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光明日报:“红七条”能否筑起师德底线

科普小知识2021-10-07 05:38:51
...

光明日报:“红七条”能否筑起师德底线

CFP

自教育部9日正式发布《关于建立和完善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以来,高校教师“红七”禁令首次迅速引起热烈讨论。这也是自去年9月《关于建立和完善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颁布以来,以及今年7月教师禁止送礼“六条红线”划定以来,教育部针对教师道德失范现象的又一把亮剑。

令人尴尬的是,就在“红七”宣布之前,四川美术学院11日透露,退休副教授王小骞在校外餐厅骚扰女学生。虽然随后川上说要取消王在学校从事教学、科研、学术活动的资格,减少他的退休福利,但这给“红七”增加了一个“及时”点,令人深思:这七条禁令真的能为师德立下底线吗?需要什么样的系统和环境来防止“红线”变成“虚线”?

“名利思想重,育人思想薄”已成为高校师德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性骚扰、学术欺诈,甚至很少有教师在课堂上宣扬分裂国家的极端思想...一段时间以来,因不道德行为而成为头条新闻的大学教师的数量和频率令人侧目,也给应该“向他人学习,以世界一流的方式行事”的大学教师形象蒙上了一层灰尘。

这些问题虽然不是主流,但危害极大,腐蚀了高校教师的群体道德,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成为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法律首席专家老凯生教授说。

北京师范大学高级教授、中国教育协会名誉主席顾明远对这份文件发表了评论,称其“重要且及时”。“这很重要,因为大学教师是社会中最高层次的知识分子,是年轻人的导师,也是社会习俗的领导者。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关系到青年学生的成长和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及时地说,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目前正面临着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的挑战。各种社会思潮通过各种信息媒体涌入学校。如果我们不能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指导,我们的年轻人可能会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那么,这一意见的发表是否为高校师德建设找到了“七寸”?

老凯生曾带领团队对全国60多所高校的师德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高校师德存在三大问题,即“重科研轻教学”(57.8%)、重名利轻奉献思想(53.3%)、育人思想淡薄、敷衍教学(47.6%)。在一定程度上,这三个选择比例较高的问题都与高校的基本职能,即“人才培养”有关。目标是教师“教书育人”角色的失衡老凯生说。

然而,47.2%的教师认为师德在现有大学中的作用很大或很大,而52.9%的教师认为师德的作用是有限的、很小的或几乎无用的。只有38.8%的教师明确表示,他们的学校设立了专门机构来处理教师道德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但规范化程度不高,过于理想化,建设力度不强。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老凯生说道。

师德建设如何延续“龙”彰显“效率”?

“红七”发布后,一些人质疑和羞辱,另一些人担心它的实施,但他们都拍手称赞其纯教师的初衷。

然而,问题是,尽管有关部门近年来多次就师德问题发表文章,但道德失范事件却一再被禁止。

“作为软道德指标,即使有‘一票否决’的决心,难以量化的教师道德仍然容易被忽视。“一些专家指出,长期以来,“视情况而定,酌情处理”的原则导致缺乏确定情况和处理崩溃的标准,为打击和处理崩溃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事实上,处理这场灾难是不可能的。最后,主要问题被简化为次要问题,次要问题被忽略。"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指出了现存的制度环境。「要保存教师的道德,我们需要一个充满活力和清晰的制度环境,以及一个以政策为导向的方法,以吸引人们向善。“以学术不端为例。一位学者曾剽窃一位已故著名教授的40万字著作,最终被判赔偿2万元。如果违反法律法规的成本太低,师德建设将是一纸空文。"

各种顽疾也使得“长期”一词在本意见中明确提及,如何继续“长期”以及如何展示“效率”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包括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和惩罚相结合的六大机制。教育部教师司有关官员告诉记者,统一规划和协调已成为这一“意见”的精髓,包括把优秀教师带进课堂,结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开展道德教育。师德宣传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师德评价应作为高校教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师德建设应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监督与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师德表现应作为教师评价和评价自身优点的首要条件。但是,违反“红七”的人将按照规定受到处罚。

“这一次很明显,高校是师德建设的主体,主要负责人是师德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求高校明确领导部门,相关责任部门成立师德建设委员会,建立岗位责任问责机制。”负责人说道。

解决师德危机的方法还有很多。

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的《关于建立和完善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不同,这次教育部只是对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建设进行指导,提出“各地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从纸面上的长期机制到现实中的社会规范,大学应该做些什么?

“两个方面是最重要的:一个是遵守教师道德,另一个是监督和处理不道德行为。老凯生说:“有必要建立一个系统的、明确的、可操作的道德标准体系,使教师在教育教学、学术活动和社会服务过程中,以及在评价大学教师的师德时,有章可循。”。高校应建立专门的道德建设机构,建立道德评价体系和道德档案体系,完善高校教师的道德评价和处理机制。更重要的是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师权益保护机制,明确教师的合法权益,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工作。"

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杨晓慧认为,高校应把“道德放在首位”,并加以落实,使之成为高校教师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准则。“道德应该是琐碎小事的重中之重,比如精彩的一课,师生之间深入有益的对话等等。我们应该选择“小人”,充分发挥先进师德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引导高校教师尊重道德、善待他人、看到良性的四气。要把解决师德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理顺高校教师职务(职称)评定、岗位聘任、薪酬、绩效考核和奖励等制度和机制,为高校教师加强师德建设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原题:继今年7月教师禁教“六条红线”之后,教育部再次强调教师道德失范现象——“红七”,能否为教师道德建设一条底线?)

阅读更多

川上大学退休副教授被控“性骚扰”女学生:与师德无关

教育部公布高校师德“红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