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教学

高士其的科普创作思想

科普小知识2021-12-04 10:40:43
...

20世纪30年代,“科普运动”为科普作家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他们“为我国大多数没有机会获得科学知识的人普及科学知识,但不是为某些特殊阶层”。科学家已经开始强调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与五四运动不同,科学运动不仅仅停留在上层绅士阶层,而是与普通民众的运动密切相关。在这个过程中,科普书籍已经成为公众理解科学的重要媒介。科普作家“写科学书籍和画报,然后以极低的价格卖给社会。”正是在“科学大众化运动”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拿起笔向公众传播他们的专业知识。其中有周、贾祖璋、刘迅宇、顾、索飞、朱振江、、朱克真、茅以升、袁汉卿、张、沈等。陈望道于1934年创办的《太白》杂志正式倡导科技散文作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科学论文从一开始就与进步思想紧密相连。当高士奇在为救国救民的道路而奋斗时,他偶然发现了这种新的风格,想到要把自己的科学知识贡献给社会,于是他有了写科学论文的想法。

高士其的科普创作思想

1.高士奇走科普创作道路的原因

1930年,高士奇留学回国。他渴望用自己的知识造福祖国人民,并已向南京*医院提出申请。然而,他无法忍受医院的官僚作风和腐败,很快就辞职了。高士奇回忆道:“在陶行知、李红芬、艾思奇的支持、鼓励和帮助下,我走上了科普创作的道路,找到了一条为社会、为国家服务的道路。”这时,陶行知联系了一批留学英、法、德、美归来的科学家和晓庄师范学校的部分师生,发起了“科学下嫁运动”。“它的目标是让科学技术像太阳、月亮、风、光和空气一样受欢迎。它无处不在,所以农民、裁缝、商人和社会上的工人都可以享受和使用它,甚至是捡煤渣的肥妈。”高士奇首先在陶行知创办的自然科学园工作,然后参与创办儿童科学传播学校。在此期间,除了参与编写《儿童健康读本》,他还为儿童写了一部受欢迎的科学著作——《三个小水鬼》。因此,是陶行知把高士奇带到了科普园。陶行知也经常对高士奇说,“写文章就是写文字。最好使用口语。”高士奇一直记得这句话。在公务员李创建的“读书生活社会”中,结识了艾思奇。艾思奇不仅认识到高马德·石齐科技论文的魅力,而且深受艾思奇进步思想的影响。他意识到不仅是“小魔王”(指细菌和病毒)摧毁了劳苦大众,而且是“大魔王”(指旧*)吃肉、被褥和兽皮。不推翻“大魔王”,就很难消灭“小魔王”。带着这样的觉醒意识,高士奇走上了“文学救国”和“科学救国”的道路。

高士奇回忆道:“1935年春天,我在静安寺路20号李公朴家二楼书房里休息时,看到桌上放着一本杂志,是陈望道先生主编的《太白》双月刊。我看了一遍,包括刘体先生的《科学随笔》,周()、贾祖章、顾的《科学随笔》。读完之后,我感到兴奋,并想到了它。"可以说,《太白》杂志上的科学论文激发了高士奇的创作热情. "我被感动了,并在半月刊《销售生活》中做出了回应。"

2.高士奇科普创作的特点

“一些以普及科学技术为目的,通过文学艺术来表达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称为科学文学艺术,属于科普创作的范畴。因为尽管他们采用了某种文学风格,他们的一些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水平,但他们本质上仍然是科普读物,因为他们的目的是普及科学技术,并具有一定的科普功能。”科学文学和艺术作品采用多种文学体裁,如散文、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影视文学、说唱文学等高士奇被称为科学作家,因为他的作品通过文学和艺术形式表达科学内容。他的作品体裁主要集中在科技散文和科技诗歌两个方面,两者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中国的科技文学艺术做出了贡献。

"科学论文是关于科学的论文."“科学本身当然是科学草图的基本内容。作家对科学的理解、情感和评价以及科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也不可避免地成为科学小品的基本内容。受《太白》杂志“科学随笔”的启发,高士奇开始尝试用这种新的风格进行创作。他的科学论文不仅深受读者喜爱,而且最终使科学论文在文坛上立于不败之地。”太白之后,《读书生活》、《中学生》等刊物发表了大量高士奇的作品,这正是王韬先生提倡科学论文的结果。高士奇的文章流畅、生动、思想性强、风格独特。有了像高士奇这样成功的作品,科学素描,作为一种创作类型,确实站稳了脚跟。“后来的科普作家大多从高士奇的作品中学习,并在撰写科学论文的过程中吸取了宝贵的经验。

“科学和诗歌的结合被称为科学诗歌。它以诗歌的形式,使用视觉和精炼的语言来传播科学知识,揭示科学的奥秘,或者使用科学主题来阐释哲学和表达情感。它意境优美,想象力丰富,情理交融,具有诗歌的内在节奏和魅力。这种独特的文学风格被称为科学诗歌。”高士奇以诗歌的形式直接书写科学,更具体地说,他以诗歌为载体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和阐释人生哲学。他的诗清新自然,隐喻恰当。他被公认为我国现代科学诗歌的鼻祖。科学诗歌也是高士奇为中国现代文学宝库增添的一笔宝贵财富。臧克家说,高士奇的科学诗歌“不是以诗歌的形式对科学进行枯燥的阐释,而是充满诗意的想象和感人的隐喻。因此,他的作品既是科学又是诗歌。诗歌是抒情的,但科学严格遵循客观现实。高士奇同志写了科学诗,不仅写了科学的真理,还表达了他的爱与恨。他的科学诗歌不冷不热。不是干的,而是诗意的。”

此外,高士奇还创作了科学小说体裁《细菌自传》,生动地展示了细菌的生活史。作者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想象力,运用夸张、隐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故事的形式向读者展示了细菌的生活。

无论是科学散文、科学诗歌还是科学小说,都是科学与文学的结合。总的来说,作为一部普及科学知识的科学文艺作品,首先要保证科学性。如果我们失去了科学的本性,我们将失去它的灵魂。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重视文学和艺术,否则我们将失去它对读者的吸引力。在谈到科学文艺的科学要求时,高士奇指出:“科学文艺作品应该有丰富的科学内容,这些内容必须建立在正确的科学理论和实验的基础上,不得歪曲。”如何科学?高士奇认为,“作者必须深入研究科学事实,收集最新的科学材料,仔细分析和全面理解它们。如有疑问,他还必须检查原始材料,必要时,亲自到现场观察和体验。”写作品“写我们熟悉的主题”也是一个科学要求。高士奇的大部分作品是关于细菌学、化学和生物学的。这些都是与他的专业非常相关的话题,而且大部分都体现了一种严谨而精致的创作态度。

科学和文学作品的另一个基本要求是它们的文学性。高士奇认为,“科学文艺书籍的读者需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他必须懂得语言和艺术,必须学会用人民大众的语言,通过生动的形象和有趣的故事情节来描述科学的真实情况。科学文学和艺术的作者应该向擅长修辞的著名作家学习,尽量使他们的作品口语化,避免长句和枯燥的讲座,避免不熟悉的科学术语和技术术语。”高士奇的科学散文和科学诗歌无疑是科学与文学成功结合的典范。通过这种结合,科学说教变得和蔼可亲,并以读者喜欢的方式呈现。这样做,不仅缩短了与读者的距离,还能更好地普及科学知识。高士奇有着良好的文学基础,为他的科普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科学和文学作品必须有一定的思想内容。高士奇指出:“科学文艺书籍应该与政治紧密相连。科学文艺工作者应该把对劳动人民和儿童的思想教育作为自己的光荣任务。应该承认,缺乏思想内容的作品是不受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人欢迎的。”科普作品是为响应社会需求而写的,必须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不管什么科普作品,它们总是在某些创造性思想的指导下产生的,不受作者世界观的支配。”科学和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更加不言而喻。科学可以认识自然,而文学和艺术可以认识社会。两者的结合包含了科学与意识形态的结合。高士奇的作品很有思想性和战斗性,这已经成为高士奇作品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

文学性、科学性和思想性是高士奇对科学和文学作品的三个基本要求。此外,科西乌斯还指出,在创作科学和文学作品时,“需要创新、突破、原创、特色、民族风格、地方色彩、中国风格和民间风格”20世纪30年代,高士奇在中国科普创造的贫瘠土地上进行本土化实践,并以人们喜爱的方式展示了他所学到的先进科学知识。高士奇用科学小品的体裁来承载科学知识,这是科学知识传播过程中体裁的创新。解放后,高士奇开创了现代科学诗歌的新流派,以诗歌的形式表达科学知识。这种新类型符合中国人的审美需求。因此,人们在获得科学知识营养的同时,也获得了美的享受。

3.科学知识的传播与科学精神和革命精神的传播相结合

纵观现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我们可以发现科学的发展和普及始终与科学精神和革命精神的建设紧密相连,科普图书作为普及科学的重要载体也不例外。1840年至1919年的科普书籍“有自己独立的知识体系,客观上对近代中国人起到了科学启蒙的作用。然而,面对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要求,科普图书正发挥着越来越“救国”的作用。五四运动后,科普书籍不仅关注实用科学知识,也关注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然而,科普书籍的思想内容仍然以“救国”为中心。

正是这种“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结合使得高士奇的作品非常具有战斗性。在总结他的创作经验时,他指出:“在撰写科学论文时,作者不能满足于简单地介绍科学知识。我们应该知道,科学草图也是反对封建迷信、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黑暗*的有力武器。它也是促进社会进步、争取和平与*、争取人类*与幸福、争取*和共产主义建设伟大胜利的有效宣传工具。它还可以向读者灌输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帮助他们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鼓励他们为更好的生活而奋斗。这是撰写科学论文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在选择主题时,作者应该密切关注当前的积极发展趋势和千千千万读者的需求可以看出,高士奇的作品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将与自然现象相关的科学作为攻击社会不公和国家敌人的武器。从科普史的角度来看,民国时期这样做不仅必要,而且必要。

从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来看,中国人民对现代科学的接受、对现代科学功能的重视以及对现代科学的认真吸收和研究都是在深刻的民族危机的条件下开始的。科学扎根于中国的土壤,与中国的现实和国家的命运密切相关。在中国,科学家发展科学不是为了科学,而是为了国家独立和自我完善。在高士奇之前,一些科普作品具有明显的战斗性。著名思想家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进化论,认为它“不仅普及了生物起源和人类起源的知识以及‘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进化思想,而且使人们感到茫然。也影响了那个时代进步知识分子的世界观。”他们用进化论抨击了当时腐朽的政治和顽固保守的旧*。就在那时,他们提出了增强人民力量和智慧的政治改革思想以及“科学”和“*”的口号。鲁迅说,通过科学普及,人们应该“获得常识,打破遗传的迷信,改进思想,补贴文明”破除迷信,改进思想是鲁迅早期科普工作的目标。到了五四时期,鲁迅提倡科学,他深深地卷入了为反帝反封建服务的思想革命。鲁迅巧妙地将科学纳入革命舆论,使科学宣传成为鼓励革命、打击敌人、教育人民的手段,使革命舆论更具科学性和不可抗拒性艾思奇曾评论说,高士奇的作品具有鲁迅杂文的风格,既是通俗的科学知识书籍,又是革命的战斗。这不仅表明两者的作品都有思想内容,而且表明思想内容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的科学论文是为战斗而生的。他们生来就有历史使命,是一种拯救国家和人民的战斗武器。高士奇接管了这种战斗武器,并很好地使用了它。在总结*的创作时,他指出:“我写这些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科学小品:一方面,我向读者普及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发动群众,保卫祖国和民族。与此同时,它也像一把刺伤敌人心脏的匕首,给*当局和日本侵略者以有力的揭露、打击和嘲弄。”当然,早期的科学小品创作,如贾祖璋的生物科学小品和顾的数学科学小品,主要是建立在科学知识普及的基础上的。其思想内容主要体现在破除迷信和科学启蒙上。高士奇作品的思想内容不仅体现在科学启蒙上,而且成为反对专制统治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战斗武器。他深知人民的疾苦,痛惜旧中国的腐败落后,痛恨反动统治者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这种强烈的情感在读者心中引起了极大的共鸣,这也是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科学在中国很受重视,但原因之一是它受到了大国的侵略。因此,中国科学普及从一开始就具有救国救民的现实目的,这是中国近代科学普及史上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现实的社会责任也反映在中国现代科普作品中。不难理解,高士奇的作品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这也反映了中国老一辈科普人士的爱国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