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自然科普

资深环保专家:我国土壤修复技术研究亟待加强

科普小知识2022-02-23 14:37:32
...

如何判断一个地区的土壤生态是否健康?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庄稼安全无害吗?6月6日,第四届城市生态与节能论坛“土壤生态环境评价与修复技术”在同济大学举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政策协调办公室代理执行主任克拉丽斯·威尔逊和土壤生态学领域的200多名学术界和工业界代表出席了会议。许多资深环保专家指出,中国幅员辽阔,土壤类型多样,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在确保农作物和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在扎实的科学研究基础上,结合不同地区土壤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科学合理地制定差异化的土壤环境评价标准。同时,我国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必须进一步深化和持续。

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吴江表示,同济大学已经形成了稳定、完整的工业污染场地和农田重金属净化技术体系,正在拓展各种新材料的吸附净化研究,为土壤生态安全和污染修复提供合理解决方案。同济大学今后将继续利用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建立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平台,开展可持续高等教育,引领世界各地的大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去年,国务院发布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今年1月,环境保护部发布了《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在*政策的推动下,全国20多个省相继发布了地方“十大土壤篇”,各地也开始了土壤污染的详细调查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的调查与评价。

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主任周冬梅教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凤庭教授等。提出中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自1995年颁布至今已有20多年,环境保护部目前正在征求对土壤环境标准修订的意见。我国有数百种土壤类型和数十种重金属,因此不宜制定统一的国家标准。他们建议根据地区和土壤类型更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周冬梅说,标准的制定必须以科学理论和科学研究成果为指导和支持,必须引导科学家进行更多的研究和实验,以便科学合理地制定土壤环境标准。同时,在土壤改良和修复方面,*、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应积极推进“*、行业、科研”相结合,共同促进我国土壤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土壤修复委员会学术顾问罗永明教授在《中国土壤污染与修复的研究进展与趋势》报告中指出,中国土壤污染与修复的研究与发展已经走过了40多年的历程。近年来,我国土壤修复行业发展迅速,从业人员和人员数量大幅增加。大型企业和集团已经进入这个行业。目前,有12000名员工和1000多家企业从事土壤修复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中国环境修复相关专利申请数量持续增长,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土壤修复产业链及其结构不断优化,与发达国家在土壤修复技术、设备和大规模应用方面的差距不断缩小。他提出,中国土壤修复应形成“整体系统、有机环节、链条设计”,实现“科学+技术+监管+产业化”;为了加强对土壤环境系统性的认识,在研究土壤内部环境的组成、性质、功能、条件和时空变异性的同时,也有必要加强对土壤内部和外部环境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研究,特别是对界面过程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中心副主任雷梅教授报告了植物去除土壤重金属的技术和应用。日本清水建筑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古本裕一博士对日本的遗址修复进行了案例研究。北京建设环境修复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监陈幼坚介绍了如何对土壤调查评价结果进行验证。田波环境修复(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保运博士就当前污染场地修复工程面临的问题发表了看法。

据报道,“城市生态与节能论坛”由前国家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发起,并得到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特别支持。它每年轮流在北京和上海举行两次会议,重点关注当前城市生态和节能领域的热点问题,并邀请国内外权威专家发表主旨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