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绿色焦点:环保谣言为啥满天飞

科普小知识2022-03-19 05:42:59
...

绿色焦点:环保谣言为啥满天飞

改变环境保护谣言满天飞的局面需要科普工作者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人们的视野

内蒙古风力窃取北京风导致烟雾,废油比砷毒100倍,石油焦是烟雾的主要原因...面对这些“判断”,非专业人士可能会不同意,有些人会在迷雾中相信它们。事实上,这些都是谣言。

谣言年复一年地流传着,尤其是最近几年。环境保护也不例外,它涉及方方面面。

环保谣言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市场,应该如何遏制?记者采访了各方面的专家。

谣言刺痛了公众。

对环境问题的强烈关注,加上环保专业精神,很容易形成“社会瀑布”

什么是谣言?

"谣言是没有相应事实依据的陈述,而是通过某些渠道捏造和传播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博说,谣言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就是不符合事实。在传统社会中,谣言在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传播。进入互联网时代后,谣言借助网络平台实现了传播效率的飞跃,传播速度快,传播距离远,这在过去的所有传播方式中都是不可实现的。

"环境问题复杂多变,涉及多个学科,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知识性."公共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说,当突发事件发生并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时,会有各种各样的猜测,其中许多都是似是而非的,像野火一样蔓延。有些谣言影响有限,但有些谣言会引起社会恐慌,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有些谣言是有方向性的,例如与烟雾有关的谣言,这也会影响环境管理,其危害不可低估。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唐杰认为,谣言可能带来两个层面的危害:一是侵犯个人、团体或组织的合法权益;二是影响经济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

“煤的平均含硫量为1.4%,进口高硫石油焦的平均含硫量高达5.5%-7%。燃烧石油焦每年向大气中释放30-50万吨硫,这并不奇怪。”不久前,一篇题为“雾霾真相——进口高硫石油焦”的文章在互联网上传播开来。这篇文章针对的是石油焦,它似乎是雾霾的罪魁祸首。

随后,情况发生了逆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结构。石油焦是石油的副产品,在中国产量很低,用途有限。认为石油焦是烟雾的罪魁祸首既不准确也不实际。那篇文章完全是谣言。

像环境保护这样的谣言并不少见。去年的“第六个五年”环境日,北京市环保局首次发布了十大环境谣言,涉及烟雾、水污染、固体废物和电磁辐射。在看到权威的反驳和解释后,估计很多人都有顿悟的感觉。所有这些谣言都已传播开来,伤害了公众的神经。

“环境保护的谣言满天飞,这表明公众强烈关注环境问题。这种强烈的关注,加上环保领域本身的专业性,将会带来心理上的“社会瀑布”效应。”唐杰说,一旦有人相信了谣言,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它,形成像瀑布一样的强大局面。

环境谣言的另一个特点是反复传播。例如,“核雾污染”是几年前的一个老谣言,但是当2015年和2016年秋冬之间出现一场严重的雾霾时,它又开始传播了。这表明污染事件发生时公众的焦虑是谣言传播的“沃土”。

害怕成为受害者,但缺乏常识,谣言猖獗。

一个事件越重要,事实越不清楚,谣言就会传播得越快越广。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当真相还在穿鞋时,谣言已经传遍全世界。”谣言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传播得这么快?

“谣言可能是故意捏造的,也可能是源于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被部分遗忘、错误记忆、误读或与主观信息混淆。故意编造谣言的人可能有经济利益、政治意图、报复他人等动机,或者个人炫耀等心理因素。”唐杰说,谣言的广泛传播、影响公众舆论和产生重大社会影响需要一定的条件。

匡文博告诉记者,有一个谣言传播公式:谣言=重要性x模糊性x公众批判能力。谣言传播的速度与事件的重要性、事实的模糊程度以及谣言受众的批判能力密切相关。一个事件越重要,事实越不清楚,谣言传播越快越广,其危害越大。

事件发生后,需要一些时间来查明真相,但公众首先渴望了解情况。在这个*部门和传统媒体保持沉默的时期,互联网将成为谣言的温床和传播的加速器。只有一个真理,但是谣言可以以多种版本传播。“以烟雾为例。对于烟雾是如何产生的,有不同的看法。不仅许多人不理解,专业人士也没有明确的结论。因为这个职业太强,模糊性很高,大多数人都不理解它。在这种情况下,雾霾的谣言四处传播是正常的。”匡文博说。

2011年3月,日本东海岸发生大地震,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没人预料到这次核事故会在中国引发一场抢购风暴。“盐中的碘可以防止核辐射;受日本核辐射的影响,国内盐产量将出现短缺。”受这两个消息的影响,一些地区开始抢购食盐。一天之内,很多地方的盐都卖完了,商家趁机提价。市场秩序混乱。相关部门组织各种货源,确保食盐供应。事件发生后,两条新闻也被证实为谣言。

许多人意识到辐射会带来环境问题,但他们对健康危害发生的环境知之甚少,并倾向于相信谣言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损害评估中心主任朱说。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2015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6.2%。中国环境科学协会最近公布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居民的环境和健康素养水平相对较低。每100名居民中只有不到9人具备环境和健康的基本概念、知识和技能。“在目前的知识水平上,公众意识到了污染的危害,但他们对相关知识和常识了解不够,导致谣言四起。”朱对说:

谣言止于公众和智者。

真相首先应该被用来压制谣言。公众在识别时应该谨慎,不要盲目地向前推进。

“有必要科学地界定谣言、谣言和学术讨论之间的区别。有些言论是谣言,有些属于谣言,有些原本是正常的学术讨论,有些有专业背景的人提出了自己的学术观点。马军说,当涉及到高度关注和有争议的问题时,每一个相关方都应该有责任帮助公众科学理解,不要让公众产生误解。

匡文博认为并非所有的谣言都是恶意的。大多数人只是不知道真实情况。“一旦权威发布跟不上步伐,谣言就会四处传播。真相首先应该被用来压制谣言。谣言在公开场合停止。公开和透明是对付谣言的基本措施。当事件真相大白后,*有关部门应立即在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平台上公布真相,以压制谣言。”

马军告诉记者,*及时披露的信息可能包含许多谣言。因此,有必要制定一个好的计划,抓住关键的时间节点,给出权威的声音。这也是环境保护署正在进行的工作。

腾讯《微信生态安全报告》(2016)显示,2016年,微信公众平台谣言中心处理了20多万篇谣言文章,处罚了约10万个谣言传播账户,处理了120多万条朋友间的谣言链接。自2015年以来,人民网、果壳网等470多个第三方公益信托机构相继推出,共辟谣60多万条,平均每天科普次数超过160万次。

唐杰建议整合辟谣信息平台建设,依托基层治理体系,建立分类治理、有效应对的辟谣机制。对于急需澄清的问题,不仅要在官方网站或主流媒体上发布公告,还要利用各种社交新媒体渠道散布谣言。同时,加强与社会组织的沟通,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专业优势,参与辟谣工作。

“提高相关*部门的公信力和公众的批评能力也将有助于遏制谣言的传播。”匡建议*部门利用这一规则及时总结和公布谣言的共性特征和识别谣言的方法,以提高公众的识别能力。谣言的特点通常是信息来源模糊、整体不准确、捏造细节、夸大事实和断章取义。当遇到此类信息时,公众必须仔细识别和核实,不要跟风,不要盲目转发。

马军建议做好环保和科普工作,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把相关知识融入教育,社会组织要开展相关活动普及知识。"环境保护和大众科学不应该凌驾于他人之上,而应该被公众所接受。"