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成立全国首个科逻系:尝试从专业研究到“哲学+”的转变
11月12日,澎湃新闻报道,11月10日至11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召开了哲学与逻辑科学系成立大会和哲学与逻辑科学国际研讨会。
建立科学哲学与逻辑系的机遇、意义和愿景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孙陈翔教授在开学典礼上说:“作为学院成立以来就确定要建设的一个系,新的科学与逻辑哲学系是原哲学学院逻辑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力量强有力结合的产物。其最大的特点是:第一,与传统研究相比,它侧重于科学哲学和逻辑的前沿问题以及与其他学科,特别是数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形成了新的教学和研究范式;二是紧跟世界哲学发展趋势,努力出版国际学术刊物,实现从“哲学的”(特定领域的哲学研究)向“哲学的+”的转变。
孙(本文所有照片均由提供)
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民先生致辞,转达了徐宁生校长的祝贺。他指出,建立全国第一个哲学与逻辑科学系是复旦大学“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学校学科整合与创新的总体发展规划,也符合哲学学科自身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趋势。目前,有大量基于科学哲学和逻辑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如科学认知、批判性思维、人工智能等。设立科学哲学与逻辑系已成为国际大学的趋势。他希望新成立的哲学与科学逻辑系顺应这一趋势,为推动哲学国际化、复旦大学的国际学术交流以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世界性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陈志民
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清华大学的科学与逻辑哲学的同事作为嘉宾发表了演讲。南京大学数学系的丁德成教授回顾了20世纪初逻辑、哲学和数学方面的工作。正是许多学科对可计算性概念的共同讨论推动了图灵机的提出,最终导致了计算机的发明,并对当代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科学哲学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大学哲学教授刘晓莉指出,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世界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一直关心自己、他人和宇宙命运的哲学,应该回应和反思时代的命题,提出一个方案,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旧的国家将有新的生命。”复旦大学科学与逻辑哲学系正处于最佳时期。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教授说,联合国已经发现了科学哲学和逻辑之间的亲缘关系,并建立了逻辑、方法和科学哲学的一个分支。在中国建立类似平台之前,复旦大学设立一个系的举措非常重要。同时,如果你想一想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科学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
“逻辑与形而上学教材系列”和“当代哲学研究指南系列”
最后,科学哲学与逻辑系主任张智霖教授介绍了该系的筹备工作和成果。它可以追溯到1956年,那时所有的路都铺好了。关注自然科学,强调科学与哲学、数学与哲学、逻辑与哲学的关系,是复旦哲学的传统。自2009年以来,科学与逻辑哲学系的筹备工作得到了大力推进。在教师方面,近年来共引进了5人,形成了一支14人的教学研究队伍,其中包括8名教授、4名副教授和2名讲师。一半以上的教师有能力用英语教学。在教学方面,开设科学、哲学和逻辑相关课程,开设哲学(科学和逻辑哲学)本科专业和数理逻辑专业,学生申请通过逻辑博士课程。在学术活动方面,举办了1700多次分析哲学阅读会议和其他各种活动,举行了5次国际学术会议和17次国家学术会议,编辑出版了两个系列的书籍:《逻辑与形而上学教科书系列》和《当代哲学研究指南系列》。未来,他希望科学与逻辑哲学系能够考虑欧洲大陆的分析,控制理论实践,继续实施哲学学院的哲学+理念,适应跨学科研究的趋势,建设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特色的一流科学哲学与逻辑学科。
人工智能、科学基础和研究计划
在开幕式上,演讲者从各自的角度描述了科学哲学与逻辑系的总体框架。然而,她将来应该关注哪些具体问题?这些问题将如何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组织者通过三份精心挑选的专题报告揭开了神秘的一角。总之,休·普莱斯教授谈到了科学哲学和逻辑对人工智能前沿问题的关注。冯琦教授对“逻辑是科学的基础”进行了一次激动人心的跨学科尝试。刘闯教授展示了上述实践研究背后所需的基本哲学工作。
构建有用的人工智能:探索人工智能的社会影响
价格
剑桥大学罗素讲座教授、勒沃尔姆未来智能中心(CFI)主任休·普莱斯先生谈到了科学哲学和逻辑对人工智能前沿问题的关注。从他对人类的观察开始,他谈到社会性和智力是今天文明取得成就的两个最重要的原因。人类生活在社会网络中,他们在其中培养自我认同,并属于一个或另一个社区。在规模虽小但历史悠久的哲学社区中,剑桥大学的伯特兰·罗素教授是最好的教授之一。除了他在逻辑、数学和文学方面的著名成就,罗素还关心人类的未来命运,并致力于消除可能导致人类灭绝的威胁,如核战争。这种问题意识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剑桥思想界,并扩展到整个学术界。最近,来自英国和美国许多大学的学者宣布成立首席财务官,集中研究未来人工智能的影响。至于人工智能威胁人类的可能性,早在20世纪60年代的《太空漫游2001》(宇宙飞船电脑杀死冬眠的宇航员)等电影中就已经表达了担忧,但相关的学术思考和研究还远未成熟。
普莱斯指出,目前相关研究面临的挑战主要如下:第一,问题领域非常广泛,但很少有人关注;第二,人工智能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应该引起重视,不能忽视。第三,公众参与仍然不够。第四,研究需要高度跨学科和跨领域的视角,特别是一线技术人员和决策者的参与。他认为解决困难的最好办法是从现在开始。为此,他们今年提出了五个主要议题,涉及智能分类、社会信任、正义、未来责任以及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和伦理讨论,并在东京和日内瓦举行了几次研讨会。他希望关于人工智能的思考能够吸引更多的国际参与,包括中国学者和公众,最终真正掌握人类的命运在自己手中。
代表科学真理的集合论:以逻辑成就为科学奠定基础的尝试
冯契
为什么科学哲学和逻辑哲学这两个起初看起来“相距甚远”的学科可以联合建立?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冯琦教授提出了利用集合论(逻辑学的一个研究分支)探索科学基础的解决方案,并给予了回应。
冯契首先简要介绍了集合论的历史和用集合论奠定数学基础的丰富成果。自从康托提出了罗素悖论的雏形,齐美罗等人建立了ZFC公理体系之后,一切都变得简单了:通过几个一般的逻辑公理和集合论公理,数学的每一个分支的语法和语义结构只能用一个简单的二元谓词符号∈来表示:首先,语法被处理,任何数学领域的常数都被编码成集合宇宙的元素,然后用结构的递归定义一步一步地把整个数学结构“翻译”成集合论结构。然后处理语义,并使用Taskey方案递归地定义集合理论结构的满足和语义蕴涵的概念。在这种严格的形式方法下,原本极其复杂的数学真理概念可以转化为一种可行的等式检测,属于集合论中的关系和存在,就像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方式一样。
他进一步认为,这种经验也可以复制和扩展,以正式的科学真理。继数学真理的基础之后,表述科学真理的过程有三个关键步骤:第一,澄清科学真理的元理论假设,包括科学探索活动的自身特征(如具有特定的研究视野和明确的目的)、科学界的基本共识等。;第二,就像数学证明过程的形式化一样(编者按:哥德尔利用素数唯一分解定理对证明过程进行编码),实验过程的形式化,如实验报告成分的处理,如时间和质量的测量,表明真理不随时间变化,并具有测量前存在的特征。第三,根据科学哲学,科学的求真可能永远达不到终极真理,而只是一个接近的过程,应该被表达出来。
智能与涌现:科学哲学与逻辑系具体研究方向展望
刘闯
著名的中国科学哲学学者、前佛罗里达大学终身教授和现任科学哲学与逻辑系的刘闯教授在共同讨论后阐述了该系对今后七个主要研究问题领域和方法的思考。
智力是第一个问题领域。为了理解智力,我们需要一个历史悠久的概念:因果关系。尽管罗素早在1912年就认为它像君主制一样已经过时,但遗传学家苏厄尔·赖特的路径分析方法在1921年“复兴”了它。如今,因果关系的结构理论,或因果关系的贝叶斯网络,已经在各种科学中得到了充分的讨论。刘闯介绍说,整合基于数据的推理和因果推理(形式上,从概率推理中得出因果关系)是该部门的第一个研究方向。
刘闯定义了哲学上有争议的心智概念:一个拥有处理信息的因果网络的大脑(定义为状态或事件之间的概率依赖)。在这样的视觉阈值中,如表象和知识,都是由信息引起的状态或信念。人类智力是头脑这一定义的产物:处理各种关于因果关系和概率的事实,并从中做出预测。基于这种全面的理解,将提出三个研究方向来进一步探索智力:第一,Dretske的归化观(编者按:哲学观点。粗略地说,它认为可以用准物理或其他科学方法来研究和描述在传统讨论中被认为是非物理/非科学的其他事物。)心灵的概念可以通过珀尔因果关系结构理论中提出的模型来提炼。第二,采用共因原理等方法来理解大脑的预测能力。第三,基于智力的自然化模型,建立了真正的自然化认识论。
涌现是第二个问题领域。这一部分关注的是智慧的来源。核心命题是智力可能是一种自然现象。刘闯说,为了实现这个雄心勃勃的目标,还有三个“循序渐进”的计划:第一,从物理系统到化学系统。在理解某一区域的粒子或激发态的基础上,这个方向的关键是理解随机相互作用如何形成长距离有序性,例如三重态变化和化学元素的产生。第二,从化学系统到生物系统。过程是相似的,但结果是一个生物系统。第三,研究脑细胞簇和智能涌现之间的联系。整个问题域的研究方法是牛顿式的,它从最基本的物理概念出发。
11日上午,复旦大学哲学系党委书记袁鑫主持了闭幕式。刘闯教授和张智霖教授分别用中英文宣读了科学哲学与逻辑系的《建议书》,提出了科学哲学与逻辑系未来的发展方向:希望发挥中国哲学与科学逻辑的优秀传统,加强两个学科的融合,推动中国学术界在科学哲学与逻辑领域的研究,提炼新的研究方向;加强与科学界的合作,改革PSL领域的传统教学,开设“哲学+物理”等跨学科专业;应尽快建立东亚科学哲学学会,并出版国际刊物《哲学与科学》;应该出版。与会学者对这个新成立的系的发展寄予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