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创新形式推动疫情时期新经济就业

科普小知识2021-10-21 01:29:40
...

随着疫情的迅速蔓延,全球经济正面临严重危机。如何稳定经济、保障民生也成为我们工作的新重点。

目前,在持续防疫、陆续复工和恢复生产的过程中,中国各行各业普遍面临人员流动带来的就业问题,以及基于“家庭办公”、“云办公”、“共享员工”等新技术的灵活就业带来的新挑战。

在“如何有效应对当前就业形势”的问题上,宁波财经大学长城商学院副院长陈飞燕和北京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合伙人蔡杰在接受《中国科学日报》采访时指出,新经济时代迅速发展的新技术、新形式和新商业模式正在改变工业经济时代的传统就业形式。可以预见,新经济中的几条新跑道将见证爆炸性增长,许多新的就业形式和就业方式将相继出现,并将继续给新经济和社会的就业形势带来深刻变化。

《中国科学日报》:在疫情期间,新的就业形式,如共享员工和远程办公非常突出。这些就业形式与传统就业形式有何不同?主要解决了哪些棘手问题?

陈飞燕:为了应对疫情期间难以恢复正常工作的局面,国内各企业改变了传统的用工形式,创新了办公模式,实现了企业的正常运营。新的就业和办公形式,如共享员工、远程办公、家庭办公、众包和兼职工作,在非常时期发挥了突出作用。

例如,员工共享模式解决了人力供求问题。“共享员工”模式使企业能够以共享模式短期输出员工。这种合作就业模式解决了现阶段餐饮业待岗员工的收入问题,缓解了餐饮企业的成本压力和商业及消费行业人力不足的挑战,是缓解当前人力供需失衡的一种创新性就业措施。

远程工作实现了无接触工作。为了防止集中办公导致的流行病蔓延,各大公司都呼吁员工在家办公,并开放远程办公模式。远程办公基于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其他技术。借助具有在线会议、即时通讯、远程桌面、在线文档等功能的在线办公软件,可以有效减少员工之间的直接接触,保证各项任务的有序开展。在这种流行病的情况下,停止工作和学习已成为一项关键措施。

蔡杰:此外,还有微型企业的直播,这使得线下企业转向在线营销。众包兼职已经成为短期就业的新选择。网上招聘也成为稳定就业的新举措。

例如,为了确保就业和招聘的顺利进行,许多企业依靠在线就业服务云平台开展视频面试、在线签约和在线注册等招聘方式。*部门也依靠网络平台开展网上招聘服务,广泛联系企业获取工作信息,引导求职者网上求职。在线“免接触”招聘使企业和求职者无需离开家就能满足就业和求职需求。这些创新也将对疫情后的就业模式产生影响。

中国科学新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经济时代。现阶段就业形式的特点是什么?就业模式需要什么样的创新才能适应发展?

蔡杰:毫无疑问,新经济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是刺激就业的新领域,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随着新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形势也将呈现新的特点。

在新的经济条件下,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跨界融合,以及新一轮产业革命带来的智能化、数字化和信息化,创造了新的生产力,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如物联网、电子商务平台、城市服务平台等产业经济的融合与发展,出现了汽车司机、外卖兄弟等新的就业岗位。新经济的发展对职业和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大量新职业涌入市场。与此同时,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也将大规模取代人类劳动。现在和将来,服务业将成为我国就业增长的新引擎。

此外,灵活就业还将重组生产关系,使就业形式多样化。灵活就业不仅解决了闲置失业人员的收入问题,而且促进了人力资源的更好配置,激活了市场上的人力资源供给,促进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未来,劳动力资源的低渗透、老龄化和供需失衡趋势将加剧,弹性劳动力市场将继续上升。也许它将成为下一轮雇佣关系中的主要雇佣形式和企业未来组织变革的关键要素。

陈飞燕:另一点是,在新的经济条件下,越来越多的平台型经济组织出现了。平台已经成为企业和市场之外的第三种有效的资源组织形式。例如,阿里巴巴为大多数供应商、服务提供商、生产商和消费者建立了一个交易平台。滴滴建立了一个平台,与私家车主和旅游用户交流。

基于平台的经济组织依靠先进的平台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大大降低了信息沟通的成本,提高了就业效率。通过“平台+个人”模式,在新的经济模式下,就业者的劳动力供给越来越*。只要他们有工作技能,他们就可以在任何时间工作。被雇佣的人不需要在相同的时间和地点工作,甚至不需要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工作,只需要根据自己的需要使用自己的技能和技术手段来完成任务。这不仅减少了通勤时间,还降低了企业和个人的成本,雇员也重新控制了时间。

《中国科学报》:企业等雇主、大学等人才输出地以及个人应该如何适应新的经济就业形势?

陈飞燕:自工业革命以来,每一次科技革命和工业变革都会对就业结构产生巨大影响,引发就业模式的革命性变化。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加剧了这种变化。今后,企业、高校、员工和*都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更好地适应新的就业形势。

企业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用工方式。未来,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打破企业的界限,实现资源配置的社会化,使劳动力资源更有效地流动。企业应该有多样化的人力资本储备方式。灵活的就业方式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综合就业成本,更符合新的经济就业模式。

高校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高校是人才的高地。要跟上新经济发展的步伐,从地方经济发展模式和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出发,结合自身发展方向和专业基础,科学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立专业或专业方向。同时,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整合校企资源,开展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确保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与企业需求相匹配。

就业人员需要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改变他们的就业观念。在未来,越来越多的标准化和程序化的非脑力工作将被机器取代。为了获得更强的就业竞争力,就业者要么必须具备很强的专业和技术技能,要么必须具备人际交往、创造力和灵活性等机器无法大规模取代人类的知识和素质技能,并根据工作要求提升各种技能,甚至成长为一个复合的“大规模青年”。同时,被雇佣者需要改变他们传统的雇佣和办公观念,努力适应网络上的虚拟办公环境。

蔡杰:在*层面,我们需要创新就业保障体系。现有的社会保障政策、税收制度和劳动法律关系主要基于工业革命以来的传统雇佣关系。面对越来越多的灵活员工,运用原有的政策体系不仅可以防止政策落地,而且可以有效地保护员工,使他们能够享受到相应的社会福利和保护。目前,迫切需要制定符合灵活就业特点的制度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