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自然科普

“标准化”认证不适用于大学管理

科普小知识2022-04-19 01:19:21
...

■你好,小李

所谓常识,在一般意义上,是指“什么应该是大局”或“什么应该是大局”。以大学教育为例,它一般注重差异,尊重个性。因此,因材施教和一视同仁是常识。似乎每个人本来都可以对这种常识说几句话,甚至在作品中加以延伸和推广,但一旦诉诸行动,就完全不同了。常识经常被放在一边或者干脆被抛弃。

以大学及其毕业生的质量控制为例。自20世纪50年代中国自上而下的大学治理模式实施以来,大学及其毕业生的质量控制相对宽松,质量控制的认定大多是在大学。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大学扩招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这种情况正在逆转。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仅大大提高了毛入学率,也给质量控制带来了困难。我们经常看到的是,本科生完成的课程或他们应该达到的标准被推回到硕士学位,而硕士学位完成的工作被推回到博士学位。尚不清楚他们是否会继续被推回“博士后学位”。

“大众化”后的大学不再是精英化的培训,而是非精英化的培训直接面向整个市场。因此,就业不仅是大学面临的基本现实,也是衡量大学及其毕业生质量的指标之一。

大学的质量控制也从最初的学术表现转向了实际就业率。将就业率作为大学及其毕业生的质量控制指标,直接导致大学向职业培训中心靠拢。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对大学的影响和转化越来越明显。他们“用来的东西”的吸引力使得原本致力于理论建设的理工科专业放弃了对理论贡献的追求。

“使用”的重点自然是操作和“动手能力”。一旦“动手”,模仿产品将被视为捷径,理论如果不使用将被抛弃。从近年来高校提出的“新工程”口号,指责“论文第一”的弊端,甚至只需要操作而不需要理论的极端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线索。

就质量控制而言,以简单就业率为指标毕竟不广泛,其在实施过程中带来的弊端日益突出。大学中“忽视教学”的问题当然是由于“强调科学研究”,但更重要的是,其中一个原因是过于注重就业率和致力于企业职业培训的倾向。

为了改变就业指标的偏差,解决“轻教学”的问题,各大学开始实施课程或专业认证。这似乎不仅是科学管理的体现,也是“与国际接轨”的最有力的理由。

对于社会教育、远程教育和职业培训,有必要建立一个完整的认证体系。然而,对于一所具有一定水平的普通大学,其教学条件、师资条件和设施已得到相关教育管理部门的确认。是否有必要复读课程或专业认证确实是有争议的。

在一些学院和大学里,如果期末考试是以试卷的形式进行的,那就变得非常麻烦了。你不仅需要像往常一样给出你的分数,还需要填写一份相当复杂的“评分标准表”,其中从主题选择、内容到结构和注释的每一项都有不同的分数。换句话说,老师必须根据一对一对应表上的标准给每个学生打分,否则他们就不能交作业。

根据这个标准,那些在某一方面优秀或在另一方面有缺陷的学生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按照这个标准,北京大学前校长胡适在成绩单上高分学生的名字旁边写了“好文章”和“一点见解”等评语,这些评语都是片面的,不标准的。然而,他对后来成为香港和*第三代新儒家代表的牟宗三的评论是“相当深思熟虑,但非常迂腐”,几乎有人身攻击的嫌疑。

在准备认证时,情况仍然如此。正式认证的程序更加复杂和不寻常,非专业人员根本无法操作。简而言之,这会立刻让老师感到“不专业”甚至不公平。这将让他们觉得,经过几十年的教学,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教学”。

然而,事实上,课程或专业认证只是基于最基本的教学标准。将教师视为“门外汉”后,也抑制了教师对卓越的追求。

为了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注重教学规范和程序是合理的,但这方面需要一个度。这个“学位”的限制之一是,教师必须被确立为教学大师。二是在保证教学多样化的同时,可以完全放弃标准化。

在大数据时代,虽然有必要通过数据分析进行管理,但也存在应用范围和时间问题。对于一个强调创造力的行业,比如教育,数据分析更适合在事后进行。不要去前台,事先画出要点和添加箭头,按照表格上的标准进行教学,以增加教师反映其科学性和合理性的负担。

课程或专业认证的标准化实际上是企业吸引力影响、企业管理方法和原始应试思维的混合结果。这种过分的发动群众和越权的行为,从根本上违背了大学教育的常识。

《中国科学报》(第五版《大学周刊》,2018-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