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10位院士专家褪去流言的伪科学外衣

科普小知识2022-05-18 00:32:46
...

10位院士专家褪去流言的伪科学外衣

漫画:2017视觉中国十大“科学”谣言列表

人们常说“欺骗并不可怕,但他们害怕欺骗有文化”。在一个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科学专业门槛越来越高的时代,一旦骗子“理解”科学,并以“伪科学”为原料编造谣言,没有人愿意看到后果。但在过去的一年里,这样的闹剧不止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

无论是与热点新闻密切相关的“左脑负责语言,右脑负责图像”,“月球背面的外星人”,“需要引力波辐射防护服”,“浙江大学开发了一种“量子隐身衣”,还是与人类健康相关的“一滴血就能检测到癌症”,“狂犬病疫苗无效”,“冷冻会导致关节炎”,“禁闭永远不能吹风”, 或者“紫菜粉条饭是塑料做的”关系到食品安全,“西瓜不会因为喷洒防腐剂而腐烂400天”等等,几乎无一例外地成为了某个时期的热门话题。

不久前,在北京科技记者协会和北京网站联合举办的2017年十大“科学”八卦榜新闻发布会上,10位院士和专家共同揭露了这些“科学”骗局的内幕。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金健表示,与谣言相比,“科学谣言”通常指的是非主观意图,并且大多受到传播者知识和时间的限制。它们经常在科学的幌子下反映出一些令人痛苦和发痒的社会现象。

以“浙江大学研制出‘量子隐形斗篷’”为例。2017年,一个主题为“大叔叔瞬间消失”的视频吸引了互联网的注意力。在镜头前,一个穿着普通衣服微笑的老人通过一块“塑料布”实现了隐形。许多微信公众号在转发消息时表示,浙江大学已经成功研发出一款国产“量子隐身衣”,可以实现类似魔法的“隐形”功能。

就连中国科学院院士、量子信息科学家郭广灿也接到了许多类似的销售电话。郭广灿表示,许多企业现在都被称为“量子”,比如量子水和量子汽车。"这些企业在其产品中添加了“量子”一词,这纯粹是猜测。"

什么是量子世界?如果世界足够小,它将不再遵循牛顿力学,而是遵循量子力学定律,所以科学家称这个世界为量子世界。郭广灿说,量子是一个集合、原子核、电子和分子。这些都叫做量子,就像苹果和梨统称为水果一样。

这个世界和经典世界的最大区别在于后者的物质在特定时间的指数是特定的,而前者的量子粒子的位置、能量和状态是不确定的,并且充满了可能性——这来自于量子世界最基本的特征,即所谓的量子相干性。

“因此,要判断一个事物是否是量子世界的一个事物,这取决于它是否使用量子相干性。如果不是,那就不是量子世界,而是经典世界。”郭广灿说道。

2017年十大“科学”八卦排行榜的榜首是“左脑负责语言,右脑负责图像”。2017年,这项所谓的科学测试席卷了朋友圈,称左脑负责语言等抽象思维,右脑负责图像等视觉思维。根据测试,可以获得左右大脑的“年龄”。

北京大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学院的教授沈正说,这“绝对不可能”。他说,人脑功能测试很复杂,不像“称物体”那么简单。它要求对人脑进行全面的测试,如大脑结构、生理功能和许多心理功能,包括阅读能力、记忆能力、直觉思维、推理能力等。因此,不可能通过回答几个问题来衡量结果。

事实上,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美国著名脑外科医生罗杰·斯佩里安排他的学生对一些“裂脑者”进行了速度描记实验和双耳听力测试。结果显示左右脑功能不对称。当时,他得出结论,大脑半球的功能有一个片面支配的规则。一般来说,左脑对数字字符的识别、认知和记忆能力比右脑好,而右脑的图像处理能力比左脑好。

1981年,斯佩里因这一研究发现获得了诺贝尔奖。很快,从事非*教育的日本企业家将其修改为:左脑负责抽象思维,右脑负责形象思维。为了宣传这一声明。

然而,沈正告诉记者,早在2000年左右,教育家、心理学家和脑科学专家就开始反对左脑和右脑之间的这种分工,认为这是一种谬论——此后,国内教育部门不再说“开发右脑”,而是开始实施“全脑教育”。

当天公布的名单也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即“紫菜粉丝饭是用塑料制成的”从2017年2月到5月,一系列传热视频将食物和塑料联系起来:“半透明”和“耐嚼”。还有一种紫菜的“臭味”,可以点燃的风扇和感觉更粘的米饭都是由“塑料”制成的。

可心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认为,在当今时代,“有一张图片,真相”不一定是真相。他在现场亲自试用了一下。结果表明,通过浸泡和燃烧可以很容易地判断出它是真正的紫菜还是塑料袋。前者吸水后会膨胀,而后者不会。真正的紫菜点燃后无味或微咸,塑料袋有刺鼻的化学气味。

对于“塑料米”的传言,钟凯表示,在线视频不是制作“塑料米”,而是塑料行业的一个基本塑料造粒过程。即使用常识来判断,塑料实际上比大米贵得多,所以没有必要冒触犯法律的风险来伪造“塑料大米”。

说到去年最受欢迎的“伪科学”事件,“癌症验血”应该算是其中之一。2017年,一篇题为“重大突破!一滴血就能检测出癌症,并已被批准用于临床”,已经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文章提到了2016年10月的一则“旧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罗团队自主研发了一套专门用于检测热休克蛋白90α的试剂盒。患者只需抽取一滴血,即可用于癌症病情监测和疗效评估。”

中国癌症防治研究办公室副主任陈万青读完这篇文章后笑着哭着说:“我们也希望用一滴血来诊断癌症,但我们仍然不能。”

事实上,在网上的谣言引起关注后,罗也在他的朋友圈里回应道:肿瘤变标志物(肿瘤标志物)的最大优点是快速、方便、便宜,而且可能会筛查出许多危险人群。一滴血就能检测出癌症并评估其疗效,这没什么错。并不是说癌症可以100%被检测出来。

陈万青说,目前我国有100多种肿瘤标志物,其中20或30种实际用于诊断。人们经常问他,如果体检时肿瘤标志物高,他会得肿瘤。他经常这样回答:“由于个体差异以及肿瘤标志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仅标志物指数就很高,不能满足足以确认肿瘤的标准。”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在线记者邱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2018年1月15日,第12版)

特别声明:转载本文仅用于传播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确认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他们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果作者不希望被重印或联系重印费,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