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北京大学黉门对话“汉语哲学”专家主题论坛举行

科普小知识2022-04-10 01:40:20
...

2016年5月7日上午9: 00,在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院举行了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专家对话专题论坛。“中国哲学”专家论坛是第十五届北京大学徐门对话。由北京大学研究生院主办,北京大学哲学系主办,北京大学哲学系韩水发教授组织召开。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韩教授、复旦大学孙教授、*政治大学哲学系林教授、海德堡大学哲学系蒋教授等主讲嘉宾。对话嘉宾包括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蒋易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尚洁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徐龙飞教授、周成教授及程副教授。

韩水发教授在开幕辞中指出:当代中国哲学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模仿、研讨和试验,已经显示出独立出现的愿望和能力。它不是作为一种特定语言的哲学出现的,而是作为世界哲学中的一股新力量出现的。现在,中国哲学开始思考和处理所有基本的哲学问题,直接回应现代科技和社会生活带来的各种挑战。虽然中国哲学的全面崛起对现在的许多人来说并不明显,但中国哲学内部的干燥表明它即将爆发,这是我们需要讨论和争论的充分理由。韩水发教授强调,事实上,中国哲学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形式也充满了争议。因此,这一对话是开放的。如果我们都一致认为根本没有中国哲学,那么中国哲学将通过这一对话获得成功。如果每个人都不能达成共识,并且有很多争议,那么这个对话就是开始,第二场和第三场比赛也将随之而来。

整个专家专题对话分为三场会议。

第一个对话的主题是:“中国哲学中的真实问题或虚假陈述”;如果这是一个真正的问题,它的内容是什么?”,由*教授主持。韩水发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哲学: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道路”的演讲。他说,“中国哲学的合法性,还是为什么讨论中国哲学?”“如果中国哲学能形成一个领域,它的问题是什么?”讨论了两个问题。孙教授演讲的题目是《中国哲学对话论纲》。分别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从西方哲学的起源来看,语言与哲学的关系;第二,哲学的普遍性和受语言制约的世界观;第三,基于中国人自己的世界观;第四,基于汉语本身的思维怎么可能严谨?第五,语文作为哲学思想资源的作用;第六,西方哲学研究在中国的合法性;七、西方翻译中的中国观念问题。

*教授评论道:“如果文明必须用语言来表达规范、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那么几千年后的今天,汉语如何影响我们的思想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演讲环节,专家们进行了热烈的专业讨论。王璐教授问:“如何翻译中国哲学?中国哲学?我认为中国人和西方人有相同的想法,但不同的是他们没有表达他们提出的想法。我们没有这样做,因为我们没有掌握他人的想法。”韩水发教授认为,如果需要翻译,中国哲学可以翻译成中国哲学、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翻译是开放的,对西方人来说是个问题。王璐教授认为,虽然翻译应该澄清,他也同意它可以由西方译者处理。我们已经在他们的哲学著作中处理了足够多的翻译问题。

徐菲菲教授问道:“语言不是工具。语言就是思维。是语言表达了我们,还是我们在表达语言,还是他们在表达彼此?”林·教授指出:“如果有中国哲学,哲学应该用复数形式吗?即使在西方,也有德国哲学、英国哲学等等。如果有复数,它们是如何构成形态的?”尚洁教授指出:“在中国哲学的话题中引入差异已经成为许多有趣的当代哲学问题,这不仅仅是中西语言的差异。”程副教授指出:“中文出版需要翻译吗?例如,蒋教授对韩教授思想的再表达就是再翻译

第二个主题是“中国哲学语言的边界:庄子与维特根斯坦、洪堡与汉字思维”,由蒋易教授主持。韩教授发表了题为《语言的边界:庄子与维特根斯坦》的演讲,其内容包括:第一,世界的边界:内部与外部/事实与神秘的领域;第二,世界事件的表现力;第三,外界事物的不可预测性;4.言语在不可言说事物上的无意义和功能:村呼的隐喻/阶梯的隐喻。林教授演讲的题目是“洪堡与汉字思维”。他指出,自19世纪历史比较语法研究汉语以来,与印欧语系的屈折语言和语音书写形式相比,以孤立的语言和汉字的图形书写形式所代表的语言世界观,对于人类精神表达的特殊意义一直是一个谜。通过分析,他强调了洪堡语言学中关于汉字的以下思想:汉字和汉字在语音和校勘上具有互补的语言完善性,强调世界理解的身体建构。这些特征之所以没有受到重视,是由于印欧语言中心主义、认识论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语言偏见。洪堡特认为汉字思维因此在理解人类精神通过语言的整体表达中起着关键作用。

在讨论中,*教授认为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汉语的原因是汉语本身是因为他们的汉语水平有限。徐菲菲教授强调,西方语法和中国语法没有明显的区别。西方语言中有一些语法现象,汉语中也有一些。蒋易教授指出:汉语是用来表达汉语独特的思想、思想和语言的。这种语言和西方语言的区别需要清楚地研究。周成教授指出:语言和文字是两个概念,在科学界有更明显的区别和意识。

第三场对话的主题是“中国哲学、中国与哲学翻译、中国哲学活动、德语和英语思维”,由尚洁教授主持。王璐教授演讲的题目是“语言的转变和思想的表达”。他指出,西方哲学的中国翻译形成了自己的历史,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文翻译涉及两个问题。语法:如何转换不同的字符?从语义学的角度来看:如何表达不同词语表达的思想?在这两个问题中,共同的问题是:有相应的字符,但他们通过语言转换表现出不同的思想吗?以存在的汉译为例,他说汉语有对应的词,但没有对应的思想。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通过相应词语的转换来呈现相应的思想。存在应被翻译为“是”,以反映西方哲学对语言和逻辑的考虑,并在最广泛的认识论意义上呈现哲学理解。江博士作了题为“中国语言特色与西方哲学研究”的演讲。他指出:中国的西方哲学研究会不会因为中国人的特点而遇到原则性的困难?他通过一系列例子解释道,汉语不能依靠自身的语法资源,在没有额外解释的情况下,构建只能在任何语境下理解为反事实条件句的条件句。

蒋易教授指出,我们的翻译是为了什么,为什么?翻译实际上是一个研究和再创造的过程。译者将理解内容替换为对译文的理解,这就形成了双重理解。这揭示了一个问题:翻译时我们读什么?是文本的思想还是语言本身?他认为一个人应该阅读思想,但不应该超越语言本身。语言代表思想,所以它在翻译中起着传达甚至创造思想的作用。我主张解释的概念,我不主张一次性的概念。例如,being,而不是仅仅使用一个,应该被注释。没有办法直接恢复这两种语言。我们的目的是了解文学。林老师认为语法手段应该与语义背景区分开来。徐菲菲教授认为“存在”这个词在英语中也不那么纯正。系词或动词不仅在汉语中是一样的,在西方语言中也是一样的,所以我们需要问这个词是从哪里来的。

在场的其他学者、学生和专家也讨论了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如“汉语的表达”、“汉语怎么可能思维严谨”、“汉语是否值得哲学思考”、“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方式”等。他们还在哲学研究中对特定的哲学词汇甚至其他语言的句法问题进行了更专业的讨论,如英语、德语和拉丁语。这些学者和同学说,这次对话非常有启发性和富有成效。

会议结束时,专家们认为,中国哲学确实是一个广泛而重要的学术领域,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有人建议,未来的对话论坛应逐一讨论中国哲学的具体问题。每个人都说这次对话的形式非常有效,使问题得以展开,讨论得以深入进行。专家们还认为,由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发起的学术活动“对话”是非常有创造性和富有成效的。双方同意明年举行第二次中国哲学对话。从现在开始,专家们将开始考虑明年对话的具体议题。(崔学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