化医学平台不同于一般学校,没有实体。在暨南大学的充分资助下,生物医学转化研究所从国外引进了一批专门从事转化医学研究的专家。其中,耶鲁大学的理查德·弗拉维尔院士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迈克尔·卡琳院士分别被聘为免疫中心和肿瘤中心的名誉主任。两位院士不久将在该研究所建立一个联合实验室。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詹姆斯院士被任命为抗体中心的名誉主任,介绍了新西兰皇家科学院的彼得院士。与此同时,高、、山、林、杨恒文、、吴、等青年学者(平均年龄36岁)以及清华大学的教授、杨副教授、教授等“全国青年”也纷纷来到清华。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一支层次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行业影响力大的高水平科研队伍。

此外,学院作为暨南大学的第一个科研特区,采用了现代化的管理*,决策*化,管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建立和完善组织结构,建立各种管理制度。学校授予尹志南对研究所各类技术人员的聘任、定薪和解聘权。在院长的领导下,各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在奖惩制度的约束下,各部门有明确的任务和职责。按照企业管理模式,关联企业实行按需设岗、按岗聘用、公平竞争、任务明确、指标量化、考核严格、待遇优惠的人员分配制度。生产过程应模块化,并以基于过程的方式进行管理,所有环节应专门指定,以防止由于某个技术人员的流失而导致技术在整条生产线上外流。

全方位的人员配备和制度建设为生物医学转型研究所的发展确立了框架,研究所的发展也从理念上开始实施。

临床转化的“美丽战斗”

自两年前成立以来,生物医学转化研究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该团队得到了广东省第四批“创新创业引进团队”的支持。在这个团队的支持下,他们致力于开发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病理学和基因筛查的新产品。生物医学转化研究所和济南华侨医院取得了第一批丰硕成果。转型研究所提供了技术,华侨医院提供了平台。通过引入社会资本,研究所共同建立了“基因筛查中心”、“免疫功能评估中心”和“肿瘤康复中心”。这些中心的建立将大大提高华侨医院的诊疗水平,推动转化医学研究取得更大进展。

生物医学转化研究所与海外附属医院的医生密切合作,开展肥胖代谢综合征的机制研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分子标志物发现以及肿瘤免疫细胞治疗的规范化诊疗原则研究。同时,它还使仪器平台向全校开放,真正起到了科研的“桥头堡”作用。两年来,该团队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一项、普通项目两项、青年基金四项、广东省市项目四项。团队还积极申请高校引进创新人才的“111”计划,使团队国际化更加顺畅。

生物医学转化研究所不仅连接临床实践和基础,而且在生物医学产业孵化中发挥作用。该团队建立的“生物缓冲”基地即将实现产业化,该团队的抗体中心将与企业合作,大规模销售实验室抗体。医院还积极参与了暨南大学生物医药孵化基地的建设,为暨南大学生物医药产业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暨南大学最近进入了广东省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与此同时,在胡军校长的领导下,暨南大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它正在与深圳市制定一项城市-学校合作协议,并指定生物医学转化研究所参与这一合作,以找到一个新的阶段。

也许这次飞行时间还很长,也许转化医学实验领域的幼苗还很脆弱,但实践和探索将引导生物转化医学团队的步伐,在成功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中国科学日报》(第八版校园,2015年1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