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科普

从"两弹一星"到"科教兴国"的科学坚守——访物理学家钱思进

科普小知识2022-01-21 04:50:54
...

在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钱思进正在参与国际前沿粒子物理研究。这是一份需要耐心和孤独的工作。钱思进继承了他父亲、中国“两弹一星”钱三强的毅力,坚持研究。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的独家采访时,他讲述了两代中国科学家坚持从“两颗炸弹一颗星”到“科教兴国”的物理探索之路的故事。

回顾建国初期到参与国际*科研合作期间,中国粒子物理研究的艰难起步、停滞和曲折发展,64岁的钱思进深有感触。

钱思进的父母是钱三强和何,中国老一辈科学家。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积极投身于国家“两弹一星”战略规划和人才培养,对中国核物理和粒子物理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参与“两弹一星”工程的科学家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努力打破西方的技术垄断和核威胁。征服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先进技术也被视为“科教兴国”战略的源泉。

“一开始,由于国家的战略需要,‘两枚炸弹和一颗星星’不得不被拿出来,尽管这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它确实为维护和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发挥了作用。

中国恢复了1978年暂停多年的高考和研究生考试,当时中国科学院建立了理论物理研究所。钱思进生来就对自学感兴趣,他也通过了该研究所的第一批研究生,然后在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留学,获得了博士学位。1988年,他成为一名中国科学家,更早进入欧洲核中心,1994年,他加入了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CMS实验国际合作组。这个合作小组由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名物理学家和工程师以及近200个单位组成。

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中国粒子物理研究也在国际合作的前沿占据了更加积极的地位。

钱思进表示,上世纪90年代末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进行的CMS和Atlas实验是中国投资数千万元支持国内研究人员参与的第一个大型国际合作项目,是“科技兴国的重要举措”。

据他介绍,中国科学院高能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参与了子木探测器的建造、安装和运行监测,这是CMS实验的一个重要子系统,也是CMS实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子系统的触发部分负责从每秒数亿次碰撞中选择希格斯玻色子和其他“异常情况”。

此外,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中国科学院相关机构的约100名中国科学家参加了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进行的另外三个大型实验(阿特拉斯实验、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和爱丽丝实验)。

大型强子对撞机项目进行的粒子物理研究与过去的核物理相同。在过去的一百年里,这一领域的探索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自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以来,不到200名物理学家获得了该奖,其中约50名是核物理学家和粒子物理学家。正是这门学科诞生了最多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著名的中国获奖者如杨振宁、李政道和丁肇中是粒子物理学家。

钱思进说,经济和科技是相辅相成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增长。只有当经济增长时,它才能有更大的力量投资探索更多未知的科学技术领域。

今年4月初,进行世界上碰撞能量最高的粒子物理实验的大型强子对撞机重新启动后,钱思进和他的同事们更加忙碌。有时他们周末在监控中心值班。“我以前是这样来的。受我的前辈的影响,不断探索未知物质世界的奥秘是人类的天性。我愿意继续这样做,”钱思进说,他已经花了21年在CMS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