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施一公:作出回国的决定,只用了一晚上

科普小知识2022-06-17 04:15:04
...

今年3月31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教授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瑞典皇家科学院年会上获得了2014年氨基奖。由于他在过去15年中在利用X射线晶体学进行细胞凋亡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他成为自1979年设立以来的第46位氨基夫奖获得者,也是第一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

石于1989年从清华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前往美国深造。1995年,他获得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分子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他后来担任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的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和讲师。他是该系成立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2008年初,石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科研条件,回到清华大学全职工作。“只花了一个晚上就决定回家。许多人认为我疯了。甚至我在美国的亲戚都认为我有大脑问题。”

“就科研环境而言,国内大学目前无法与普林斯顿相比,但回国是出于一种特别简单的感觉。有什么奇怪的?”他说。

石说,中国还有许多事情要改进。从科学教育体系到大学的教学和研究水平,与美国一流大学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与美国相比,我想我回来后可以给清华和国家更多的回报。这种成就感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许多外国科学家认为,施将把一流的海外华人科学家带回工作岗位。中国大学需要大量的国际大师来领导教授和学科建设。这种现象被媒体称为“石效应”。

回到清华的史比在普林斯顿工作时更“绝望”。他没有假期。他办公室的灯经常亮到晚上2点或3点。他一天只睡4个多小时。他在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进行了研究,如细胞凋亡、重要膜蛋白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大分子机器的组装和调节。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要原创和创新成果。

例如,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分析了凋亡小体的高分辨率空间三维结构,这与阿尔茨海默病中早老素原核同源蛋白的晶体结构直接相关。他和他的团队的科学研究成果不仅清楚地揭示了细胞凋亡途径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而且基于这一研究的专利成果已经转化为治疗癌症的新药,并已进入临床试验的第二阶段。

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石还在贯彻“回国”的首要目标,即“育人”。他教学生诸如“生命科学的逻辑和思维”和“生命科学的前沿”等课程,并教学生手拉手做实验。

目前,他培养了10多名博士生,还有30多名博士生在学习。他不仅对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还为*探索创造了轻松的氛围。他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以及创新型人才。他的重要科研论文的第一作者基本上是一个年轻的博士生。许多研究生获得了教育部博士学术新人奖、清华大学特别奖学金等。

石致力于学生的学业成长,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学生追求卓越,勇于承担责任。他将个人的未来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他的教育情怀和努力工作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并以两次高票当选为“清华大学研究生的好老师和好朋友”。

作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石积极探索建立新的人才工作体系和机制,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提升清华大学生命科学水平。在过去的几年里,来自世界各地的70名优秀人才相继被引进到清华大学全职工作。与此同时,生命科学学院和医学院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了前瞻性和长期聘用制度,进一步收紧了学术标准,激发了人才活力。

这些措施极大地改变了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人才的分布和质量。颜宁等一批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称号的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迅速,产生了一批在国内外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的重要研究成果。自2009年以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研究所和医学院的教师已经在CNS上发表了20多篇论文,其中两篇被美国科学“年度十大进步”所引用。

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2010年生命科学国际评估中,由世界一流学者组成的专家组指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的整体发展趋势非常好,其中结构生物学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2012年,在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清华的生命学科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在全国排名第一。

新华社北京6月1日电(原名“清华大学归国华侨教授、石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