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健康科普

“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的励志故事

科普小知识2022-02-17 04:11:59
...

“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的励志故事

朱光亚(1924.12.25~2011.2.26),汉族,湖北武汉人,中国核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吉林大学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是“两颗炸弹和一颗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并被选为“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他被誉为“中国工程科学的中流砥柱科学家”和“中国科学技术之帅”。以下是一个关于他的鼓舞人心的故事。欢迎享受它。

“两弹一星”创始人朱光亚的励志故事

“两弹一星”创始人朱光亚。

2月3日,央视“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颁奖典礼。

第一个名字,五颜六色,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朱光亚。

这是评委给他的获奖感言:“生活是一件大事。他一生中做了一件事,但这是新中国血液中最伟大的力量,它汹涌澎湃……”

《一生只做一件事》最初不是别人,正是朱光亚本人写的。

他的原话是:“这是我一生中唯一做过的事情——发展中国的核武器。”

在句子的前半部分,冷静、谦虚、低调。

后半句,雄壮,壮烈,奇峰突起。

一生中做一件事是不寻常的——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是一件改变世界的事情!

这是一件让中国人自豪和挺起脊梁的事情!

好消息和好声音。朱光亚说了几句话,一生都在喊“两个声音”——一声回家的呼喊和一声响亮的东方噪音

朱光亚是谁?今天,这个名字得到了广泛的尊重。似乎没有必要问这个问题。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他知之甚少。

回顾中国国防科技发展的几十年,尤其是建国初期,除了朱光亚的名字之外,对他一无所知。即使在“两颗炸弹和一颗星星”的英雄中,他也是最新解密的。

在公开场合,朱光亚也是沉默寡言,不苟言笑。看到他凝重的脸和凝重的剑眉,有人说他看起来像“关云长”,对他越来越感到神秘。

外国人第一次注意到他是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钱学森和朱光亚的名字在中国的新闻媒体上总是联系在一起。因此,《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钱学森之后的人”的文章。

那个人是谁?美国人正在猜测...

事实上,这两个名字的排名已经暗示了“天机”——如果把中国的战略核武器比作“枪”,这两个科学家是完全匹配的:钱学森发明了“枪”,并负责导弹;朱光亚研制了“炸弹”,并负责制造核武器。

“核武器是利用自我维持的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效果并具有大规模毁灭性效果的武器的总称。”翻开《中国军事核武器百科全书》,首页上这48个字的定义是朱光亚写的。

朱光亚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发的首席技术负责人,被公认为中国核武器研究领域的“总司令”。

古人说:伟大的声音是罕见的,大象是无形的。朱光亚一生很少说话,但他也喊到了惊天动地的“两个声音”——一个在大洋彼岸。1950年3月18日,52名在美国学习的中国学生向在美国学习的中国学生发表了一封公开信。这封信的主角是朱光亚。

“学生们,听着!祖国在呼唤我们,4500万兄弟姐妹在呼唤我们,5000年的荣耀在呼唤我们!”“我们中国人想脱颖而出,我们的国家不再是一个受侮辱的国家!我们已经站了起来,回去,快点回去!”......朱光亚的另一个“声音”,不是喊出来的,而是“炸”出来的!1964年10月16日15时,一道强光闪过中国西北的戈壁沙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被称为“东方大爆炸”。

那天,当离开测试现场时,司机开错了路。当朱光亚转过身来的时候,他看到蘑菇云在半空中升起,顿时放声大哭。那天晚上,朱光亚在庆功宴上喝醉了,这是他唯一一次喝醉。

一声东响,让朱光亚吐出一个憋了十八年的闷气。——1946年,国民*选派优秀青年学者到美国研究制造原子弹,朱光亚和李政道一同入选。然而,当他们到达美国时,他们被告知,美国所有与原子弹有关的科研机构都不允许外国人进入。国家*承诺用于研发的50万美元也落空了。——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与中国的有关协议,撤回其专家,迫使中国的原子弹研究项目停止。党*决定“自己动手,从零开始”,委托钱三强挑选“科技带头人”。钱三强推荐了朱光亚。

这时,朱光亚才35岁。他肩负重任,默默前行。

五年后,他和他的同志们向祖国发出了响亮的东方噪音!伟大的智慧和勇气。智慧在大海捞针的日子里,勇气在泰山压顶——一种智慧叫顿悟,一种胆识叫承受曾经,核武器研究所开会时,休会时朱光亚点燃一支烟,吐出一连串又圆又粗的大烟圈。附近的同事非常好奇。朱光亚幽默地说,他向美国人学习。

很少有人知道,在1952年朝鲜板门店会谈期间,朱光亚是志愿军停战代表团秘书处的翻译。谈判陷入僵局时,双方都保持沉默。美国人一根接一根地抽烟,一根接一根地吐烟。此外,朱光亚还学会了抽烟和吐烟。

这无异于双方之间的一种心理战。然而,美国代表经常以核武器相威胁,但他们让朱光亚感到自己是个眼中钉:一个年轻的*要想真正独立,不受他人欺凌,就必须有强大的现代国防!

1950年,朱光亚回国后不久,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专著《原子能与原子武器》。这本小册子以旧货币标价2000元,相当于现在的20元。一本小书体现了朱光亚的核弹梦想。

30多年后,有人问朱光亚,“发展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朱光亚不假思索地回答:“没有信息,几乎没有参考资料。”

有一次,有人送了一封信和一幅画。这封信的大意是,一位来自某个国家的绅士在该国上层的一次聚会上拿出一幅画,声称这是原子弹的原理和结构图,然后神秘地迅速把它收了起来。有些人根据记忆画了这幅画,然后把它送回了家。

朱光亚看了一眼照片,没有说话,哈阿哈一笑,然后走开了。他一眼就看出这幅画一文不值,甚至不是示意图,而是虚张声势的海报!

朱光亚走开了,他向中国自己的路走去。

当时,中国的核武器发展陷入了大海捞针的困境。朱光亚等人对苏联专家报告中留下的“碎片”进行研究后,在中国原子弹的理论设计、爆炸试验和中子源开发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1962年,在三年的困难时期,国内就是否“拆除”原子弹项目展开了辩论。关键时刻,朱光亚主持起草了《原子弹装置科学研究、设计、制造和试验计划纲要》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国家原子弹装置试验项目和准备工作初步建议》和《原子弹装置塔爆炸试验纲要》。

这两份重要文件被后人誉为中国发展原子弹的“两份纲领性文件”。*主席的指示:“很好,随你便。”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朱光亚成功组织了一次机载核弹爆炸试验和一次导弹携带核弹头爆炸试验。然后他组织了他的部队,成功地进行了氢弹试验。

历史记录显示,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苏联用了6年零3个月,中国用了2年零2个月。

在朱光亚的人生年表上,最常见的一句话是“主持核试验并取得成功”。然而,普通人很难想象朱光亚是如何“主持”的。

中国总共进行了40多次核试验。朱光亚对现场进行了30多次视察,并在爆炸发生后带人进入隧道进行早期现场观察。爆炸后,隧道的残余温度保持不变,辐射剂量非常高,随时都有塌方发生。他们“深入虎穴”,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信息。

1971年,一架携带氢弹的飞机飞过靶场,飞行员即使试了三次也不能扔出氢弹。作为现场的最高*,朱光亚对核弹的性能有着深刻的了解,果断地指示飞行员带着核弹返回。

在任何国家的历史上,让一架装有解除武装的氢弹的飞机着陆都是史无前例的。如果氢弹被引爆,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这个关键时刻,朱光亚果断做出了决定:“我负责带炸弹着陆!”在向中国总理*询问后,飞机安全着陆,氢弹没有损坏。

这是件大事。生意就像门前的山一样重要,名利就像杯子里的水一样轻——国家的利益是以利润为基础的,国家的名字是以集体名誉为基础的。业内人士都知道,朱光亚以“沉默寡言”著称。他不接受记者,不写回忆录,甚至只发表了四篇学术论文。

*电视台曾经播出过一部电视剧,讲述的是“两颗炸弹,一颗星”的发展历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很多人都很奇怪:为什么没有朱光亚这个角色?《两弹一星》中袁勋的传记非常丰富,但没有朱光亚的传记。没有人写它,但他要么被拘留,要么因为不同意出版它而被遣返。他总是说,“先写别人,后写我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曾计划出版一系列国防科技科学家传记。朱光亚是必须写的。申请批准时,他什么也没说就划掉了自己的名字。

父亲是做什么的?就连他的大儿子朱明远也猜到了。他回忆起1967年的一天,一群孩子在院子里聊天。有人突然问:我们的父母是做什么的?没人能回答。有人说,让我们回忆一下,每次报纸宣布核试验,我们的父母都不在北京?所有人都认为,果然如此。突然,我们感到非常神圣,静静地坐了很长时间...

在朱光亚85岁生日之际,中国工程院前副院长杜向湾编辑出版了《战略科学家朱光亚》。后记中充满了对朱光亚的许多作品至今仍未公开发表的遗憾。

为了探索朱光亚的内心世界,他不想说太多关于自己的事情,也不是完全出于保密。

奥本海默被称为美国的“原子弹之父”。朱明远还问他的父亲,谁是中国的“奥本海默”?朱光亚的回答是:“应该是一个群体,应该是整个群体。”2004年12月,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朱光亚星”。在命名仪式上,朱光亚说:“我真的不值得……”

湖上的一杯酒可以提醒世界上成千上万的人。

他永远也忘不了总理,中国“两弹一星”戏剧的真正“总导演”——他写了一篇特别的文章,回忆了周总理的许多详细询问:飞机上放了炸弹以后,天气会怎么样?如果炸弹不能扔了怎么办?当飞机带着炸弹返回机场时,会不会意外脱钩...他记得周总理生前多次说过:我们的国家很穷,我们必须慎重考虑一切。一个小小的错误会增加人民的负担。他永远不会忘记他并肩作战的战友——23名科学家在那段时间被授予“两枚炸弹和一颗星星功绩勋章”。然而,在颁奖时,已经有7人去世:王、邓稼先、赵九章、姚、、钱三强和郭永怀。其中,邓稼先死于癌症,享年62岁。郭永怀在一次飞机失事中丧生,他被烧伤的身体仍然粘在一份包含绝密信息的文件上...

他永远不会忘记戈壁沙漠上的日日夜夜——中国核武器的发源地——*的马兰基地,是他一生中一次又一次到访最多的地方。今天,蘑菇云很久以前就从罗布泊的天空消失了。在沙漠深处,测试部队驻扎的营地成了羚羊的天堂。前年六月,儿子朱明远问他:“你还想去马兰吗?”躺在病床上的朱光亚说:“是的。”八个月后,朱光亚去世了。朱明远说:“我们将把他父亲的一些骨灰埋在马兰,让他...让他呆在那里!”又大又厚又薄。那些对它不感兴趣的人,他的眼睑下垂——物理是有趣的,细节总是与感觉相关。

有人说,朱光亚不感兴趣时,他的眼皮就耷拉下来。-多少钱,他不在乎。中国工程院前秘书长葛能全回忆说,1996年,朱光亚获得了100万港元的“何何亮李奖”,并立即表示愿意将其捐赠给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基金。葛嫩泉说:“你能捐一些,比如说50万,自己留50万吗?”朱光亚眼皮都没抬:“照我说的做。”第二天,在办理捐赠手续之前,葛能泉特别提醒:"你想留一些吗?"朱光亚只说了两个字:“不”

他不在乎他开什么车。朱光亚有一辆心爱的“老爷车”,它不是汽车,而是自行车。它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一直骑到70年代,经常骑自行车出去。事实上,该组织为他提供了一辆汽车和警卫。

吃什么,他不在乎。在中国工程院成立之初,甚至没有食堂。朱光亚院长和工作人员一起吃普通盒饭,把吃不完的剩菜带回家。他最喜欢的菜是湖北老家的一道家常菜:排骨莲藕汤和干猪肉。

他不在乎他穿什么衣服。人们说,“他总是穿旧制服。”然而,有时朱光亚是难以置信地“瘦”——老书记张若愚回忆说:有一次在外面开会,朱光亚让他回家拿一份文件,告诉他哪个保险柜,哪个隔间,哪个堆栈从左到右,哪个从上到下,不要看内容,就把它给我。复习文件时,他就像老师批改学生的作业。他不仅修改了内容,还仔细修改了病句、错别字甚至标点符号,而且字迹工整。

他的军装像文件一样整齐。每个衣服盒子都有一张小卡片,上面写着冬天的衣服还是夏天的衣服放在盒子里。一目了然。

他的抽屉里有许多铅笔、橡皮和刀子。孩子们有时悄悄地拿一个,他会马上找到它。他经常在台历的背面写字。如果他只需要写一个句子,他会撕下一个,而不是用整张纸。

朱光亚有一个“宝箱”,里面有钉子、螺丝钉和其他小配件。他修理家里所有坏掉的东西。大儿子朱明远结婚时,朱光亚送给他一台收音机。一旦收音机坏了,不得不放在一边。但是不久,收音机被他的父亲悄悄地修好了。朱光亚还留了一张纸条,告诉儿子哪个扣子已经修好了。应该轻轻地使用它...

令他们的孩子感到遗憾的是,这位81岁的正式退休父亲几乎没有空闲时间,偶尔在家听古典音乐和京剧是一种享受。没有人会想到,当他还是密歇根大学的研究生时,他是唱诗班的男中音。

朱光亚曾经说过,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发展核武器的决定完全是*的。我们发展核武器是为了不使用核武器,最终目标是消除核武器。

和平开发利用核能造福人民是朱光亚的夙愿。

1971年,他受命参与组织和领导中国第一座核电站的筹备工作,并组织力量解决关键技术问题。1991年12月,秦山核电站首次成功并网,结束了*没有核电的历史。

朱明远感慨道:“我觉得我父亲的生活已经足够了。他做了很多事情。”

朱明远钦佩地说:“尽管他做了这么多事情,但他从未见过自己忙得不可开交。”2011年2月26日,朱光亚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那一天,北京被白雪覆盖,天地都是白色的。许多人流着泪看着天空,感慨地说:“钱学森和钱老走的那天下雪了。真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