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进鹏:20年来,我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提升为经济奇迹提供坚实支撑
10月16日,在2019年世界公共科学质量促进大会上,中国科协党组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淮发表了题为《塑造科学质量,发展新的未来信任、合作与发展》的主旨报告。
一、科学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共同价值观
人类经历了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正从信息时代走向智能时代。人的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科学素质日益成为人类素质最重要、最核心的内涵。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一百年来前所未有的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科学工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跨界融合更加突出。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融为一体,协调发展。
人们说,只有变化保持不变,未来才会到来。一些人预测奇点将在不久的将来(2045年)出现。人们享受科学技术的好处,但同时他们也有各种各样的担忧。拥抱技术变革,同时又保持关注。我们已经看到,在一个变革的时代,科学和技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更加显著和更加复杂。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我们不禁要问,在不同的时代,科学素质与未来文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人类科学素质对人类命运有什么影响?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如何促进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以下三个观点。
首先,人类的科学素质是人类进步的基础。科技革命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工程和工业变革一次又一次地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带来了科学研究范式、组织机制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变化和创新。科技的命运是不断创新,科技发展的最初核心是造福人类。以2019年诺贝尔科学奖为例。首先是展示创造的力量,比如宇宙学研究和太阳系外行星的发现。二是关注和解决人类和社会的重大问题,如化学奖和生理医学奖的成果,迎接现代社会和人类健康的挑战。今年,三位经济学家因其对全球减贫的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中一项研究表明,收入来源、文盲和获取信息的机会有限等因素影响人类发展。教育和文化的基础是完善人格,使人成为人。科学素质的有效提升可以使人们变得更加文明。没有人类的发展,科技发展将失去意义,文明将黯然失色。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文化繁荣和人类进步的目标高度一致和有机统一。只有把科学素质作为人类发展的基础,我们才能迎接共同的挑战和光明的未来。
其次,人的科学素质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存的必然选择,体现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待。推动高质量的经济发展、现代社会管理和高水平的环境保护,科学素质是动力和活力的源泉。只有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才能为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三大任务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每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会因为一些人难以适应而影响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科学素质的提高已经成为他们应对变化的重要帮助。科学素质是可持续发展的,是保持科学理性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文明的进步要求道德自律。为了防止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迫切需要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管理创造一个良性生态。只有把科学素质作为科学技术的基础,才能更好地保证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福利,服务于人类进步。
第三,人类的科学素质是不同文明相互学习的灵魂。自然的科学发现和说服人类弘扬科学精神的工程技术、提高人类科学素质的传播方法和知识与人类发展和文明进步密切相关。人类科学素质的提升和交流将进一步影响科学和人类文明的繁荣。如果说无止境的创新和创造是科学发展的命运,那么开放的合作和信任则是提高人们科学素质的主题。没有信任和合作,它只会形成一个孤立的文明之岛和创新的沙漠。纵观科学技术史,它记录了各国科学家在交流和需求交流中的文明对话。在思想激荡、智慧碰撞的交流中,理性质疑、平等竞争的科学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开放交流、包容共享的科学文化理念得以传承,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科学文化价值观更加凸显。科学界的精神气质是科学素质的宝贵内涵,为社会文明建设树立了一座灯塔。把科学素质作为文明交流的灵魂,可以拓展文明相互学习和发展的新空间,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二。推进科技为人民服务:中国的实践
水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让我从水的故事开始。今年7月,我利用与中国年轻科技*的交流,再次访问了江西省瑞金市。1931年,*主席在江西省瑞金沙洲坝开办了一个“红军井”和一所小学。80多年前,那里的人们仍生活在农耕时代。他们靠雨水生活,没有学校。进入21世纪,水问题仍然非常重要。八月,我去了中国西部的宁夏,去看“母亲的水窖”。几年前,当地*以此为基础摆脱贫困,帮助人们解决他们的饮用水问题,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发展环境。我听说水环境恶化不仅是中国面临的突出危机,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突出危机。中国科学家王浩的团队对水处理进行了研究。他们推动了相关成果在中国的广泛应用,并向印尼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水处理经验,帮助其提升水处理设备技术和水利水电综合开发实力。在中国,许多科学家正在努力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用水提供科技保障。清洁供水系统覆盖了98%的人口。这些例子表明,中国*和科技界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致力于促进科技为人民服务。
在科学素质建设方面,中国注重建设开放平台,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巩固基础设施,扩大科普资源,深化国际合作。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提倡科学方法,提高人民的科学素质,已经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和行动。
首先,丰富平台渠道。中国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广泛开展了课外科学素质建设,成为全日制教育的有益补充。我们举办了今年在澳门举行的第34届青年科技创新大赛,来自56个国家和地区的青年和科技顾问参加了比赛。“人才工程”和“全国青年大学科学营”等活动已成为大学与中学之间沟通、携手并进的科技教育品牌。“一带一路”系列青年科技和人文交流活动吸引了近40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与,成立了“一带一路”国际科学教育协调委员会,初步形成了国际青年科学教育合作机制。科幻小说涉及未来世界,能够激发想象力,培养创造力,是提高科学素质的重要载体。我们在中国连续举办了几次科幻会议,第四次科幻会议将于今年11月2日在北京举行。今年年初热映的中国科幻电影《漫游地球》不仅有着奇特的想象,而且其主题也关系到人类的命运。
第二,引导价值取向。我们坚持弘扬科学精神,培养公众特别是年轻人对科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我们组织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5所大学制作和排练了16部以科学家为主题的舞台剧。我们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近400场演出,观众超过50万名年轻学生。今年7月,厦门大学和南开大学排演的剧目在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成功上演,对青少年进行了生动的科学精神教育。我们将继续举办关于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全国性讲座,以促进科研诚信。中国成立了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以加快科技伦理建设,从而更好地平衡遵守伦理底线与促进科技进步之间的关系。
第三,加强基础设施。中国大中城市有现代物理科技馆,也有由移动科技馆、科普车、农村高中科技馆、数字科技馆组成的现代科技馆体系,覆盖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有1500多辆“大篷车”在活动。他们已经进了村子,进了学校。在过去的18年里,他们总共旅行了3700多万公里,可以绕地球920多次,这相当于我们18年来每周绕地球一次的科普“大篷车”。我们在海拔5100米的阿里天文台建立了世界上最高的科学普及站,这样生活在世界屋脊上的人们就可以看到不同于几代人的星星,体验科学的奇迹,并与世界分享它们。我们利用科学技术帮助人们摆脱贫困,并组织“送科学技术”到贫困地区,以帮助改善穷人的生活质量。
我们搭建了“科普中国”移动互联网平台,制作了大量高质量的科普内容。互联网是传播科学的好帮手,也可能成为科学谣言的帮凶。这里的许多人应该吃过紫菜。如果有人告诉你紫菜是由废塑料制成的,你还敢吃吗?!这是2017年中国“十大网络谣言”之一,导致大量紫菜滞销,影响农业和人民生活。针对网络谣言造成的公害,我们动员科技工作者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共同搭建“科学辟谣平台”,定期发布科学辟谣名单,及时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维护社会稳定。许多国际同行对此表示了兴趣和赞赏。
第四,激发社会活力。中国的科普已经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动员机制。*部门、高校和企业积极参与“全国科技周”的组织实施。“全国科普日”聚焦生活热点,展示科技成果。特别是,“全国科普日”覆盖全国各地,已经连续举办了16年。它展示了新技术,介绍了新方法。每年,近3亿人在线和离线参与公共活动。它已经成为一个人们愿意参与的“科技盛会”,国家*也一直在参与其中。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一群科学家在开展科学前沿研究的同时,创造了许多在线和离线科普品牌,如“科学咖啡馆”和“科学三分钟”。在农村地区,我们动员了最受欢迎的保健中心、小学和农业技术站的负责人,为最贫困地区的农民开展科普活动,为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一群“最美丽的科技工作者”活跃在基层。其中有科学家,比如肝脏外科专家陈晓萍,他每年都组织志愿者服务队去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还有一些普通的山区中学教师,例如来自江西省寻乌中学的黄才发老师,他们经常到农村去“把科学技术送到校园”,并立志成为山区儿童和科学殿堂之间的桥梁。我们在省、市、县及各专业领域建立了3000多支科技志愿服务队伍,服务于基层群众的实际需要,使科学精神在志愿服务中得到升华。
第五,开展国家行动。中国的发展是为了、围绕着、服务于人类的发展。*主席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推动力。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同等重要。不要忘记你的主动精神,牢记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和谐等。这些重要声明已成为治国的基本战略和国家政策。科普是中国的国家战略。中国是世界上唯一颁布了《科学技术普及法》的国家。为了提高人民的科学素质,它被写进了《*宪法》。在政策和法律的保护下,33个部门共同实施了《全民科学素养行动计划纲要》,建立了从*到县级的工作体系,定期开展全国科学普及统计和公民科学素养调查,并从各级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科学普及经费。我们用了20多年的时间把公民的科学素质从1992年的0.2%提高到2018年的8.47%,为中国的经济奇迹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全国文明城市是所有中国城市最看重的荣誉。去年以来,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已成为衡量“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尺度,提高科学素质已成为城市现代化的自觉追求。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走过了60多年的历史,始终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促进科学技术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使命。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工作者组织。“一体两翼”的组织体系从城市延伸到乡村,覆盖210个国家科学、技术、农业和医学协会。活跃在科研、工业、商业和社会的9100万科技工作者是推动科学素质建设的主力军。
三。深化科学质量合作:未来愿景
联合国提出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所有国家都在采取积极行动。去年,我们召开了第一次公众科学素质促进会,汇集大家的智慧,发表了《北京宣言》。我们认为,面对未来的挑战,公共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作用还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我们认为,在世界一些地区,科学素质的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在扩大;文化交流的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在扩大;不平衡的发展非但没有改善,反而在加剧。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和幸福,制约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更有效、更全面地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应对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带来的不确定性,协调和促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所强调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全球科技界面临的艰巨任务,需要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
我们愿意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指导下,与我们在世界上的同事共同努力,建设一个具有科学素质的全球共同体。这是一座信任的桥梁,将传播真诚信任的种子。这是一座合作的桥梁,它将承载连接和共享的机制。这是一座通向未来的桥梁,它将创造一个互利共赢的美好未来。我们期待建立高质量的科普资源交流网络,与其他国家共享科普信息资源、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我们期待着加强科学家和公众之间的交流网络,重点关注前沿科技领域,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建立企业和其他社会机构参与科普的网络,利用市场机制搭建社会合作平台,汇聚世界各国科学家、企业家和社会的智慧。
同心同德,携手秋收。让我们着眼长远,共同努力,坚定不移地推进科学素质建设,不断提高全球公众的科学素质水平,为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