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科协年会专家一针见血:政策多变致科研环境浮躁

科普小知识2021-10-18 01:51:26
...

近年来,我国科技界多次报道学术不端行为,许多科研人员往往*“一事无成”。

在科学技术协会的年会上,专家们一针见血

■孙爱民,本报见习记者

目前,“缺乏创新环境,缺乏创新土壤”的呼声不绝于耳。那么,中国的科研环境是什么?如何营造适合创新的科研环境?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上,有关专家讨论了这些问题。

研究者“浮躁”

近年来,我国科技界多次报道学术不端行为,对社会和国际社会形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研究人员抱怨说,大量的研究时间被占用,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可以真正用于科学研究。一些留学生可以在国外的科学研究中做出突出的成绩,但是回国后很难做同样高水平的工作。

与会专家一致将上述问题归咎于“过于浮躁”的科研环境。

“我们举办了许多活动来宣传杰出科学研究人员的事迹。观众“在现场被感动,但回来后没有采取行动”,这是由于恶劣的科研环境。”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秘书处秘书王春法说。

事实上,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高度依赖于科研环境。美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一个人的表现不仅与他的能力和素质有关,还与他的环境密切相关。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当前的研究环境迫使我国许多研究者“一事无成”:为了获得更多的研究经费,他们厌倦了申请各种项目,不得不处理各种检查报告。

“我国许多科技人才一直”浮躁。科技部评估中心副主任闫芳在描述研究环境和研究人员之间的关系时直言不讳。

成千上万的政策无法抵御浮躁的环境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和改革科学技术政策,但正是科学技术政策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并创造了目前的科学研究环境。”作为决策者和研究者,王春法认为多变的科技政策给科研环境和科技人员带来了不利影响。

“稳定的科学研究环境允许研究人员清楚地计算成本和收益,并选择符合环境的行为模式。多变的科研环境只会让科研人员不知所措,过分强调短期利益,培养投机心理。”王春法说,频繁的政策调整会使科技人员不信任科学环境。

"浮躁的科研环境是由科技政策的不稳定性造成的."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穆荣平直言不讳地表示。

据闫芳称,中国有1700多项大大小小的科技政策。“这些科技政策非常不稳定,而且存在严重的过剩。许多国家、地方和部级政策都是为制定目的而制定的,有时甚至为一个项目或事件制定了一项政策。”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冷敏(Cold Min)在进行了一项全国性大样本调查后发现,不同教育背景、性别、海外学习经历和职称的研究人员对科研环境的看法大相径庭。“然而,我们在制定政策时没有考虑到这些差异,这反过来导致政策导向薄弱,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科研环境。”

从政策入手,多管齐下

对几个基本问题的清楚理解可能有助于我们创造一个健康的科学研究环境。专家们认为,科学本身的定义、科学研究活动的目的和性质、科学研究环境的定义以及创新的含义需要由研究人员进行彻底的讨论。"如果我们搞清楚一些基本概念,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穆荣平说。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李正峰认为,科学和文化是塑造科学研究环境的根本问题,而核心问题是如何理解科学及其使命。“目前,社会对科学研究环境不满意,其中许多都与上述不清楚的认识有关。”

与会专家认为,要净化中国的科研环境,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必须从科技政策入手,倡导以良好的科研环境为导向的科技政策,减少科研环境的不确定性。

科学技术政策的主要功能是鼓励创造更多的科学技术知识,其目的应该是创造一个良好的科学研究环境。“狭隘的科技政策的关键是让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科技政策的重点应紧紧围绕科技人员的创造力,从而直接激励科技人员,发挥创新主体的关键作用。”王春法说。

冷敏认为,在制定科研政策时,我们应该有方向性和差异性,“针对不同的群体实施不同的科研政策”

"完善科学的评价机制也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闫芳说,“一个好的评价机制应该能够达到‘促进成果,培养人才,促进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新闻(2013-05-28,第一版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